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筆千里:穿越的家譜——宿松縣下倉吳氏始祖考證之二
作者:吳雪奇
一、概述
發表完《壹筆千年:穿越的家譜—宿松縣下倉吳氏始祖考證》后,與幾支少微公后裔取得聯系和交流。經與徽州宗親及一位八十余歲的宗長聯系查證,并沒有在他所藏的族譜里找到茂權公的信息。后來不經意在網上另一支永興吳氏資料里卻看到這個熟悉的名字,且于與其父親延壽公名字相連接。開始還以為是巧合同名,后查證發現這是真實的歷史,本族始祖原來根本不是從徽州遷入,而是從江西興國遷入,當初只是將另一支始祖誤以為是我們的始祖。這真是一筆千里,南轅北轍。
二、永興吳氏源流與分遷
六十五世良材因功授彭澤主簿,擢永興令(今陽新),三年卒于官,士民留葬其地;
六十六世煜徙居湓浦(今九江);
六十七世璞遷居歸化里黃沙;
六十八世延福遷瑞昌;
六十九世茂權遷宿松下倉;
七十七世士吉遷興國;
七十八世子道遷興國豐潭;
八十一世仲文徙居廣濟馬口寺前楊橋,為廣濟、蘄春、黃梅、肥西、大冶、武寧、宿松、太湖諸始祖;
八十五世士端徙蘄陽,立弟仕璋三子景魁為嗣;
八十五世仕秀徙梅川;
八十六世元俊遷梅川,景星徙梅川;
八十七世道靜遷蘄陽;
八十八世文明徙青林州中廟,立勝戶,谷英徙盤塘,文貴徙石港,文仁之子祖興宦游江西其后世定居皖、肥西;
八十九世貞六遷黃梅考田,貞八遷浠水,貞九與堂弟復興遷黃岡吳家宕,文繼居花橋,朝二、朝八遷大冶姜橋,千一遷宿松長溪,千二遷太湖,千三居黃梅,干七、千四徙浠水,千九遷黃岡時和坊,映壽遷源境同嶺,應立遷武寧,萬六遷蘄春竹林湖,萬七遷蘄春黃廠,萬八遷蘄菩堤壩,文亨遷蔡家埠,黃梅張興壩外曹家。
三、良材公世系
【62】吳競,河南開封祥符府人,唐玄宗開元九年任國史院編修,著作郎。世稱直筆太史,娶呂氏。生子二:如海,如淵。
【資料】(公元六七〇年至七四九年)字不詳,汴州浚儀人。生于唐高宗咸亨元年,卒于玄 吳競像[1]宗天寶八年,年八十歲。勵志勤學,博通經史。初直史館,修國史,拜右拾遺。神龍中,與崔融、劉子玄撰則天實錄。開元初,為諫議大夫,依前修史。俄兼修文館學士。居史職殆三十年,敘事簡直,人多稱之。后為恒王傳。競嘗以梁、陳、齊、周、隋五代史繁雜,乃別撰梁、齊、周史各十卷,陳史五卷,隋史二十卷。卒后,其子又進競所撰唐史八十余卷。競家聚書頗多,嘗目錄其卷第,號吳氏西齊書目。
【63】如海:生卒年不詳,生子三:镕,銘,鑄。
【63】如淵:其后不詳。
【64】镕:其后不詳。
【64】銘:生卒年不詳,生子三:良材,良玉,良古
【64】鑄:其后不詳。
【65】良材:生子二:煜、燁
【65】良玉:其后不詳。
【65】良古:遷居江西,其后不詳。
【66】煜:良材長子,生卒年不詳,字宗之,居九江市潯陽區湓浦,天性仁厚,克承世業,每逢歲荒捐資濟人,世人德之。娶陳氏,生子二:璞,璟
【66】燁:良材次子,避諱改爗字。字似之,文林郎,克承儒業,簪德弗士,遷居湓。子二:瑗,嘉。
【67】璞:煜公長子,字從慶,九平章事,遷居歸化里黃沙橋頭,大幕田。生子二:延盛,延福。
【67】璟:煜公次子,遷居興國排市蔣坑橋南,娶鄭氏,生子五:延昭,延壽,延祖,延世,延慶。
【67】瑗:燁公長子,字從道,十一平章事,天性明敏,聞見不群,讀書人皆服之。遷雙千里青陽港西黃板橋,娶王氏,生子一:延章。
