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克羅地亞退役了最后一架米格-21戰斗機,宣告了米格-21在歐洲全部退役。這個不起眼的消息,在烏克蘭輿論界卻引發了一些波瀾。
其中有人大開腦洞,建議烏克蘭外購這些退役的米格-21,效仿所謂“無人版殲-6”的經驗,改造成自殺型無人機攻擊俄軍。但是,這個不靠譜的建議很快遭到了駁斥。
烏克蘭《國防快報》撰文指出,羅馬尼亞退役了米格-21,以換成法國“陣風”戰斗機,讓一些人看到了“廢物利用”的機會。這些人認為,在俄烏戰爭的背景下,可以將這些退役的米格-21轉換為遙控無人機,甚至是巡航導彈,用來打擊敵方目標,類似想法在烏克蘭和俄羅斯都出現過。但是烏媒作者卻認為,這個想法是很蠢的。
此文作者列舉分析了幾個考量因素,首先參考了歷史上曾將米格-21改為無人機的例子。例如蘇聯在冷戰時期就嘗試將米格-21改為遙控靶機,稱為米格-21Ye,又稱M-21(M代表靶機)。改為靶機后,拆除了多數有價值的機載設備(大約一噸多),包括雷達和天線,替換為遠程遙控裝置,實現了靶機的無人駕駛起飛能力。
米格-21Ye無人靶機
按照米格-21的規格,機身長度為14.1米,翼展為7.15米,空重為5.3噸,起飛重量約為8.7噸,低空最大速度1300公里/小時,高空最大速度2230公里/小時,內油航程約為1200公里,可攜帶1300千克有效載荷。拆掉一噸多機載設備后,這些數據也許能提高一些,大致可以做成一種“射程1000公里以上的大型高速無人機”,類似圖-141無人機這種產品。
8噸級別(帶油帶戰斗部)的自殺無人機,或稱超大型巡航導彈(戰斗部重量也許超過一噸),對于俄軍的心理威懾性肯定是很大的。但優點也僅此而已,一系列重大缺點也隨之而來。
首先,將戰斗機改為巡航導彈的精度令人懷疑,最好的例子就是烏克蘭將圖-141靶機改成巡航導彈后,即使安裝了GPS制導系統,由于操控性差,命中精度非常低,只適合攻擊大型固定目標,至今沒創造過任何像樣戰果。
第二,將幾噸的戰斗機改為超大型巡航導彈,耗費的資源也相當可觀,成本甚至超過帶來的好處。
筆者認為,其中第二個理由更為關鍵。與幾十公斤的“天竺葵-2”相比,幾噸重的米格-21改成類似的自殺無人機,操控系統的成本要貴上幾十倍,但是射程卻幾乎差不多,命中精度和使用靈活性卻遠遠不如“天竺葵-2”。
雖然米格-21改裝的自殺機威力更大(彈頭1噸以上),但是改裝至少要花費幾十萬美元(還算便宜的),而全新的“天竺葵-2”卻只有2萬美元。也就是說,一架米格-21的改裝費足夠換成幾十架“天竺葵-2”,即使前者威力再大,也只能打一個目標,遠不如幾十架“天竺葵-2”的收益更大。筆者記得還有人曾經聲稱,可以改裝上千架殲-6無人機打過海峽,那么同樣花費可換成幾十萬架新型遠程自殺無人機,效果將高出幾十倍,不是更好嗎?
更何況,米格-21或者殲-6改成大型自殺飛機,目標大而且飛行路線死板,很容易被發現,1-2馬赫的速度也不算快,在任何防空系統看來,擊落都不是什么問題,被攔截概率超過90%都是可能的。
相反,相同的花費換成幾十倍數量的“天竺葵-2”,后者由于目標小,而且飛行高度和路線變幻莫測,防空系統攔截難度很大。雖然烏克蘭號稱攔截了60%的“天竺葵”或“見證者-136”,但也意味著40%沒能攔截住。如果再考慮到幾十倍的數量優勢,選擇哪個合算,即使是烏克蘭媒體都分得清楚。
最后,米格-21無人機的命中精度在100米內就算不錯了,可是“天竺葵-2”可以做到幾米以內。當然,你要給米格-21裝上“戰斧”巡航導彈的制導系統也行,那么價格就不是幾十萬美元能限制的了,而且即使制導精度上去了,米格-21或殲-6的升降舵、方向舵也做不到那個操控精度,要改改也可以,還是要加錢。
事實上,烏克蘭當前已經開始量產類似“見證者”或“天竺葵”的自殺無人機(上圖),西方國家也在開發和生產類似產品,這些才是主流發展方向。基本上,至今還沒有一個國家真的去干這個蠢事——用戰斗機改成自殺無人機。(作者:陶慕劍)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