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近幾年《長津湖》《志愿軍雄兵出擊》《志愿軍存亡之戰》等主旋律巨制大片的熱映,一下子又把抗美援朝研究熱帶了起來。以前人們對抗美援朝五次戰役,只是有個概念性的了解。特別是第五次戰役因為有個180師失利,使得人們對這段歷史往往諱莫如深。最終導致軍迷們對這次戰役有著各種不同的解讀和評價。考慮到第五次戰役既是整個抗美援朝規模最大的一次戰役,又是軍史界和民間爭議最大的一次戰役。故帥克決定以研討式的方式,對這一戰役進行全維的解讀分析。該專題系列有一定的學術性。希望對這個問題有研究的軍迷們加入探討,與帥克一道深化這一課題研究。今天我們談第一個問題:第五次戰役:籌劃準備欠在哪?至少有三個不當?
第一,采用速戰速決的作戰指導不當。
第五次戰役彭德懷和志司,雖在戰前得到了毛澤東主席關于戰爭“能速勝則速勝,不能速勝則緩勝”的戰略指導,但在具體的作戰籌劃準備層面,還是將第五次戰役的著眼點放在爭取速戰速決的作戰指導上。
當時,志愿軍第二番作戰部隊王近山的3兵團和楊得志的19兵團均已到位,再加上已在朝鮮休整待戰的宋時輪的9兵團,還有朝鮮人民軍的3個軍團。這樣一來,我可以百萬之師來一個畢其功于一役,殲滅美韓軍幾個師,從而盡早解決朝鮮戰爭問題。為此,志愿軍總部的動員令和政治部的工作指示,也都是本著打一個速決速勝的大殲滅戰,來向部隊進行動員和傳導的。
當時,對于志愿軍上下來講,速決速勝的觀點并不是憑空而來。它既是基于我手上握有百萬大軍,又有著第一、第二、第三次戰役對美軍進攻作戰的勝利經驗,還有第四次戰役對美軍防御作戰的勝利實踐。當然,也有因為打了幾場勝仗,不免帶有的普遍輕敵情緒。當時,在不少部隊中盛傳的“從北到南,一推就完”的口號,就是這種普遍輕敵的產物。
事實上,與世界第一號強敵美軍進行對決,哪有那么容易從朝鮮北部一直到南部,一突突進攻就把美軍趕走那么異想天開的事呢?相反,經過與我進行四場戰役的較量,李奇微等美軍主將已發現了我后勤保障能力弱的特點,已研究總結出我軍“禮拜攻勢”和“月圓攻勢”的作戰特點,并針對這些特點推出了“磁性戰術”等很有針對性的戰術。
顯然,在這樣的綜合實力對比我并不占優的前提下,在這樣已經把我之戰略戰術研究明白并有了應對之策的前提下,在這樣三大兵團中有兩大兵團從未與敵交手未有實戰經驗的前提下,作戰指導上再企圖速戰速決,這顯然是失當的。
第二,戰場環境不熟悉倉促進攻不當。
談這個問題,讓我們首先看一下第四次戰役和第五次戰役的時間節點。第四次戰役是1951年1月25日至4月21日。第五次戰役是4月22日至6月10日。我們不禁要問,兩次大規模的戰役通常有一個較長的時間間隔,怎么第四次戰役和第五次戰役的時間點是銜接連著的呢?
之所以第四次戰役與第五次戰役的時間點銜接連上,是因為第五次戰役是在第四次戰役的防御作戰期間進行準備的。換句話說是在戰役進行中準備的新戰役。這種戰役準備顯然受到不少情況的制約。
一是敵情偵察嚴重受限。因為志愿軍本身便在戰役進行之中,不可能像常規那樣戰前實施各種偵察,把當面和縱深之敵的敵情摸清搞透。
二是地形了解嚴重受限。這一點對9兵團的部隊還好一些。因為該兵團畢竟曾打過一次長津湖戰役,最遠曾追擊到37線以北地域。而對于新入朝首次參戰的3兵團和19兵團來講,那就只能是憑地圖排兵布陣與打仗。
三是后勤保障嚴重受限。盡管經過前四次戰役,志愿軍上下都深知后勤保障的重要性,第五次戰役在后勤保障上也下足了功夫,甚至彭德懷還說出了戰役成功一半功勞歸后勤的勉勵話。但戰役一下子擺開3個兵團11個軍共五六十萬的大軍,這無疑使得后勤保障量激增與保障能力嚴重不足的矛盾更顯突出。
對于以上這些受限的各種因素,彭德懷不是不清楚。然而,出于當時美軍有可能在半島腰部志愿軍側后再來個仁川式登陸,我提前發起戰役可打破這種登陸的戰略考量,出于通過快速進攻可扭轉被動防御局面的戰略考量,出于一番參戰部隊打得很苦需二番部隊趕快接替接續作戰的戰略考量,彭德懷最終決定提前發起第五次戰役。
戰略戰役的決斷是很難的一件事。盡管提前發起5次戰役有不少理由支撐,但僅從作戰角度來講,卻是十分倉促和不當的。而這種倉促和不當也給后來的作戰直接帶來了反噬。我們舉一個例子:64軍接到發起進攻的命令時,該軍的一梯隊師竟還沒有進入到攻擊的出發位置。曾思玉軍長曾給兵團司令楊得志打電話,請求再給一天的準備時間。但楊得志明確“叫他不要說了,按照命令執行”。曾思玉于是親自趕到一梯隊師給該師下達了死命令。透過64軍的這個例子,戰役發起的倉促程度略見一斑!
第三,對敵磁性戰術的戰法準備不當。
回過頭來看,朝鮮戰場敵軍新換的主將李奇微遠比他的前任麥克阿瑟更厲害。他的精明之處在于,通過前幾次戰役,他總結出了志愿軍的“禮拜攻勢”和“月圓攻勢”的作戰特點。推出了有針對性的磁性戰術。這種戰術,使得志愿軍數十萬大軍發不出力。因為你一進攻他就憑借機械化部隊快速機動能力脫離你而去,這種脫離只是二十公里左右。因為他判斷你步兵一夜的追擊能力也就是這樣的距離。等你追上之時,他又開始如法炮制。而當你保障最終跟不上,進攻達到頂點之時,他再實施快速的反擊。
我們再看一下志愿軍第五次戰役的戰略戰術:以王近山的三兵團為進攻正面,以宋時輪第9兵團和楊得志的第19兵團為左右兩翼,三大兵團一線鋪開11個軍。盡管我們的設想是由40軍直插加平,把敵軍從東西兩面割裂,同時再讓64軍前插控占離漢城不遠的議政府,各個兵團和各個軍也都有正面突破、鉗形攻擊、迂回包抄等戰略戰術。但一打起來面對美軍的磁性戰術,加上我二番參戰部隊地形敵情均不熟,這使得我們戰前布置的戰術,除40軍前插加平的戰役設想實現外,其他的各種正面進攻突破和鉗形攻勢、迂回包抄等,都沒有達到預期的效果。非但如此,我數十萬大軍因敵軍采用的磁性戰術,戰場總體態勢經過初戰后,基本上都變成了正面硬沖平推。
按說,志愿軍是以劣勝優,綜合實力的差距更需要高超的戰略戰術來彌補。但第五次戰役這回,我們竟然在戰術上討不到任何便宜。楊得志司令員后來總結時直白地稱19兵團“基本上沒有完成志司給我們的任務”,正是這種戰術準備應對不當的折射和反思。
下一個品讀第五次戰役的題目是:《戰役胃口太大?殲美韓軍5個師目標太高?》。歡迎關注指正。#帥克評史#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