【67】嘉:燁公次子,遷江西星子縣,為星子吳氏始祖。
【68】延盛:立莊新橋貴湖田。生子四:再翕,再疏,再文,再剩。
【68】延福:璞公次子,生子四:再想,再收,再評,再議。
【68】延昭:璟公長子,子孫分遷石壁,瓦橋,果石,排市,蔣坑,舒溪,白沙,通山,武陵,廣濟,湘溪等處。生子一:祁一。
【68】延壽:璟公次子,生子二:茂興,茂權。
【68】延祖:璟公三子,生子三:茂顯,茂霸,茂忠。
【68】延世:璟公四子,生子一:茂璘。
【68】延慶:璟公五子,生子二:茂簡,茂實。
【68】延章:瑗公子,遷高坑,今都昌宕里氏是其裔。讀書守禮,庭訓子孫,郡邑子弟多從之。子孫后遷興國,通山,瑞昌等地。生子四:茂達,茂贇,茂范,茂迥。
【69】再翕:延盛長子,字文明,四平章事,居橋頭,葬黃沙。生子三:忠集,忠遇,忠愈。
【69】再疏:延盛二子,字文威,六平章事,居橋頭,葬蜀山下。生子二:仲和,仲棟。
【69】再文:延盛三子,字文揚,九平事,居新橋,葬湖塘山。生子三:仲躬,仲舜,仲安。
【69】再剩:延盛四子,生子一:仲瓏。
【69】再想:延福長子,生子七:仲尹,仲政,仲感,仲念,仲慶,仲御,仲貴。
【69】再牧:延福次子,生子三:仲珍,仲才,仲稹。
【69】再評:延福三子,無后人。
【69】再議:延福四子,生子一:仲勤
【69】祁一:延昭子,生子一:珦
【69】茂興:延壽長子,生子一:元想。
【69】茂權:延壽次子,生子六:元晏,元寶,元貴,元亮,元正,元遷。
【69】茂霸:延祖長子,元亨,元光。
【69】茂顯:延祖次子,生四子:元宏,元壽,元聰,元吉。
【69】茂宗:延祖三子,生子四:元海,元明,元深,元湮。
【69】茂璘:延世子,生子二:元德,元智。
【69】茂簡:延慶長子,生子二:百儉,百祿。
【69】茂實:延慶次子,生子二:百鴻,百雁。
【69】茂達:延章長子,行九,葬青陽港東,生子三:元勛,元用,元秀。
【69】茂贇:延章次子,無后,行十四,葬石沉坑。
【69】茂范:延章三子,行十五,贊善大夫,葬黃土嶺。生子三:鳳,鶚,鵬。
【69】茂迥:延章四子,生子五:舉,元益,元凱,元椿,元相。
從以上紅色字體可以看出,【68】延壽公→【69】茂權公與2005年《宿松吳氏家譜》中世系正好連接上,不僅名字完全一致,而且這個世系正好與以上世系一致,至于道壽公寫成瑀之子可能是璟字之誤。那么問題來了:良材公(永興吳氏始祖):生于公元(848年—904年),茂權公是良材公五世,也就是說茂權公不是明朝遷入宿松下倉,而是更早的年代的宋、元期間從湖北或江西遷入的。而將廷夏公視為始祖,是因為茂權公之后的世系數據缺失。還有一個最大的疑問就是這一支吳氏家族稱為茂權股,而茂權公為何又不是一始祖呢?現在我們再從茂權公同世系的茂迥之后來查證歷史證據。
四、茂迥世系考證與缺失疑問
考永興派《吳氏世系》六十七世名瑗,子一,名延章(六十八世),延章第四子名茂迥(六十九世),與茂權公同世系。茂迥子仲舉(七十世),仲舉舉子一為中復(七十一世),茂迥子五人:仲舉,元益,元凱,元椿,元相。
仲舉公三子,長幾復,次中復,季嗣復。譜載仲復公宋景祐年登第,為官清正,不畏強權,被宋仁宗稱曰鐵御史也。中復公有二子,長立禮,次立本。
