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省黃海之濱的贛榆縣西郊夾谷山南,有處著名的抗日革命烈士墓,里面安放著“小沙東海戰”殉難烈士們的忠骨,其中有一位優秀的青年高級指揮員,他是新四軍第三師參謀長彭雄烈士,犧性時年僅28歲。
彭雄烈士
彭雄是江西省永新縣人,1915年10月,他出生在高橋鄉大元村的一戶貧苦農家里。他5歲時母親去世,9歲時,父親又病逝。他在父母雙亡后,由叔父彭東里收養。彭雄只讀過兩年私塾,因天賦聰明,記憶力強,讀過的書能過目不忘,很得先生喜歡。他還學過手藝,當過鋸工,生活的艱苦,使他變得早熟能干,愛憎分明。
彭雄12歲那年,家鄉來了紅軍。他參加了少先隊,當上了少先隊隊長。不久,彭德懷領導的紅五軍重返井岡山地區,他報名參加紅軍。當紅軍領導看他年紀小,不肯收他時,他就整天圍繞在領導和戰士身邊,積極他們做事,終于使部隊同意他入伍,這時他才15歲。入伍后,當了一名通訊員。
1930年9月,彭雄隨改編后的紅三軍團第六師(后改為第二師)攻打長沙。在戰斗中他不但積極完成通訊任務,還力爭消滅敵人,幫助收集戰利品和押送俘虜等。據彭雪楓(當時在六師任政委)回憶說:“當時,由于他年輕,有力氣,膽大心細,辦事果斷利索,因此,在戰斗中,遇到艱苦復雜的傳達任務,在派遣時不由得就想到他,并相信他是會勝利地完成任務。”
彭雪峰烈士
1930年冬天,彭雄加入了共產主義青年團。有一次,敵人“圍剿”湘鄂贛三省革命根據地時,紅軍師長彭自文陣亡,五縱隊團長李玉華、團參謀長雷震飛私自帶著一連人逃跑,他奉命和另外一些紅軍戰士一起,將隊伍追了回來。
由于他在戰斗中的表現出色,被升任師部通訊排排長。他當排長后,凡是有艱苦的任務,他都是帶頭搶著干。他整天背著他那支心愛的手提機槍,沖殺在風風火火的前沿陣地上。有時還帶領全排同志力爭參加戰斗。大家都說:“他將來必定是一員猛將。”
1932年1月,在攻打贛州的戰斗中,第二師的兩個團和師直屬隊被敵包圍了,在此危急時刻,彭雄隨彭雪楓政委沖入敵人包圍圈,找到了被圍的部隊幫助部隊沖出重圍。戰后,他被光榮地批準加入中國共產黨,同時被送到紅軍大學去學習。
1932年8月,國民黨軍隊對蘇區發動了第四次“圍”敵軍第十一師肖乾部、五十二師李明部和五十七師陳時驥部向紅二師所在地宜黃突然進犯。這時,紅軍第二師師長郭炳生陰謀叛變,并妄圖挾持第五團北入白區。正好,剛從紅軍大學學習歸來、并任師部參謀的彭雄也在第五團,當他覺察到郭炳生圖謀不軌,即主動配合已追趕前來的彭雪楓政委,揭露郭炳生的叛逃陰謀,使第五團全體指戰員認清了郭炳生的真面目,脫離了郭炳生的控制,返回大部隊。彭雄亦受到師黨委和上級首長的表揚。
叛徒郭炳生
在紅軍長征前,彭雄歷任排長、連長、隊長、師參謀、營長、參謀長、團長。紅軍長征后,彭雄任紅三軍團第五師十三團一營營長。在長征途中的戰斗中,紅第十三團是逢山開路,遇河造橋的先鋒團之一,而彭雄帶領的一營又是團里的先行者。
在二郎灘二渡赤水時,全團僅有渡船三只,每只能裝30人,而對岸又有先期到達的敵兵堵擊。他帶領一營擔任搶架浮橋的任務。當部隊完成搶渡后,他又參加大部隊戰斗,打垮敵人,繳獲了不少槍支、彈藥、被服和軍用物品。緊接著又投入強攻婁山關,再取遵義城的戰斗。在四渡赤水戰斗中,他的部隊兩次擔任先鋒隊的任務,出色地完成了搶架浮橋和尋找渡船的任務。在巧渡金沙江時,他帶領部隊奮戰了九天九夜,使紅軍未失一人一馬,全部勝利地渡過金沙江,取得了戰略轉移中具有決定性意義的勝利。渡江成功后,彭雄因功升任紅軍十三團參謀長。
1936年1月中旬,紅一軍團恢復三個師的建制,彭雄升任紅一軍團第四師師參謀長。這時,紅一軍團被命名為中國人民紅軍抗日先鋒軍過河東征。當紅軍在河東初步站穩腳跟后,3、4月間,彭雄帶領四師指戰員,在汾河地區進行發動群眾打土豪、沒收漢奸財產、籌歉、宣傳動員群眾的工作。由于工作做得細致深入,群眾報名參加紅軍的很踴躍,僅四師就增員1300多名,為全軍團之首,得到軍團首長表揚。
