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0年10月,數十萬志愿軍雄赳赳氣昂昂,跨過鴨綠江。他們將要迎戰的是以美軍為首的17國聯軍,所面對的是當時世界上最為現代化的軍隊。
美國“名將”麥克阿瑟曾斷言,中國人不會出兵,如果他們出兵,將遭到歷史上最大的殺戮。
麥克阿瑟并非徒有虛名,而當時的美軍對中國軍隊也并非沒有認識——當然了,他們的認識大多是來源于國軍。
僅僅在6年之前的1944年,強弩之末的侵華日軍仍然能將國軍重兵集團接連擊敗,連占河南、湖南、廣西大片區域。而這一切,當時的駐華美軍都看在眼中。而駐華美軍中的一部分雖然與八路軍進行了接觸,并形成了考察文件,但是這些意見并不能左右美國高層對八路軍及隨后解放軍的認識。
當新中國成立之時,美國軍政高層也完全沒有理解毛主席所說的“中國人民從此站起來了”是什么含義。同時,他們對新中國的人民軍隊依然還是以看待國軍的眼光去評估戰斗力。
美國人的思維很好理解,既然國軍的戰斗力不行,那么打敗國軍的解放軍戰斗力又能高出多少呢?很顯然,解放軍戰斗力肯定是大于國軍,但是美國人認為美軍的戰斗力更是遠超國軍的,由此自然而然得出了美軍戰斗力遠大于解放軍的結論。
而且美國挾二戰勝利之威,有著裝備先進的現代化陸海空部隊,這些是當時的解放軍所欠缺的,因此麥克阿瑟認為中國軍隊不會參戰也并不難理解。
在中國歷史上強如漢唐兩個朝代,在開國初期均分別面臨了匈奴和突厥的軍事威脅,漢朝自白登之圍后選擇了休養生息以全面反擊;而唐朝的反擊時間雖然很短,但依然有過渭水之盟。
而新中國剛剛成立,國內有很多難題要解決,國外則面臨強敵壓境的態勢。絕大部分人都不認為中國會出兵,也難以想象中國會打贏,這是常人的判斷。
但新中國之所以是新中國就因為這個國家是一群非凡的人所締造的,她的軍隊,她的人民有著超強的戰斗力和先進的意識,結果我們出而戰之,戰而勝之,創造了戰爭史上的奇跡,打出了新中國的國際地位,打出了新中國軍民的錚錚鐵骨。
1950年至今只有70年,在歷史的長河中,并不算長。但我們知道,這場載入史冊的出兵已然成為中國歷史中極為光耀的一個瞬間,即便千百年后,也依然為人所稱頌。
戰爭不是意氣用事,而是必須謀定而后戰。單純以國力和技術裝備來對比的話,我們不占優勢,但是我們有堅強的領導,有上百萬久經戰爭磨礪的戰士,有上億解放了的中國人民。
人,是我們最大的優勢。這個優勢不單單是人口數量的多寡,而是億萬中國人能量的爆發。
自1840年以來,列強入侵我國多次,我國盡管人口眾多,但無法形成合力,故而屢戰屢敗,歷次戰爭給中國人民造成了巨大的災難,也使得偌大的中國成為了任列強宰割的獵物。
1949年新中國的成立是中華民族新的歷史紀元,對災難記憶的刻骨銘心以及對安定生活的強烈渴望,使得億萬中國軍民絕不再接受臥榻之側還有虎狼鼾睡的現實。
打,必須要打;而且,打,必須要贏!
1950年6月,朝鮮半島烽煙四起。不到20天后,敏銳的新中國領導人即察覺到了局勢的嚴重性,以當時13兵團所轄的第38軍、39軍、40軍及42軍,炮兵第1、第2、第8師,部分高炮、汽車、工兵、騎兵等共25萬人組成東北邊防軍,并立即開赴東北地區集結待命。
為什么是第13兵團?
