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戰后期,國民黨軍開始接裝美械裝備,其中最先美械化的是“近水樓臺先得月”的駐印軍部隊;在駐印軍換裝的同時,也通過空運換裝了一小批國內部隊;到1945年滇緬路打通后,大量裝備通過陸路抵達,國民黨軍遂有了武裝13個美械軍的計劃。
在美械裝備軍中,沖鋒槍是換裝的重要一項;按照當時美械軍的編制,一個軍即應配備3479支沖鋒槍,具體型號為美制湯姆遜。
在國民黨軍的裝備歷史中,在1920年代到1930年代,也曾裝備和使用過沖鋒槍,不過當時進口槍的比例不高,主要是各兵工廠所仿制的版本,其性能質量難以保證。
而抗戰后期開始配備的美械裝備,加上從加拿大接裝的英式武器,性能比較好,而且彈藥也可大量供應,所以裝備國民黨軍部隊后迅速提升了其戰斗力。
比如當時換裝美械的第18軍第11師師長楊伯濤對于美式沖鋒槍的威力就有如下表述:
日軍素以武士道白刃戰見長,鼓噪咆哮揮刺刀,直沖第11師,這時11師擁有美械近戰武器沖鋒槍,數步之內向密集日軍迎頭掃射,日軍中彈紛紛倒地。
而著名的第74軍此時也已經換裝美械,據1945年的一份統計顯示,該軍軍部實際裝備261支沖鋒槍,第51師裝備896支沖鋒槍、第57師裝備896支沖鋒槍、第58師裝備831支沖鋒槍,總計裝備2884支沖鋒槍。
這一裝備數量當然還沒有到理想編制,不過在此后陸續接裝少量沖鋒槍后,抗戰就勝利了,此后第74軍忙著接收日軍投降并轉運南京,隨后又改為整編第74師。
由于編制狀態發生巨大變化,尤其步兵團的數量少了3個,所以顯然不可能再增發該師武器了;據當時該師統計到的裝備實數,沖鋒槍的實際裝備量達到了2963支。
一支3萬余人的整編師單位,實際裝備有大約3000支沖鋒槍,這在當時是很高的配備率了;基本上每幾名戰斗兵里,就有一人使用沖鋒槍,這使得整編第74師的近戰突擊能力大為增強。
在當時的實力數統計中,除了提到槍械數量外,也有彈藥數據,即沖鋒槍彈的數量為646185發,平均每支槍備彈為218發,約有11個20發彈匣。
當然這是平時的備彈量,像整編第74師這樣的部隊肯定也不至于彈藥缺乏,在彈藥消耗后還是可以得到相當供應的。
比較多的沖鋒槍裝備量,再加上比較優先的彈藥供應,保證了該部比較猛烈的近戰火力。
另外值得注意的是,在當時國民黨軍的美械部隊中,其輔助支援部隊的武備配置也有典型的美式特征,即多配槍械使其具備相當的自衛能力。
如在山炮營、工兵營等單位中,就有相當數量的沖鋒槍配置。
以整編旅屬山炮營為例,其一個營編制內的沖鋒槍就有65支沖鋒槍;整編第74師的三個旅屬山炮營內,總計就有沖鋒槍將近200支。
而且在整編師、整編旅、步兵團的機關單位中,有些崗位的軍官、兵員也是配發沖鋒槍的,這就使得整編第74師在戰斗單位外還有相當一部分的沖鋒槍配置。
當然,這樣的配置使得該部的機關和輔助支援部隊,也具有相當的近戰火力;甚至在必要的情況下,諸如工兵營等單位還會被臨時拉上火線,當作步兵使用。
在數量方面的情況介紹清楚后,關于整編第74師沖鋒槍的型號,也應提提。
具體而言,該師當時裝備了兩種沖鋒槍,一種是美式的湯姆遜沖鋒槍,當時稱之為是湯姆式;另外一種是加拿大造的司登沖鋒槍,也稱之為是加拿大式;這兩種槍械的裝備比例大致是1比1平。
在解放戰爭開始后,整編第74師依仗其密集火力曾一度逞兇,不過也折損了大量老兵骨干并損失了一部分沖鋒槍。
到1947年5月的孟良崮戰役時,整編第74師被華東野戰軍全殲,其裝備的沖鋒槍被大量繳獲。
據華野戰后統計,此戰共計繳獲沖鋒槍2482支,可以說基本上把整編第74師當時裝備的沖鋒槍都給拿下了(注:因此前戰斗有一定損耗)。
另外由于孟良崮戰役時,該師在垛莊的彈藥以及遺棄在山下的彈藥,還有空投的彈藥多被我軍繳獲,因此沖鋒槍彈的繳獲亦不在少數。
這些沖鋒槍和彈藥,極大地提升了華野主力部隊的裝備水平,尤其沖鋒槍這種武器對于善于近戰的我軍而言,更可謂如虎添翼,對戰斗力的提升也有很大好處。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