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睿研科技 編輯|MAX
來源|藍籌企業評論
匯川技術是資本市場上的明星公司。
尤其在疫情期間,匯川技術股價一度飆升了六倍以上,營收從疫情前的73.9億元提升至去年的304.2億元;凈利潤從疫情前的10.1億元提升至去年的47.76億元,產品市占率也有提升。
而在今年前三季度,匯川無論是收入端還是利潤端都創下了2020年以來的最低增速,歸母凈利潤增速甚至僅為1.04%,大幅低于營收增速。
想要打敗西門子的匯川,也難抵周期的波動?
告別高增長時代?
匯川技術的故事,還要從2000年說起。
彼時,全球互聯網泡沫破裂,通訊行業也隨之進入寒冬。次年3月份,任正非在《華為的冬天》中提到,這一場網絡設備供應的冬天,也會像它熱得人們不理解一樣,冷得出奇。沒有預見,沒有預防,就會凍死。那時,誰有棉衣,誰就活下來了。
感受到寒意的華為,最終決定“壯士斷腕”,以7.5億美元的價格將旗下華為電氣出售給美國艾默生公司。
在被艾默生收購后,此前在華為工作的員工也搖身一變為外企的金領,在當時那個年代的含金量自然不用多說。然而,朱興明卻帶著一批人離職下海創業了。
這一舉動,不光身邊人難以理解,就連外國人也理解不了。曾有外國友人問過朱興明,你在美國公司當高管年薪高達幾百萬,為什么還要創業?
但是在朱興明看來,自己創業的原因足夠充分。首先,中國有土壤,一定會成為繼美國、歐洲、日本后的第四個自動化大市場;其次,中國有需求,當時中國正在經歷從仿造到自主制造躍升的階段,一定會給予優秀的本土零部件生產商大量的機會;最后,資源有保證,朱興名自己36歲創業,此前在華為電氣和艾默生的工作經歷不是白混的。
匯川創立之初,公司只有VF控制方式的變頻器這一項技術,而外資卻靠更先進的矢量變頻技術壟斷了國內的自動化市場。之后,匯川也攻克了這項技術,推出了矢量變頻器,使得現場安裝周期縮短一半。解決了用戶痛點,匯川的電梯控制器也隨之成為了爆款,借著當時房地產市場崛起之勢,匯川積攢了足夠的原始資本。
隨著中國變頻器的市場競爭逐漸激烈,朱興明意識到如果不想卷價格,那就只能打造完整的工業自動化設備,說得直白點就是將PLC(可編程控制器)、變頻器和伺服系統結合在一起,形成綜合性產品。這樣一來,匯川的產品就不只停留在驅動層,而是晉升到控制層,逐步滲透到工業自動化的核心領域。
在上市后,匯川開始拓展更多產品線,逐步將業務伸向光伏逆變器、汽車空調、商用車電控、工業電機、傳感器等領域,開始在新能源汽車和軌道交通牽引系統領域小試牛刀,并取得光伏逆變器領域第二的廠商。整體來看,匯川技術那個時期基本走的“進口替代”路線,哪個領域被外資品牌所壟斷,匯川就會嘗試在這個領域分一杯羹。
當然,匯川也不是每一步都走得十分正確。2016年,匯川決定放棄光伏逆變器業務,錯失了“雙碳”風口。朱興明對此反思道,“這次失誤本質上是我們對時代的認知不清,是我們的決心不夠。”
疫情是一個重要的時間節點,匯川把握住機會搶占了外資品牌不少的市場份額,實現了業績的躍升。疫情來臨前的2019年,匯川技術的營收為73.9億元,歸母凈利潤為9.52億元;2022年,匯川技術的營收為230.08億元,歸母凈利潤為43.2億元。
睿研制圖:匯川股份疫情前后業績對比,數據來源:Choice
《藍籌企業評論》了解到為何公司能在疫情期間逆勢而上,搶占不少外資品牌的份額?匯川內部人員回答道,因為疫情期間外企很難做到實時響應,但是匯川的工程師卻睡在辦公室,硬生生地從海外廠商手里奪下不少客戶。
不過,疫情結束后,宏觀經濟疲軟,疊加匯川不少業務領域發生價格戰,導致今年前三季度匯川的歸母凈利潤增速僅為1.04%,遠低于營收增速26.22%,也是近五年來最低水平。
目前來看,下游價格戰絲毫沒有緩解的跡象,匯川要告別高增長時代了嗎?