1937年10月,彭雄任八路軍一一五師三四三旅六八六團團參謀長。9月他帶領部隊參加了著名的平型關戰斗。1938年春,他又和團長楊勇一起率領六八六團在晉西呂梁地區配合兄弟部隊阻止日軍西犯,以保衛延安,保衛陜甘寧邊區,先后進行了夜襲午城鎮和張莊以及井溝伏擊戰,緊接著又在汾(陽)離(石)公路的薛松嶺、油坊坪和南偏城三戰三捷,共殲敵日軍1200余人繳獲敵人汽車30輛,這就是著名的“汾離公路線戰斗”。這次戰斗后不久,他升任三四三旅補充團團長。
1939年春天,為了開辟位于敵后的冀魯豫抗日根據地,彭雄隨一一五師東進支隊,在羅榮桓的率領下,挺進山東魯西地區,一到山東便首戰樊壩,經過八小時的激戰,殲滅敵偽軍一個團,繳獲一大批槍彈和軍用物資。樊壩戰斗結束后,應當地群眾的要求,六八六團三營和教導隊留下和魯西抗日游擊隊擴編為一一五師獨立旅,由楊勇任旅長兼政委,彭雄任旅參謀長。
1940年4月,一一五師獨立旅改為八路軍黃河支隊,同時受命成立魯西軍區。楊勇任黃河支隊司令兼軍區司令員,肖華任政治委員,彭雄任黃河支隊副司令員,不久升任黃河支隊司令員,并率領一部分隊伍南下湖(徽山湖)西地區和隴海鐵路線兩側,打擊日軍。
1940年秋,在蘇魯豫邊區平原發生一場惡戰。彭雄率一小分隊戰士掩護大部隊突圍轉移。當掩護任務完成之后,他才最后一個撤離掩體,這時,敵人的汽車已經駛進了莊子,他機智地躍上了一匹驃駿白馬,飛奔突圍。敵人三輛汽車開足馬力追趕,也未追上,眼巴巴地看著這位八路軍的將領遠去……從此,“白馬將軍”的威名和他那神奇的故事便在蘇魯豫地區傳開了。
1941年1月,皖南事變發生后,中共中央軍委發布命令,在華中蘇北鹽城重建新四軍軍部,任陳毅為代軍長,劉少奇為政治委員。5月,彭雄泰中央命令,來到華中蘇北,任新四軍第三師參謀長。1941年9月,三師黨委決定攻打鄭潭口敵人據點。鄭潭口據點是1940年底由日軍“筑壘專家”進行設計構筑的,它是一處由高墻、炮樓與地道相結合的所謂“模范工事”。
敵人曾吹噓它是“穩如泰山,固若金湯”,鄭潭口地處鹽阜、淮海兩地水陸交通要地,是敵人為進攻我鹽阜地區安插的一顆硬釘子,駐防的敵人有汪偽挺進支隊,孔禮陶、王士珍部四個中隊600余人。彭雄接受任務后,在不到兩天時間,就做好一切攻堅戰的準備,經過13個小時的激烈戰斗,拔掉了這個據點,消滅敵偽軍共600余人,繳獲重機槍一挺、輕機槍三挺,步槍800多支、手槍30支。救出人民群眾100余人。這是新四軍三師在蘇北鹽阜地區進行攻堅戰斗的首戰大捷。
三師部隊經過一帆河向日偽軍鄭潭口據點進攻
在此以后,彭雄在陳毅軍長的指揮下,參加過許多重大的戰斗,如程道口攻堅戰,他與十九團團長一起指揮戰斗,消滅王光夏保安七旅3000多人。又如甸湖鎮阻擊戰,他為了打好這一仗,兩次深入連隊了解情況和檢查工作。戰斗打響后,多次打退敵人的猛烈進攻,使敵人遭到沉重打擊,死傷慘重,終于敗退下去,保證了新四軍第三師在羊寨南孫河莊檢閱大會的順利進行。
1943年3月16日夜,彭雄泰命率領赴延安學習隊由鹽河口(即老黃河口)乘船北上。這個學習隊,是由新四軍三師和鹽埠地區部分去延安中央黨校學習的團以上干部(包括地方干部)以及他們的家屬和警衛戰士組成,共計50多人。彭雄任隊長,八旅旅長田守堯任副隊長,八旅政治部主任張赤民任臨時黨支部書記。在乘坐無動力大木船從海路北上,途經連云港口東面奶奶山附近的海面上時,由于突然停風,遭遇日軍巡邏船,彭雄和田守堯等16位同志在戰斗中壯烈犧牲。
彭雄等同志犧牲的噩耗傳到了三師后,師部召開了隆重的追悼大會。當時延安《解放日報》發表了彭雄和田守堯英勇犧牲的消息及悼念文章。新四軍三師師長黃克誠和副師長張愛萍在挽詞中高度評價了彭雄、田守堯兩位年輕革命將領的功績和品格。
黃克誠的挽詞是:“彭雄、田守堯兩同志均為我軍優秀的高級指揮員,對黨忠誠,作戰堅決勇敢,戰爭與工作經驗均極豐富。此次于海上遇敵,奮勇指揮作戰壯烈犧牲,真是重大損失……彭、田及遇難指戰員英勇果敢頑強作戰的精神,永垂青史,作為后死者之模范。”
張愛萍的挽詞是:“追悼彭雄、田守堯兩同志,就要學習彭雄同志作戰的勇猛精神!就要學習田守堯同志為革命斗爭十余年堅決精神!”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