立禮官拜御史,移住今甘肅靜寧。立禮公有二子,就是南宋抗金名將吳氏兄弟玠和璘。所以宋史稱玠,璘為甘肅靜寧人氏。玠,璘二公后人非常興旺,玠公五子,栱,扶,撈,擴,揌。而璘公十二子,援,掖,護,撼,挺,拭,拯,拔,捅,揚,揆,撙。其子挺子承父業為國守邊。挺五子,暲,曦,曉,晲,啤。
吳曦(1162年―1207年),德順軍隴干(今甘肅靜寧)人,南宋中期將領、叛臣。
信王吳璘之孫,定江軍節度使吳挺之子。初因祖父功勛補任右承奉郎,后歷任中郎將、高州刺史、濠州團練使、利西路安撫使、太尉、四川宣撫副使、興州知州等。開禧二年(1206年),吳曦叛宋降金,并請求金國封他為蜀王。
開禧三年(1207年),吳曦自稱蜀王。吳曦稱王僅四十一天被殺。死時年四十六歲。
吳家三世建功西垂,屢受獎賞,爵高王侯,在川、陜一帶民間有口皆碑,多有傳頌。但是,由于吳曦犯叛國大罪,吳家80年所積累的榮耀功勛都毀于一旦而付之東流。
吳曦的反叛,造成其二個叔父捅和揆,及二弟睨,曉死于非命和家族成員的四下逃亡。宋朝庭除留下吳玠名下的幾個后人看管奉祭宗墳外,其余后人被強行遷移江,浙,皖,等各地。所以造成了玠,璘后裔今天四處分離的局面。
筆者懷疑此段吳氏家族歷史是此后茂迥公世系及茂權公世系家譜數據的缺失的原因。
五、茂權公詳細世系圖
泰伯→二代祖→季簡→三代祖:叔達→四代祖:周章→五代祖:熊遂→六代祖:柯相→七代祖:疆鳩夷→八代祖:馀橋疑吾→九代祖:柏盧→十代祖:周繇→十一代祖:屈羽→十二代祖:夷吾→十三代祖:禽處→十四代祖:君轉→十五代祖:頗高→十六代祖:勾卑→十七代祖:去齊 →十八代祖:壽夢→十九代祖:季札→二十代祖:重道→二十一代祖:啟蕃 →二十二代祖:詡,又名翌→二十三代祖:售→二十四代祖:庸→二十五代祖:勾馀→二十六代祖:蹶由,名直→二十七代祖:申→二十八代祖:芮→二十九代祖:臣→三十代祖:回,又名明→三十一代祖:右→三十二代祖:著(羌)→三十三代祖:衍陵公→三十四代祖:全,稽考舊譜一作允陵長子→三十五代祖:隆→三十六代祖:復興公→三十七代祖:章公→三十八代祖:漢,字子顏→三十九代祖:成,又名價→四十代祖祖:亙→四十一代祖:如勝→四十二代祖:恢,原名鑊→四十三代祖:乾英,字季英→四十四代祖:懿,原名瑚→四十五代祖:彥→四十六代祖:建→四十七代祖:猛→四十八代祖:廉→四十九代祖:瑩→五十代祖:季懷→五十一代祖:紹→五十二代祖:悠→五十三代祖:延之→五十四代祖:昶→五十五代祖:云→五十六代祖:誠→五十七代祖:均→五十八代祖:欽→五十九代祖:授 →六十代祖:文蔚→六十一代祖:源 →六十二代祖:兢→六十三代祖:如海→六十四代祖:銘 →六十五代祖:良材→六十六代祖:煜,良材之長子→六十七代祖:璟,煜之次子→六十八代祖:延壽,璟之次子→六十九代:茂權,延壽次子。
五、結論
此茂權公就是遷松始祖,實際歷史正如筆者所懷疑的,這個可能是完全存在的。至于上編文所說的家祖傳說的兩親家同時遷松就當是別人的故事聽。至于本族遷松始祖之后資料,還有待尋找新的歷史證據才能給出答案。不管歷史的真相是什么,但2005《宿松吳氏家譜》中缺失世系是毫無疑問的。基于此還望與相關研究學者和有識之士探討。
二〇一八年三月八日
參考文獻:
1、《宿松吳氏家譜》2005年版;
2、光明之門網;
3、世界吳氏網;
4、吳氏在線
5、百科文庫;
6、新浪博客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