從藍海到紅海
經過多年的發展,匯川技術已形成工業自動化、智慧電梯、新能源汽車及軌道交通四大板塊業務,但是從目前情況來看有些板塊業務在短期內或多或少遇到了些阻礙。
先來說說匯川起家的電梯板塊。近年來房地產竣工面積持續同比下滑,政策推行的老舊小區改造勉強形成一定支撐,但無法改變電梯市場早已轉變為存量市場的事實。
而且,電梯零部件如電梯控制系統、人機界面、門系統、控制柜、線纜線束、井道電氣等領域,都已有成熟的供應商。外資電梯品牌基本會選擇老牌外資零部件供應商,國內品牌也都有綁定的供應商,匯川技術想搶占對手的份額很難。
2020年到2023年,匯川技術電梯板塊營收分別為43.44億元、49.67億元、51.62億元、52.91億元,占總營收比重從37.74%下降到了17.39%,為公司帶來的增量業績貢獻越來越小。
睿研制圖:匯川技術電梯業務營收情況,數據來源:公司公告
再來說說新能源汽車和軌道交通板塊,由于軌道交通業務占比較小,公司在披露時將二者統一進行披露,我們主要看新能源汽車領域。匯川在該領域主要提供電驅系統(電機、電機控制器、電驅總成)和電源系統(DC/DC、OBC、電源總成)相關產品。近年來,新能源汽車產業的快速發展,帶動了上游電驅、電源產業鏈的發展。匯川的新能源汽車和軌道交通板塊營收從2020年的14.54億元上升至99.2億元。
睿研制圖:匯川技術新能源汽車&軌道交通業務營業收入情況 數據來源:公司公告
從市場份額來看,由于近年來電驅和電源系統行業供應商逐漸成熟,如特斯拉、長安、蔚來等車企在部分板塊會選擇自供,留給每家供應商的市場并不多,匯川技術的幾款產品份額都在10%以下,難以避免價格戰的困擾。未來該領域業績能否持續增長,主要還得看下游新能源汽車的銷量能否進一步增長。
2023年底,匯川股份在新能源汽車領域相關產品市場率情況 數據來源
從今年7月份開始,新能源汽車的滲透率已經超過50%。一般來說,當一個產業滲透率占到整個市場50%的時候,意味著該產業即將告別高速發展期,之后產業規模的增速會大幅放緩,接近于成熟產業的發展模式。
對于汽車產業來說,也是如此,畢竟燃油車仍會保有一定的市場份額。這也就意味著,新能源汽車板塊能為匯川技術帶來的增量業績貢獻,會越來越小。
最后來說說匯川的工業自動化,近幾年表現十分不錯。如上文所說,疫情以來,依靠快速響應、提供高性價比的產品,匯川搶占了外資品牌不少市場份額。同時,自動化有些細分領域市場競爭激烈,小企業的出清使得行業資源向匯川這樣的頭部集中。
受益于此,匯川技術的工業自動化業務從2020年的54.38億增長到2023年的150.38億元。尤其在去年根據睿工業統計數據,2023年中國工業自動化市場規模2910億元,同比下降1.8%。在行業低迷的情況下,匯川技術的工業自動化業務營收在去年還實現了24.17%的增長,相當不易。
匯川技術通用自動化產品營收情況,數據來源:公司公告
匯川的下一個突破口在哪里?
既然電梯市場飽和、新能源汽車業務太卷、工控宏觀環境萎靡,那么匯川想要業績更上一層樓,出路在哪?
首先,進軍高端化產品,進一步替代合資品牌,是匯川能否實現業績持續提升的關鍵。目前,我國工業自動化行業競爭激烈,在高端領域仍然以外資品牌廠商為主。
以PLC(可編程邏輯控制器,用于數字化控制設備生產過程)產品為例,匯川和西門子的PLC產品都具備邏輯控制、運算、計時、計數、數據處理等功能,因此在某些特定的場景下,匯川的PLC可以替代西門子的PLC產品。
但是,在涉及復雜控制、數據處理、網絡通訊等方面,匯川的PLC產品無法完全替代西門子的PLC產品,下游客戶更認可西門子產品的可靠性和穩定性,匯川想要超越還有一定的距離。
之所以西門子難以超越,除了產品本身之外,西門子有著全球技術支持體系和廣泛的網絡通訊環境,在產品生態上更優于匯川,也是其在高端市場立足的重要原因。也就意味著,匯川想要跟合資品牌平起平坐,在提升產品服務能力的同時要搭建起產品的生態體系,進一步從產品驅動變為解決方案驅動模式。
其次,通過并購擴大規模,對于匯川來說也是一條性價比很高的路線。目前,在工控領域有許多小廠存在一把手即將退休、二代不愿接盤的問題,同時在激烈的競爭中小廠的抗風險能力更弱一些,并購整合會成為行業的一個趨勢。
根據華安證券統計,匯川技術已經在伺服系統編碼技術、工業視覺、牽引與控制系統、傳動等領域完成了多次并購。未來,通過并購補充細分領域的技術布局,或者以擴大營收為目的進行產業鏈整合,都是匯川業績持續提升的方式。
最后,進軍海外對于匯川來說也是一條不錯的路線。就拿新能源汽車的電機、電控、電源等產品來說,雖然國內已經卷成麻花,但是海外依然是一片藍海,許多政府甚至希望引入優質供應商的到來,以吸引更多車企入局,提升產業發展。
當然,這些都是耍耍嘴皮子,想挖掘增量市場并非容易,無論搶外資品牌的份額,還是并購整合,或者出海,對于匯川來說走錯一步可能就會帶來不可挽回的后果。雖然匯川已經成為西門子這類外資品牌的頭號強敵,但是對于匯川技術的戰略考驗還未結束。
免責聲明:本文基于公司法定披露內容和已公開的資料信息整理,文章不構成投資建議僅供參考。
睿藍財訊出品
文章僅供參考 市場有風險 投資需謹慎
來源:藍籌企業評論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