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戰略轟炸機領域,于冷戰中期出現的重視高空高速飛行能力,但基本沒有隱身性能的超音速戰略轟炸機技術路線,已然在今天讓位于飛行速度僅為亞音速,但卻極其注重追求高隱身性能的技術路線。如今看來,已經現身的美國新一代戰略轟炸機B-21“突襲者”,以及尚未公開的中國轟-20和俄羅斯的PAK-DA,應該都選擇了這一方向。不僅如此,雖說萬眾期待已久的轟-20仍未亮相,但這并不妨礙中國向更高的技術水平發起沖擊。在“裝備一代、研制一代、預研一代、探索一代”的布局思路下,國內科研團隊取得了一些很有意思的進展。
轟-20戰略轟炸機預想圖
據港媒《南華早報》報道稱,在2021年的一次試飛中,一架尺寸按比例縮小且機身外形較為臃腫的飛行器原型機,達到了6.56馬赫的最大飛行速度,突破了高超音速航空器“不低于5馬赫”的速度門檻。與我們常見的一些采用乘波體滑翔構型或雙錐體構型的高超音速飛行器不同,這架飛行器原型機并未選擇利于“刺破”空氣和減阻的細長外形,而是使用了更為“圓潤”的機身,背部則安裝有斗篷形機翼。
《南華早報》的公開的項目方案圖片和實物照片
從報道中來看,相關科研團隊之所以要采用寬大圓潤的機身,是為了“突破現有的高超音速飛行器細長的外形對內部載荷能力的限制”,希望其能像客機或貨機那樣運載更多的乘客或貨物。借助海量的風洞試驗,團隊人員用了約3年的時間反復完善和修改設計,并最終在2021年實現了持續時間約20分鐘的成功首飛,但這項成果和部分工程實現的方法,直到現在才允許被公開發表。
現有的各類高超音速飛行器均較為尖銳細長
我們知道,現有的采用高超音速技術的裝備大體為兩種,即高超音速導彈和高超音速無人機。受彈體和機體外形細長的影響,靠近彈體前部和機身前部的內部空間利用難度較高,如無法內置一些尺寸較大或形狀不規則的物體,進而會限制裝備功能和用途拓展潛力。然而,如果一款飛行器既具備高超音速飛行能力,同時也能在內部空間的利用方面接近正常的客機和貨機,那其無疑將具備極大的使用價值。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