2024年12月10日,OECD發布《成年人是否具備在不斷變化的世界中茁壯成長所需的技能?》報告,對2023年國際成人能力評估項目(PIAAC)的結果進行了分析。PIAAC評估內容為成年人的讀寫能力、計算能力和適應性問題解決能力等,2023年的PIAAC共有31個國家和經濟體參與,其中27個也參與了前幾輪的評估。
該報告主要結論如下:
——在過去十年中,大多數參與國家和經濟體的平均讀寫能力得分保持穩定或下降,只有芬蘭(增加15分)和丹麥(增加9分)有顯著提高。跌幅最大的是韓國、立陶宛、新西蘭和波蘭,跌幅超過20分。
——計算能力得分更為積極。有8個國家的平均得分有所提高,其中芬蘭和新加坡的進步最大(均增加17分)。12個國家的平均分保持穩定,7個國家的平均分下降,其中立陶宛和波蘭的下降最為明顯。
——芬蘭、日本、荷蘭、挪威和瑞典是三個領域中表現最好的國家。2023年,芬蘭成年人在讀寫能力(296分,而OECD國家的平均水平為260分)和計算能力(294分,而OECD國家的平均水平為263分)方面的熟練程度最高。在適應性解決問題方面,芬蘭和日本的平均得分最高(276分,而OECD國家的平均得分為251分)。11個國家(智利、克羅地亞、法國、匈牙利、以色列、意大利、韓國、立陶宛、波蘭、葡萄牙和西班牙)在所有技能領域的表現一直低于OECD的平均水平。
——平均而言,在參與的OECD國家中,近五分之一的成年人被認為表現不佳,在所有三個領域的得分都在1級或以下。這一比例從日本的7%到智利的44%不等。約有14個國家讀寫能力較低的成年人比例有所上升,沒有一個OECD國家的讀寫能力有所下降。在9個國家中,計算能力差的成年人比例有所上升,只有加拿大、芬蘭和新加坡的比例有所下降。
——平均熟練程度的下降主要是由于表現最差的成年人的下降。在大多數國家和經濟體中,表現最差的10%人口的讀寫能力有所下降,計算能力也出現了類似的下降。表現最好的10%人口熟練程度的變化更為積極,導致各國內部技能不平等擴大。2023年,新加坡和美國在讀寫能力和計算能力方面表現出最大的技能不平等。
——在讀寫能力方面,外國出生的成年人平均比本土出生的成年人低44分。這種差異的大約一半可以用移民受教育程度較低和對評估語言缺乏熟練程度等因素來解釋。在芬蘭,出生在外國的人和出生在本國的人之間的差距最大(105分),外國出生的成年人只占成年人口的10%。在移民人口較多的國家,如德國、丹麥和荷蘭,差距也很大(約為70分)。愛爾蘭(10分)、智利(19分)和新西蘭(20分)的差距要小得多。
——在過去十年中,外國出生的成年人的讀寫能力只有丹麥、芬蘭和瑞典有所提高,而其他11個國家的讀寫能力有所下降。隨著本土出生的成年人呈現出更積極的趨勢,在八個國家,外國出生的成年人和本土出生的成年人之間的熟練程度差距擴大了,其中增幅最大的是德國(28個百分點)。
——在少數國家,移民只解釋了總體人口熟練程度變化的一小部分。在奧地利、德國、新西蘭、挪威和瑞典,如果移民人數和他們相對于本國人的熟練程度在過去十年中沒有發生變化,平均熟練程度將高出5個百分點左右。然而,這種影響太小,不足以完全解釋奧地利和新西蘭所觀察到的讀寫能力下降。
——盡管教育普及,但平均技能水平并沒有相應提高。在過去十年中,受過高等教育的成年人的平均識字能力只有在芬蘭有所提高,而在許多國家都有所下降。在韓國、立陶宛和斯洛伐克共和國,受過高等教育的成年人的得分大幅下降(超過20分)。在受教育程度較低的成年人中,熟練程度的下降幅度更大、更普遍,往往導致受教育程度的差距擴大。
——在過去十年中,只有挪威、芬蘭和英國16-24歲青年的讀寫能力有所提高,有8個國家的讀寫能力有所下降,其中新西蘭、立陶宛、波蘭和斯洛伐克共和國的讀寫能力下降幅度較大(超過20點)。
——由于男性讀寫能力的下降幅度大于女性,許多國家的性別差距已經縮小,平均而言,女性的讀寫能力高于男性。另一方面,男性在計算能力(高出10分)和適應性問題解決能力(僅高出2分)方面繼續優于女性。
——家庭和社會經濟背景強烈影響技能熟練程度,阻礙社會和經濟流動。父母受教育程度低和受教育程度高的成年人在技能熟練程度上的平均差異為讀寫能力50分,計算能力49分,適應性問題解決能力42分。這些差異在德國尤為明顯。自上次評估以來,在一半的國家中,父母受教育程度低和受過高等教育的成年人之間的讀寫能力差距擴大了。
——技能是比正規教育更重要的就業能力和工資驅動因素。計算能力每提高一個標準差,就業的可能性就會提高1個百分點,工資也會提高9%。相比之下,多受三年教育的工資會高出16%(也相當于一個標準差)。雖然計算能力與就業和工資有著最密切的聯系,但讀寫能力和適應性問題解決能力也存在類似的關系。與成人技能調查的第一個周期相比,就業與技能之間的聯系減弱了;本輪數據收集期間,勞動力市場趨緊可能在一定程度上解釋了這一變化。這些發現強調了持續采取政策行動來維持、發展、認可和重視技能的必要性。
——技能與個人福祉(如自我報告的健康和生活滿意度)和公民參與(如政治效能、信任和志愿服務)密切相關。這種關系的強度因國家和經濟體而異。許多低技能的成年人感到與政治進程脫節,缺乏處理復雜數字信息的技能,這是現代民主國家日益關注的問題。除了重申投資技能的必要性外,報告還強調了解決不同技能水平的成年人之間社會結果差異的原因的重要性。
——工人的技能和資格與其工作所需的技能和資格之間的良好匹配對于一個運轉良好、富有成效的經濟體至關重要。大材小用會帶來巨大的經濟和社會成本:特別是,工資會減少12%,生活滿意度也會降低4個百分點。OECD國家中大約有三分之一的工人與他們的工作不匹配,無論是在資格、技能還是學習領域方面。除了愛沙尼亞、芬蘭、日本和挪威,在所有國家,技能過剩比技能不足更常見。在各國,10%的工人表示他們不具備工作所需的技能。盡管不匹配的程度各不相同,但大多數國家和經濟體都可以從工人技能與工作的更好結合中受益,從而提高生產率和人力資本投資回報。
資料來源:
OECD (2024),Do Adults Have the Skills They Need to Thrive in a Changing World?: Survey of Adult Skills 2023, OECD Skills Studies, OECD Publishing, Paris,https://doi.org/10.1787/b263dc5d-en.
*本文為教育部國別和區域研究基地中國教育科學研究院國際教育研究中心成果
本文由“教育國際前沿課題組”(IFRGE)成員整理,課題組負責人張永軍,編輯劉強。點擊左下角“閱讀原文”可從官網下載該工具]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