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這個幾乎人手一部手機的時代,你是不是隔三差五就會接到一些“騷擾電話”?
每每不堪其擾的時候,你是否會奇怪你的信息到底是如何被泄露的呢?
案情簡介
市民李先生是位網絡主播,經常需要通過快遞將貨物寄往全國各地,突然某一天,他發現自己的個人信息被泄露了,他到底遭遇了什么?
2022年4月,李先生接到一通陌生電話,對方自稱某快遞公司網絡客服人員,表示李先生所寄的貨物屬于違禁品,甚至還一口氣報出了李先生的姓名、電話以及身份證。
“不可能呀!”“我是規規矩矩做生意的……”李先生解釋說,自己寄遞的包裹內裝的都是農副產品,此前從未發生過快遞被攔截的情況。隨后,對方發來一張網絡截圖,稱快遞公司現在有新規定,但凡農副產品快遞業務,要收取100至200元不等的保障金。“我這邊提供一個銀行賬戶,你只需要往卡里打200元就行,接下來的事交給我。”對方說。
李先生留了個心眼,通過官方渠道向快遞公司核實情況,得到的答復是包裹已經正常寄出,壓根沒有被攔截一事。
接下來的幾個月,李先生陸續接到了各種陌生電話,還有一些投資、貸款之類的電信詐騙騷擾電話,對方對他的個人信息了如指掌。“簡直防不勝防,我想想平時也沒有隨意留下我的私人信息。”李先生感到很納悶。
隨著類似事件不斷上演,李先生懷疑自己的個人信息被泄露了,隨即向警方報案。
接到群眾報警,廣陵警方隨即展開偵查。警方對李先生提供的陌生電話循線追蹤,鎖定了福建人吳某,并趕赴當地將其捉拿歸案。
面對民警的訊問,吳某如實交代了犯罪事實。原來,2022年,吳某在網上發現有人發帖稱“高價回收快遞單信息”,他認為能夠從中牟利,就做起了中間商,效仿著在網上開始發布類似信息。
經查,吳某在網絡上采取廣撒網的方式發布收取個人信息的廣告,被“有心人”楊某及其好友王某看到后,三人“一拍即合”決定聯手賺錢。其中,楊某曾在快遞公司工作過,他了解快遞公司的管理漏洞,特別是一些快遞堆放和缺乏看管的地點。于是,楊某和王某前往蘇州某快遞公司和物流園偷拍快遞面單,每天拍攝的快遞面單數量多達幾千單。事成后,他們再以每張快遞面單2.5元至3元不等的價格和吳某進行交易。吳某再通過賣給上游涉嫌電信詐騙及其他相關的網絡犯罪的不法分子賺取差價。僅半年時間三人就非法獲利近60萬元。至此,一條買賣快遞信息的黑色產業鏈浮出水面。
法院審理
廣陵法院審理查明,2022年3月初,被告人吳某在某論壇上發布收購快遞面單的廣告,被告人楊某通過上述廣告找到被告人吳某,雙方約定由被告人吳某以2.5-3元/單的價格從被告人楊某處收購快遞面單。后被告人楊某找到被告人王某,雙方約定共同到蘇州市某快遞中轉站用手機拍攝快遞面單出售,并平分獲利。被告人吳某從中非法獲利人民幣2.15萬元,被告人楊某從中非法獲利人民幣29.97萬元,被告人王某從中非法獲利人民幣26.08萬元。
法院認為,被告人吳某、楊某、王某違反國家有關規定,非法獲取公民個人信息后向他人出售,情節特別嚴重,其行為均已構成侵犯公民個人信息罪。被告人楊某、王某共同故意犯罪,系共同犯罪。遂以被告人吳某、楊某、王某犯侵犯公民個人信息罪,判處三年至二年不等有期徒刑,并處三十萬至二萬二千元不等罰金。
法官提醒
如今,隨著電商行業的迅猛發展,快遞業也迎來了前所未有的繁榮。在不少小區周邊的菜鳥驛站,每天收發快遞的人群絡繹不絕,日常流轉的快遞面單,數量更是驚人。眾所周知,快遞面單上記錄了用戶的姓名、住址、手機號及商品信息等隱私信息,一旦被別有用心的人收集泄露,很可能流入詐騙等犯罪團伙的手中被用作不法用途。
侵犯公民個人信息犯罪嚴重危害公民個人信息安全,極易引發電信網絡詐騙等衍生犯罪,社會危害性較大。為避免類似事件再次發生,法官特別提醒,廣大群眾要提高防范意識,在寄快遞時可選擇信息加密,通過電商平臺購物時在支付頁面選擇隱藏個人信息;同時,要提高個人信息保護、防詐意識,不輕信來路不明的短信、電話等。
如遭遇信息泄露等情況,要通過正規渠道核實信息準確性;亦可及時向公安機關、市場監管部門、行業協會等機構進行投訴舉報;同時,快遞物流行業因掌握大量公民個人信息,應進一步加強人員管理,嚴格遵守各項法律法規,告誡員工切莫以身試法。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