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3年陳賡臨危受命,負責創辦新中國第一所軍事學院——哈軍工,盡管此時陳賡身體健康每況愈下,深受心臟病折磨,卻仍幽默樂觀工作著。
從哈軍工建校到1961年去世,陳賡一直擔任哈軍工學院院長,領導學院,可以說為培養新中國軍事人才耗盡最后生命之光,鞠躬盡瘁死而后已,至今仍令后人懷念敬仰……
一
1950年10月朝鮮戰爭爆發,美軍第七艦隊悍然開進臺灣海峽,打亂了我軍原先準備渡海解放臺灣的作戰計劃,我黨決定國防重心東移,全力應對朝鮮戰事。
當我軍在朝鮮戰場,直面軍事武器裝備現代化的美軍時,面臨來自多方面的嚴峻考驗,我黨開始重新考量我軍的建設重點和定位。
當時我軍的兵種主要是步兵,還沒有建立海陸空多軍兵種的合成部隊,盡管我軍抗美援朝已經有了蘇聯多項援助,但長期考慮必須建立一所自己的軍事院校,培養軍事人才。
經過一番醞釀,1952年3月18日,我軍總參謀長聶榮臻和副參謀長粟裕向我黨提請《關于成立軍事工程學院的報告》,要求成立一所集科研教學于一體的軍事院校。
我黨臨時將在朝鮮戰場指揮作戰的陳賡調回,命其負責籌建軍事學院,回國后的陳賡立即著手籌辦新中國第一所軍事院校。
時年49歲的陳賡深知責任重大,專門于當年9月趕赴蘇聯進行實地考察,結束考察回國后,陳賡又馬不停蹄地召開學院籌備大會,向我黨匯報自己的計劃、想法。
陳賡認為,這座軍事院校建校目標之一是為我軍培養更多能夠掌握和使用現代化武器的軍事科技人才,縮小我軍與擁有摩托化步兵等先進現代軍事裝備技術的美軍差距。
面對朝鮮戰場中美之間的殊死較量,我黨同意陳賡的計劃,蘇聯也為新中國籌辦院校送來了資金支持,考慮到以后與蘇聯的軍事合作,陳賡決定將校址選在哈爾濱。
哈爾濱南部有一處荒地,這里被選為軍事院校校址,針對當時新中國周邊嚴峻的軍事環境,陳賡決定這所軍事院校名字要絕對保密,對外就用103部隊替代。
有了校址,1953年4月25日,軍事院校舉行奠基儀式,正式開工建設,名字定位中國人民解放軍軍事工程學院,簡稱“哈軍工”。陳賡擔任院長,
1953年9月,哈軍工正式成立,軍事學院有了,師資又成了困擾陳賡的難題。
二
當時新中國成立初期,我軍幾乎沒有懂得現代軍事技術的軍事人才,更別提軍事教員,陳賡決定拓寬思路,不拘一格延攬人才。
當時已經有一批留學歐美的華裔軍事專家受到新中國的感召陸續回國,陳賡知道這些人里有軍事武器方面的專長人才,但自己和他們并不認識更不熟悉。
陳賡放下新中國大將的架子,親自上門找到幾個已經回國的留學人士,請他們向自己推薦軍事技術專才,又親自將這些人的名字記錄在一張紙上,到北京找周總理報批。
周總理日理萬機十分繁忙,陳賡找了幾次都沒見到,他索性去西花廳周總理家中等待見面機會,有一天早晨周總理在家中招待幾位民主人士。陳賡一直外邊等待尋找機會。
一會兒,陳賡見周總理從西花廳出來上洗手間,緊跟著追進洗手間,趁機將準備調動的軍事專家名單塞給周總理,請求批準調動。
“陳賡啊,你不能等一下嗎?”周總理覺得陳賡太著急了吧,陳賡回答說,這是自己好不容易逮到的機會,不在這時報批又得等了,周總理笑笑沒回答,批準了全部人員調動名單。
進過幾年的努力,1955年哈軍工已經初具規模,連軍事彈道專家錢學森參觀哈軍工后,稱贊道:新中國這么短時間里就辦成一所綜合軍事院校,了不起呀。
面對錢學森,陳賡忽然意識到一個問題,哈軍工雖然建立起來,但還沒有彈道方面的老師,錢學森是我黨高度倚重的軍事專家,身負重任在身,陳賡覺得請他不來,可以再請別人。
一個叫沈毅的起義將領引起陳賡注意,此人之前是蔣介石手下的工兵少將,留學法國,新中國成立前夕起義后在民航工作,可陳賡想挖他到哈軍工任教時卻遇到難題。
在“三反”中,沈毅被查出犯有貪污罪,被判處死緩。陳賡要調這種“問題人物”來哈軍工任教會惹來外界非議。
