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戰爭題材影視劇中,軍、師、旅、團、營、連、排、班的編制,大家肯定是再熟悉不過了。
但是上面的這些建制,卻未必都是一級一級銜接下來的;比如大家可能以為師的建制下肯定為旅,但實際上師直轄團的情況也很常見。
而且同樣是一個師、一個團的編制,具體的實力數也大不相同,甚至說相差太大。
以1945年抗戰勝利時的新編第1軍來說,全軍轄3個師9個團,總兵力數超過了45000人。
同樣是在當時的時間段,我們要是看看晉綏軍的編制,恐怕都會驚掉下巴了。
抗戰勝利后不久,上黨戰役開始。
當時史澤波率領的部隊被晉冀魯豫軍區我軍包圍后,閻錫山立即下令增援,還號稱“上黨必爭,援軍必到”。
為了增援史澤波部,閻錫山命令第7集團軍副總司令彭毓斌率第23軍、第83軍(缺2個團)、2個炮兵團及省防軍第3軍、第2軍各一部共計21000余人。
這里差不多都兩個多軍了,可實力數怎么才21000人?
閻錫山的兩個多軍,難道還沒有當時新編第1軍的半數兵力多?
——是的,這就是當時晉綏軍的特殊情況。
如果我們再細細拆解開來,事實恐怕更為驚人。
當時第23軍轄暫編第40師、暫編第46師、暫編第47師,配屬一個炮兵團;第83軍轄暫編第49師、暫編第50師、第66師,配屬一個炮兵團。
晉綏軍當時的編制為一個師轄3個步兵團,因為上述部隊中有兩個步兵團沒有跟著來,以團的數量計,上述兩個軍總計是開來了16個步兵團外加2個炮兵團。
這兩個軍是晉綏軍的本部兵力,而因為收編了山西偽軍的緣故(注:這些偽軍之前大多也是晉綏軍,或者跟原晉綏軍將領有關),當時還有一部分偽軍改編的所謂省防軍。
其番號為省防軍第3軍第8師,總計3個團參戰;另外還有省防軍第2軍第5師第13團;這樣的話,省防軍系統總計還有4個步兵團。
因此,彭毓斌所率領的晉綏軍援軍總計是有20個步兵團,外加2個炮兵團;此外還有3個軍部和直屬隊(注:省防軍第3軍直屬隊參戰)、7個師部及直屬隊。
而這些部隊,總計才21000人。
為何會出現這種情況?晉綏軍當時一個團到底能有多少人?
首先,晉綏軍當時的特殊情況,它的軍、師級其實大多只有師部機關,而直屬隊甚少,可能只有必要的通信單位。
因此別看有十來個軍部、師部,這些總計可能也就占據一兩千人。
而當時配屬的兩個炮兵團,實際的實力其實是營,這兩個炮兵團加上軍、師部及彭毓斌的指揮部,最多也就兩三千人。
其余的大約18000人到19000人,則是屬于那20個步兵團,平均每個步兵團的兵力數其實是900余人。
晉綏軍的步兵團按照標準編制應當是有1500余人,但到抗戰后期晉綏軍的兵力已經出現嚴重問題,它難以滿足團級部隊的滿編,而且在編制上也進行了調整。
原先晉綏軍步兵團的編制是一團轄3營,每營轄3個步兵連+1個機槍連,另外團直屬迫擊炮連和通信排。
因為當時晉綏軍實際裝備的重機槍少,所以編制中的3個機槍連就消失了,而是縮編為重機槍排,跟團里的迫擊炮合編為團直屬機炮連。
而且因為迫擊炮也不多的緣故,這個合編的連其實并沒有多少人。
這樣的話,晉綏軍一個步兵團的實際編制兵力大約也就1200人到1300人;因為兵力缺額的因素,它的一個團實有兵力其實只有千余人,因為還有一部分留守兵力,最終能夠開出來參戰的就只有900多人了。
這900多人里,9個步兵連盡量保證戰斗員,大約占有800人的兵力,平均每個連90人左右,每個班大約有9人,再加上連排長和炊事班。
剩下的100多人,則是團部機關、3個營部和那個直屬機炮連。
因為人數不夠,但編制卻在,所以整個團基本都是戰斗兵,而極少有勤務支援兵。
所以晉綏軍的戰斗員負重很大,在野戰中更容易疲勞,我軍就是抓住了它的這些特點,最終將這路2萬多人的援軍大部消滅的。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