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40種貓科動物里,生活在我國境內的就有13種,其中有一種被稱為“草猞猁”的小型猛獸,尤為獨特。草猞猁其實就是荒漠貓,它們的耳朵尖上也會跟猞猁一樣長出兩簇毛發,只是與猞猁相比,荒漠貓耳尖的這兩簇毛發要更短一些。
另外,荒漠貓要比猞猁更像家貓。這種動物對環境的要求也比較獨特,它們不喜歡溫暖濕潤、草長鶯飛的地方,反倒是對一些荒涼的半荒漠地帶情有獨鐘。荒漠貓這個名字,正是這么來的。
荒漠貓現身甘肅祁連山自然保護區
荒漠貓是我國特有的一種貓科動物,它主要分布于甘肅、陜西、青海、四川、寧夏等一些相對荒涼的自然環境中。祁連山算是它們分布的最北端,再往北的地方,那就是亞洲野貓的地盤了。
祁連山自然保護區是西北乃至全國生物多樣性最為豐富的地區之一,無數的野生動物在這里繁衍生息,許多十分罕見的“奇珍異獸”,在這里都能夠找到。近日,保護區內的管護員就近距離拍到了一只荒漠貓的身影。
只見一只體態形如家貓,背部毛發棕灰色的荒漠貓,就趴在離人們15米左右的一處雪地上。它顯然已經察覺到了人們的到來,正目不轉睛地盯著人看,眼神非常犀利,同時也很警惕。整體上來看,這只荒漠貓跟家貓很像,但體型比家貓略大一些,尾巴較長,末端還有環狀的斑紋。
荒漠貓是國家一級重點保護野生動物,也被人們稱作是“最不為人知的貓科動物”。過去,人們對荒漠貓的了解非常少,資料的也不多,就連首張野外影像資料,還是在2007年才拍到的。
叫聲獨特,性格機警,喜歡晝伏夜出
荒漠貓是貓科貓屬動物,雖然它們成年之后的體重只有5-9公斤,但在貓屬7種動物里面,荒漠貓的體型算是比較大的了。僅次于叢林貓,排在第二的位置。所以有些毛色為沙黃色的荒漠貓個體,看上去很像一只胖橘貓。
荒漠貓是一種高原動物,它們主要分布在海拔2500-5000米的高山草甸、半荒漠地帶,幾乎很少到低海拔地區活動。荒漠貓不僅是對居住環境的要求相對獨特,而且它們的叫聲也很獨特,就像是嬰兒的啼哭一般,在寂靜的夜晚聽起來還有些瘆人哩。
荒漠貓之所以這么不為人知,那肯定跟它們的性格及生活習性有一定的關系。荒漠貓的性格極為機警且謹慎,日常行蹤也是神秘莫測,會主動回避人類。它們喜歡晝伏夜出,白天一般躲在洞穴或者灌木叢里休息,到了傍晚時分開始出來活動。
荒漠貓有時候徹夜覓食,直到次日清晨才返回休息。因為環境的緣故,它們所處的地方本身獵物資源就相對匱乏一些,所以也就不得不采取相對應的捕食策略。
捕食能力出色,擅長高智商狩獵
科學家研究發現,荒漠貓跟家貓的親緣關系非常近,甚至它們之間的物種界限也相當模糊,沒有生殖隔離。人們常說“貓抓老鼠是天性”,荒漠貓作為野生貓科動物里,長得最像貓的一類,捕鼠本領自然也十分出色。甚至某種程度上來說,它們的捕鼠本領要遠高于貓。
荒漠貓雖然食譜廣泛,會捕食鼠類、鼠兔、旱獺、鳥類等動物。但它們最主要的獵物還是各種鼠類,占了其飲食構成的九成以上,堪稱鼠類的專性捕食者。
荒漠貓的捕食能力非常出色,而且它們還擅長用高智商狩獵。比如在初春季節,高原鼢鼠還躲在洞穴里面沒有出來,但荒漠貓已經憑借著敏銳的嗅覺和聽覺能力,定位到了高原鼢鼠的位置了。不過荒漠貓的爪子并不適合挖掘,它沒有辦法將鼢鼠直接從洞里抓出來。
于是荒漠貓心生一計,用爪子毀壞了鼢鼠的洞穴入口,然后就靜靜潛伏在一旁。高原鼢鼠在察覺到洞口遭到破壞之后,會找機會出來修補,而荒漠貓等的就是這個機會。只要鼢鼠探出腦袋,它便一把將其抓住,然后美美吃上一頓。
這些年來,尤其是紅外相機在這一領域的廣泛使用,為人們研究荒漠貓的生活習性提供了大量的影像資料,人們對這種動物的了解也越來越多,它們身上的神秘面紗,也逐漸被揭開。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