思前想后,陳賡在哈軍工內部專門召開會議,做大家做工作說:沈毅雖然有罪,但他掌握的知識沒有罪,他是彈道方面的難得人才,調他來哈軍工任教,也是一個讓他立功贖罪的機會。
做通了哈軍工的工作,陳賡跑去見毛主席,親自要求簽署“釋放手令”,幾經努力終于將沈毅調來哈軍工任教。
三
20世紀50年代,新中國周邊面臨著復雜險惡的國際環境,我黨甚至有了強大軍事實力才是立國的基礎,為應對險惡外部環境,陳賡領導哈軍工邊建、邊教、邊學。
為了盡快培養出軍事人才,在哈軍工主體校舍還沒完工時,陳賡托著一條瘸腿爬上腳手架親自查看工程進度,還親自托著瘸腿檢查哈軍工的教師工作,可是學院教學又出現新情況。
哈軍工成立之初,直屬我軍管轄,一方面我軍從各軍區征調作戰經驗豐富的干部進入哈軍工做管理工作,另一方面,哈軍工又聘任很多歸國留學人員留學任教,這就引出一些分歧。
從我軍進入哈軍工做管理工作的干部們認為,新中國的江山是自己打下的,論資歷和貢獻,要比那些歸國留學的教授們強很多,從心底里看不起陳賡請來的教授。
這些工作中的矛盾,陳賡看在眼里,決心著手解決,他在學院公開要求對待教授要實現政治上信任、思想上關心、工作上放手、生活上照顧,特別強調發揮教授的學術創新性。
為了調動教授的工作積極性,1956年陳賡對哈軍工院系委員會進行改革,要求委員會的成員管理干部占一半,學院教授占一半,學院教學部等部門管理干部只能擔任副職。
此后,哈軍工在陳賡的指示下,制定出十條規定,為在職教授搬家、公費醫療、子女入托上學、用車等幾個方面給予福利照顧,讓他們安心教學。
為提升軍事技術,哈軍工開始招收和培養研究生,加強學院青年教師隊伍建設,在陳賡的不懈努力下,哈軍工取得了不俗的成績。
四
1962年,哈軍工招收的學生參加全國統考后取得的平均成績,與北京大學相同,僅比清華大學略低。后來哈軍工校友唐天標回憶,他那一屆同學到畢業被淘汰200多人。
除了學科成績要求嚴格,陳賡十分重視學生們的思想道德素質培養,為學生們講述抗美援朝戰斗英雄黃繼光等人的事跡,讓學生們內心樹立起堅定的我黨信仰。
培養軍事人才,最終要應用于現代戰爭,為提高學生們的實戰能力,陳賡要求哈軍工注重軍事教育,新生入學必須先學習為期三個月的入伍教育。
所謂入伍教育要求學生參加野營訓練,進行戰術、射擊、筑城、地形、工程測量等戰地實踐。培養哈軍工學生野戰能力以及頑強的意志品質。
經過幾年努力,哈軍工已經能夠為我軍設計出一些新式武器和戰斗器材,有的已經超過當時國際先進水平。
五
為哈軍工建設操碎心的陳賡,自20世紀50年代后期開始,健康狀況逐步惡化。1960年11月,病重的陳賡在寫給哈軍工的信中:再次強調哈軍工要重視軍事科研工作的建設,多搞些東西出來。
1957年正在蘇聯訪問的陳賡突發心肌梗塞,不得不中斷訪問提前回國,住進北京301醫院治療了3個月才有所好轉。
出院后,國家考慮到陳賡的身體情況,專門安排他去療養,暫時離開主要工作崗位,陳賡生性好動,療養期間覺得無聊,找到一同療養的粟裕聊天。
來到粟裕的療養地,陳賡發現粟裕居住的房子沒有自己的大,便開玩笑提議兩人更換一下療養地點。
粟裕聽后笑著回答陳賡:你又在搞什么鬼名堂,讓陳賡好好保重身體,樂觀的陳賡說自己很快會好起來。
然而天有不測風云,陳賡的心臟病在1960年底突然惡化,養病期間,陳賡還很樂觀的給哈軍工院校黨委去信,對哈軍工日后的院系設置提出建議。
1961年3月16日,陳賡大將因病去世,直至臨終,他依然惦記著哈軍工的學校工作,應該說,哈軍工沒有辜負陳賡的厚望,為新中國軍事技術建設助力良多。
從1953年建校到1966年為止,哈軍工總共畢業10867人,成為我國兩院院士的有24人,成為將軍的有143人,任教高校從事教學領導工作有31人。
取得如此不俗成就的背后,后人更不該忘記哈軍工創建者陳賡大將的傾心付出和嘔心瀝血,還有他那樂觀的天性和幽默感。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