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7年八月,劉鄧大軍挺進大別山后,被幾十萬國軍瘋狂圍剿。毛主席先后給粟裕發送七份電報,要求他親率華野西線兵團進入魯西南作戰,以解劉鄧大軍之圍。卻沒想到統統被拒絕了,不管黨中央如何催促,粟裕遲遲不動身, 足足拖延了一個月才率軍馳援。究竟是什么原因,讓粟裕多次拒絕主席命令呢?1947年六月底,劉鄧大軍奉命挺進大別山,開辟新的革命根據地。他們動身后,老蔣急匆匆派遣二三十萬重兵對劉鄧大軍展開瘋狂的圍堵追截,但行動均以失敗告終。在部署大別山行動之前,毛主席就已經預測到蔣介石一定會出兵追擊,于是召集陳粟,陳謝等將領,要求他們各自率軍在魯西南地區作戰,策應劉鄧大軍完成戰略目標。
會議后,陳粟將手里的三十多萬戰士重新組成了兩個兵團,他和陳毅親率西線兵團在內線作戰,陳世舉和唐亮指揮動東線兵團在東線牽制將軍。七月中旬,陳唐兵團兵分三路對蔣軍展開進攻。陳粟本意是想通過這次的分兵能牽制更多的蔣軍。但他卻忽略了雙方在武器裝備上的差距,華野戰軍在之前都是集體作戰,戰斗力自然強大。然而分兵之后戰力下降,幾乎連戰連敗,尤其是南寧戰役,導致戰斗傷亡和非戰斗減員達到了兩萬多人。除了裝備還有天氣,地點等因素。陳唐指揮的部隊有葉飛一縱,陶勇四縱和宋時輪的十縱。前兩支部隊戰斗力相對較強,十縱較弱。
在往常的戰略部署中,十縱通常擔任主攻,可在此次的魯西南戰役中,陳唐卻讓他們擔任主力,攻打的對象還是位列國民黨五大王牌之一的整編第五軍。華東軍區最初的戰略計劃是,三支軍隊并肩作戰,可以互相照應。但陳世舉為了完成消滅敵人一個整編師的戰略目標,將他們分開了,改為三縱八縱在正面進攻,讓宋時輪帶著十縱單獨在梁山阻擊邱清泉整編第五軍。梁山距離總指揮部較遠,再者十縱本身戰斗力較弱,遇上國民黨一個整編美械師,只有挨打的份。宋時輪十分清楚這一點,因此在戰斗初期,在正面戰場部署少量兵力與敵人作戰,剩下的兵力埋伏在周圍,利用地形優勢進行襲擊。初期十縱通過這個策略幾乎消滅了第五軍一個連,但很快邱清泉察覺到了宋時輪的意圖。
在探明梁山只有他們這一支隊伍后,集中所有火力發動猛攻。十縱只能邊打邊退,最終被迫北渡黃河。渡河之時,邱清泉趁機召集多架飛機,幾十門高射火炮,對渡河的解放軍輪番轟炸,致使十縱折損了近一萬人。當消息傳回到中央,以及華東軍區后,所有領導心痛不已。不光是十縱損失慘重,葉飛一縱和陶勇四縱先后多次遭到國軍圍剿,打贏的戰斗很少,不僅沒有幫到劉鄧大軍,反而拖了后腿。主席親自起草,命令粟裕即刻率領縱隊前往魯西南統一指揮,隨后又給陳毅發了封電報,說膠東戰場形勢十分膠著,讓他帶著六縱九縱馳援,協助許譚大軍擴大戰果。卻沒想到粟裕直接拒絕了。
粟裕雖然在內線作戰,但一直關注著魯西南和膠東戰場。面對麾下幾個縱隊的多次失利,粟裕從來沒有懷疑過中央分兵的戰略,也沒有斥責手下將領,而是竭盡全力,想盡一切辦法扭轉不利局勢。只不過當時他還沒有想好穩妥的解決方案,但他從心底里認為,中央此時將他和陳毅分開,并不是最佳的方案。于是他將自己的想法一五一十告訴了主席,本以為中央會延緩讓他前往魯西南的時間,然而幾天后,主席還是命令他前往魯西南,策應劉鄧作戰。粟裕再一次拒絕了,主席看完電報后十分生氣。要知道如今在魯西南受重創的可是粟裕的兵,作為華野戰軍的副司令,粟裕應該比任何人更加著急才是,卻一而再再而三拖延,也難怪毛主席如此生氣了。
