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2年11月11日,寒風凜冽,537.7高地的戰斗打響了。這是上甘嶺戰役中的一個關鍵節點,也是中國人民志愿軍12軍31師的硬仗。李長林,31師的副師長,坐在坑道里,眼前擺著一張勉強能看得清的地圖,一只手夾著煙,一只手扶著蠟燭。
這可不是因為煙癮大,實在是因為壓力大。這場戰斗,大家伙心里都清楚,必須贏下來,因為北山坑道里的兄弟們已經斷水斷糧十多天了,能不能救他們,就看這次反擊了。
上甘嶺戰役中的堅守與反擊
說到這場戰斗,光是李長林心里的壓力就夠大了。45師之前三次反擊都沒能拿下陣地,敵人那邊不僅有堅固的汽油桶掩體,還有密集的火力網。這些汽油桶掩體,一面鉆射擊孔,一面連接交通壕,幾乎成了一座小型堡壘。
李長林接到任務的時候,心里直嘀咕:“打得這么急,三天時間地形還沒熟悉,彈藥也沒有準備充分,這仗怎么打?”可他知道,再難也得打,不是因為別的,而是為了那些在北山坑道里苦守的兄弟們。
接到任務,大家立刻開始準備,炮兵陣地上的一百多門大炮對準了北山,準備好進行覆蓋式轟炸。
原計劃下午6點發起反擊,可天氣突然變了,小雨夾雪,霧氣蒙蒙,什么都看不清。這時候,十五軍看到機會了——美軍的轟炸機沒法起飛,于是果斷決定提前兩小時行動。九十二團接到命令,團長李全貴頭皮都發麻了,時間太緊了!
突擊排已經趴在敵人眼皮子底下,電話線沒法接通,命令傳不過去,這時候只能換人頂上。于是二梯隊的三排頂了上去。
炮火覆蓋的那一刻,北山變成了一片火海,炮彈像雨點一樣傾瀉而下,整個山頭都在顫動。九十二團的戰士們趁著煙霧,踏著泥濘,向著高地猛沖。雪化了,路滑得不行,一個不小心就摔倒在地,但沒人退縮。
盡管對地形還不熟悉,3號陣地和7號陣地搞錯了,2號陣地的班級目標也沖到了4號陣地,但這些都沒關系。最終,戰士們靠著手里的手榴彈、爆破筒,硬是炸開了敵人的地堡,用1小時40分鐘拿下了之前幾次反擊都沒能奪下的高地。
特別是七連的表現,那真叫一個硬氣。七連的戰士們,除了少數人有自動火器,其他的都是輕裝上陣,手里只帶著手榴彈和爆破筒。你可能會問,為什么不帶步槍?步槍太麻煩了,射速慢,遇到敵人沖鋒根本來不及反應。
手榴彈才是這場戰斗中的王者,尤其是那些加重手榴彈和反坦克手雷,威力巨大。一扔出去,兩三米的大坑,管你是人是地堡,統統掀翻。
班長尚安群帶著12個人守在7號陣地,每人掛滿了手榴彈,還從陣地上撿了17箱敵人丟下的手榴彈,硬生生用這些玩意兒打退了敵人四個連的進攻。敵人打得越猛,戰士們扔得越狠,就是這么一股拼勁兒,硬是守住了陣地。
第五次戰役的突圍行動
在第五次戰役中,91團的突圍行動同樣令人動容。這次戰役中,91團陷入了極為危險的境地——孤懸敵后,撤退路線被美軍切斷。師長趙蘭田面臨一個艱難的抉擇:是自己帶著大部隊先撤,還是等91團脫險后再行動?
趙蘭田選擇了后者。他命令九十三團頂住敵人的火力,為91團爭取時間。同時,派作戰科副科長楓亭帶著兩個警衛員,冒險穿越敵人的封鎖線,去給91團送撤退命令。
這一路上,真是九死一生。楓亭帶著兩個警衛員,穿過敵人的火力網,一路上子彈呼嘯而過,兩個警衛員相繼犧牲。最后只剩下楓亭一人,帶著滿身泥濘,終于到了91團的指揮部。而此時的團長李長林,還在策劃如何對敵人的指揮部發起進攻。
接到撤退命令,李長林立刻改變計劃,決定不走原路,而是向東南方向突圍,穿過東海岸的山地,繞到敵人后方,再尋找機會撤回大部隊。
這一路,91團的戰士們抬著傷員,背著彈藥,甚至還押送著俘虜。野菜、樹皮、草根,能吃的全吃上,靠著這些東西維持體力。一路上,不斷遇到敵人,能躲就躲,躲不過就拼,戰士們的精神像鐵一樣,頑強地在敵人的包圍圈中尋找出路。
最讓人動容的是,有一連與二營走散,被敵人追擊,結果不僅逃脫,還帶回了60多名俘虜。這是一種什么精神?不光是頑強,還有極強的戰斗技巧和必勝的信念。
31師的戰士們為什么能打?除了堅韌的精神,還有出色的戰斗技巧。在上甘嶺戰役中,步槍和半自動步槍在這種高強度的近距離戰斗中,根本派不上用場,反而拖了后腿。
于是,戰士們干脆全員上陣扔手榴彈。特別是蘇式沖鋒槍,成了他們最喜歡的武器。這種槍射速快,槍體輕,特別適合伏擊和反擊。但是,子彈不夠怎么辦?一個彈匣一打光,剩下的就只能靠手榴彈和刺刀。
捷克式輕機槍也是戰士們的重要裝備之一,射擊精準,但有一個缺點,就是得大把大把往上涂油降溫。你說這在戰斗中哪有時間去伺候這玩意兒?
所以戰士們干脆就靠手里的爆破筒和手雷,用最原始的武器打出最有效的戰斗效果。第四十五師的記錄顯示,他們在上甘嶺戰役中消耗了10萬多顆手榴彈,光是這數字,就能想象戰斗有多么激烈。
在戰場上,戰士們并不總是以班排為單位作戰,更多時候是遇到誰就和誰一起打。沒有隊友怎么辦?自己就是一個小隊,遇到敵人就打,見到地堡就炸。這種靈活的作戰方式,使得他們即便在戰斗中出現混亂,也能快速調整,用最小的代價取得最大的勝利。
英雄的紀念
31師之所以能打,還在于他們有著對戰斗成果的深刻銘記。石牌保衛戰后,乜子彬師長為紀念在抗戰中犧牲的31師將士,特地修建了
這座紀念碑不僅僅是對那些英勇犧牲的將士們的悼念,更是對后輩的激勵。碑文中寫道:“浴血疆場,忠勇為國,士氣之壯,犧牲之烈,可動天地而泣鬼神。”這句話,深深地烙在了每一個31師戰士的心中。
結語
31師為什么能打?答案其實很簡單:他們有頑強的戰斗意志,有過硬的戰斗技巧,有優秀的指揮員,更有一種面對生死毫不退縮的無畏精神。他們在最艱難的條件下,用手里的武器和滿腔的熱血,打出了一個又一個奇跡。
他們的事跡,不僅僅是戰爭的勝利,更是精神的豐碑,激勵著一代又一代的后來人。面對困難,31師選擇了勇敢迎戰;面對敵人,他們選擇了毫不妥協;面對祖國的召喚,他們用行動回答了一切:這,就是31師,這,就是他們能打的原因。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