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間最遺憾的事,莫過于在對的時間遇到對的人,卻沒有足夠的勇氣把握住。"
1956年的春天,一個注定被載入文學史的愛情故事悄然展開。
18歲的少女遇見了43歲的國文教師,一個敏感纖細的靈魂遇見了一個飽經滄桑的文人。這個故事的女主角,就是后來聲名顯赫的才女瓊瑤。
有趣的是,歷史總愛重復上演。瓊瑤的母親當年也曾與自己的語文老師陳致平墜入愛河,并沖破世俗羈絆結為連理。
多年后這對恩愛夫妻,一位大學教授,一位中學老師,有了4個兒女,幸福度過一生。
同樣是愛上自己的國文老師,但母女二人面對愛情時的選擇,卻天差地別。母親勇敢地對抗世俗,最終修成正果;而瓊瑤,卻在命運的十字路口選擇了退縮。
瓊瑤原本在年少時,還有一個雙胞胎弟弟,戰亂時弟弟不見了,薄涼的母親說,為啥丟失的不是她?母親的極度重男輕女,使瓊瑤嚴重缺少父母關愛,心思變得更加敏感。
這個曾經被母親傷透心的青春期女孩,因為對生活的無望,選擇了輕生。
而那時的蔣仁老師,像一盞溫暖的燈,照亮了瓊瑤灰暗的求學時光。
那個常被母親斥責的偏科"差等生",在蔣老師眼中,卻是一顆璀璨的明珠。兩顆孤獨的心在詩詞歌賦中漸漸靠近,直到高考前夕的那個轉折點。
"為了我,你一定要考上大學!我會等你!"醉酒的蔣仁拉著瓊瑤的手,許下了這個近乎自虐的諾言。
蔣老師,一個喪偶的博學多才文藝男,在戰亂中獨自執教他鄉;瓊瑤,一個敏感纖細的才女,在母親的嚴厲管教下郁郁寡歡。這對飽受生活折磨的靈魂,在詩詞歌賦中找到了共鳴。
這對忘年之交的日常充滿文藝氣息:蔣仁欣賞瓊瑤筆下的錦繡文章,瓊瑤崇拜老手淵博的學識。兩個孤獨的靈魂,在課堂內外譜寫著屬于他們的詩篇。
然而命運弄人,瓊瑤高考失利,一場轟轟烈烈的師生戀就此暴露。憤怒的母親不惜一切代價拆散了這對苦命鴛鴦,最終導致蔣仁丟掉了鐵飯碗。
臨別前的約定多么浪漫:"你二十歲生日那天,我會在嘉義火車站等你。"然而,在母親的"洗腦"下,瓊瑤最終沒有赴約。那個春日的站臺上,只留下一個孤獨的身影,和一顆落寞冰冷的心。
生活總喜歡和人開玩笑。瓊瑤后來遇見了年輕帥氣的慶筠,他們相戀、結婚、生子,仿佛童話般美好。
而諷刺的是,瓊瑤把與蔣仁的故事寫成小說《窗外》,不僅成就了她的文學事業,卻也成了壓垮她與慶筠婚姻的最后一根稻草。
慶筠的名字以配角形式出現在了妻子的小說中,他感到自己的臉面被妻子摁在地上摩擦,這讓他顏面盡失。
這位臺大畢業的高材生,一方面看不上瓊瑤筆下的情情愛愛,但卻要依靠瓊瑤的稿費過活,久而久之,一個頹廢墮落的男人失去了尊嚴,酗酒DU賭博成了家常便飯。
瓊瑤在母親的教導下,選擇了及時止損。
歲月流轉,功成名就的瓊瑤重新與初戀蔣仁老師建立聯系。她開始定期給老師寄錢,或許是愧疚,或許是懷念,唯獨沒有蔣仁守候中期待的愛情和婚姻,有的只是經濟上的補償。
而倔強的蔣仁卻一分錢都舍不得花,最后用這些錢為自己定制了一套壽衣。這份深情與決絕,讓人不禁黯然神傷。
1966年,66歲的蔣仁穿著那件特別的壽衣,帶著對瓊瑤的思念離開人世。造化弄人的是,就在這一年,瓊瑤嫁給了平鑫濤,開啟了另一段備受爭議的姻緣。
如果當年瓊瑤能繼承母親的勇氣,是否就不會有后來和平鑫濤的孽緣?是否就不會在晚年感嘆"我活過了,不曾辜負此生"這樣略帶遺憾的話?
人生沒有如果,但總有遺憾。蔣仁用一生詮釋了什么是真愛,而瓊瑤用一生在尋找真愛。或許,最美的愛情就像曇花,只開一夜,卻讓人永生難忘。
這個故事告訴我們:愛情需要勇氣,也需要時機。錯過了,就真的錯過了。就像瓊瑤在小說里寫的:"在對的時間遇到對的人,是一種幸福;在錯的時間遇到對的人,是一種宿命。"
"世間最遙遠的距離,不是生與死的距離,而是我站在你面前,卻不能與你相守。
人說"少年不知愁滋味",可瓊瑤偏偏過早地嘗盡了愛情的酸甜苦辣。一個人的一生,或許就是不斷地在失去和尋找中輪回。蔣老師用一生詮釋了專一的真諦,而瓊瑤,則用一生在尋找最初的感動。
這是一個關于錯過的故事,也是一個關于守候的故事。那個在火車站等待的背影,成了瓊瑤一生無法釋懷的記憶,也成了華人文學史上最動人的篇章。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