此時粟裕腦子里非常亂,他認為中央此次的戰略部署并不能從根本上解決膠東和大別山,魯西南部隊所面臨的難題,可他暫時也沒有想出更好的方案。不管主席如何催促,就是不愿意帶兵支援。以至于到了后面,主席還要求他直接把指揮權交給劉鄧二人。粟裕很清楚中央的戰略布局,他之所以遲遲不動是有幾方面的問題。華野兵力此時不夠充足,當務之急是要補上兵力的缺口,才能增強軍隊士氣。因此粟裕建議,不讓六縱去膠東,跟著他一起去魯西南。這個建議后來也被中央同意了,第二點粟裕不太愿意將部隊交給劉鄧指揮。一來臨陣換將容易打擊戰士們的信心,二來就算他同意,也要問問戰士們的想法。
相比之下,讓他這個老領導指揮更能發揮戰士們的戰斗力。于是他向中央申請,讓自己繼續領導軍隊,并且將陳毅也調到魯西南,原因是陳毅在軍中威望高,有他在軍心就會更加穩固。這一點中央也批準了,隨后主席再次致電,這些問題都解決了,那么粟裕可以即刻動身了,結果對方還是沒有一點要離開的意思。解決完這些問題,粟裕又遇到了更大的麻煩。打仗除了有充足的兵力外,還要有強大的后勤。為了解決這個問題,粟裕耗費了二十多天的時間籌備軍資,他忽然又考慮到了華東軍區的黨政工作。除了主力部隊在魯西南作戰之外,地方武裝在附近進行一些軍事活動,這樣可以更加分散老蔣的注意力,迫使對方調動大別山部隊回援。
那么膠東部隊也得打出更大的戰果才行,于是他聯系了許譚二人,給他們在戰略部署上給出了一些關鍵性的建議,能更好發揮品字陣型對國軍的攻勢。緊接著他又對部隊機關人員進行了人識調動,使機關能更好配合作戰部隊。看著粟裕在軍區忙得手腳不停,陳毅也不著急趕往魯西南了,而是去了渤海軍區和粟裕一樣處理后方事務。做完這些差不多就一個月了,剩下的時間里,陳粟一直在復盤和觀察,他們復盤魯西南三個縱隊打過的失利戰役,并且觀察當前的形勢。八月中旬,粟裕領導的西線兵團在魯中打了兩場戰斗,南麻臨朐戰役。由于判斷失誤,天氣不好等因素,使得傷亡慘重,西線兵團被迫轉移到附近的山區休整,當時他心中已經有了支援魯西南的具體計劃。
最初他制定的支援路線是,經過菏澤,運城順著中間的小縣城進入魯西南,但這些縣城大多數都被國軍占領,因此他選擇到菏澤之時,轉向西北經過聊城,路城。這中間只有少量城鎮是國軍據點,且防御相對薄弱,西線兵團完全可以輕松穿越。但實際上走到半路,粟裕突然提出改變路線,向西南方向行軍。這個方案幾乎遭到了所有領導的反對,但粟裕仍舊堅持自己的想法。陳粟手中有五萬的兵力,其中包括后勤部隊,因此全軍只能緩慢行軍,在當時我軍并沒有汽車這類的交通工具,奔赴戰場都要徒步。
按照華野正常的徒步速度,半個月就能抵達陳塘那里。但實際上陳粟部隊走了一個多月,粟裕一直在考慮一個問題,支援陳唐兵團不是最關鍵的事情,更重要的是如何完全跳出包圍圈,重創敵人,還有一個需要考慮的問題就是這場戰斗在哪打。粟裕需要更多的時間來考慮這些問題,再加上陳唐兵團和他手里的幾個部隊都需要時間休整,于是他便放慢了速度,秘密觀察國軍動向,時不時給他們身后來一個襲擊。粟裕的這些舉動讓老蔣摸不著頭腦,對方很想一舉消滅華野戰軍,但他們不敢在正面戰場展開圍殲,陳粟二人抵達魯西南后,迅速組織軍隊,并對國軍發動了襲擊。僅三天時間就殲滅了老蔣一個整編師,給國軍造成了沉重的打擊,提高了全軍士氣。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