不僅僅是因為這是當時解放軍的一支機動兵團,同時也是因為這個兵團所轄的部隊大都是老紅軍的底子,是主力中的主力,無論兵員素質還是武器裝備,都是當時中國軍隊中最強的。
以兵力數量來說,38軍兵力49015人,39軍兵力57907人,40軍兵力50916人,42軍兵力47857人,僅僅是這4個軍就有20萬部隊,可以說是齊裝滿員。
1950年8月,上述部隊已經集結到了東北地區,并開始進行兵員調整、武器補充與戰前訓練。
前面說過,我們最大的優勢是人。人的優勢不僅僅是數量優勢,否則單純以數量定勝負的話,中國自1840年到1945年的幾乎所有的對外作戰都不會輸。
人的優勢最關鍵的是能不能形成合力,主觀能動性該如何發揮,該怎樣在盡可能的范圍內最大程度地調動人的積極性,同時在最大可能內調度和優化資源配置,如何以最佳的狀態去迎戰。這是一個資源整合的過程,對于總體弱勢的我們來說,必須要將每一個能利用的要素都強化到極致才行。
打仗不是意氣用事,針對美軍在海空軍和技術裝備上的優勢,我們在戰前就進行了詳細的研究。而且盡可能進行裝備的優化,以適應與現代化美軍的交戰。
在抵達東北地區后,東北邊防軍即迅速進行兵員、裝備及訓練上的強化與調整。
在各作戰軍中,普遍裁汰老弱,保留精干,同時壓縮機關人員,充實戰斗部隊,戰斗連隊的兵力經常可達200余人,多者甚至達到了300余人。
從總兵力規模上而言,絕大部分作戰軍在兵力上有所減少,而42軍則有所增多。
其中38軍的兵力從之前的49015人減少到了44521人,大約減少了4500人;39軍的兵力從之前的57907人減少到52946人,大約減少了5000人;40軍的兵力從之前的50916人減少到了48357人,大約減少了2600人;42軍的兵力從之前的47857人增加到了53219人,增加了約5500人。
所以,42軍是志愿軍首批出國部隊(包含后面提到的50軍、66軍)中兵力最為雄厚的,其次是39軍、40軍。由于這三個軍的兵力相對較多,因此在連續參加了四次戰役后,39軍、40軍依然參加了第五次戰役進攻作戰,而42軍亦參加了第五次戰役后期的阻擊作戰。
以上是絕對兵力數量上的變化,其實動態的增減幅度還要更大些。
如為了應對出國作戰中語言的不便,東北軍區動員了2000多名朝鮮族青年參軍,其中大多數是地方工作干部,黨員比例達到了50%,這些朝鮮族戰士主要分散到各部隊中擔任聯絡員。
除了東北軍區動員的戰士外,各作戰軍也分別招收了一批朝鮮族戰士,如38軍在延邊地區招收了570多名朝鮮族干部和青年教師。
通過東北軍區動員分配及各軍的招兵,最終使得每個步兵連至少都要2名朝鮮族戰士,以上各級也均有相應的聯絡員。
同時為了準備與美英軍隊作戰,部隊還進行了簡單的英語培訓,使得戰士們掌握了個別需要用到的英語對話。
除了強化人員配置外,與武器裝備強大的美國聯軍作戰,我們也在盡可能加強武器配置。
我們知道在解放戰爭中,解放軍消滅了不少國軍的美械部隊,繳獲了不少美式武器,俘虜了很多國軍將官和士兵,其中部分受過美軍訓練的國軍士兵成為了解放戰士,加入了人民軍隊。
所以對于美械武器的使用、威力,以及對美軍的認識與了解,我們不是完全陌生的。而要與正牌的美軍作戰,沒有現代化的武器裝備更是不行的。
現在很多人以為當時參戰的部隊對武器裝備不重視,這是大錯特錯的,對于這些百戰之兵來說,他們比任何人都了解武器裝備的重要性。
可是當時的蘇聯武器尚未裝備,東北邊防軍只能在現有武器的基礎上盡可能進行優化和加強。
當時邊防軍的武器主要有美械、日械、國械、雜械幾類,為了便于彈藥補給,在部分部隊內調換了武器裝備,如有的以日械為主,有的以美械為主,有的以國械為主。
在裝備的數量與編制上,注重步兵火力的下放與加強,如步兵班均有1挺輕機槍,步兵連配3門60炮,步兵營配3門81/82毫米迫擊炮,步兵團則有步兵炮連和重迫擊炮連。
在基層作戰分隊中,尤其注意強化偵察部隊的火力,要求每個偵察班要額外加強1具擲彈筒或1支自動槍;每個偵察排要加強2挺輕機槍和1具火箭筒;每個偵察連也配3門60炮;要求每個偵察連都要具備獨立全殲敵一個排的能力。
在重火力上,師級有山炮營,同時還有3個預備炮兵師參戰。另外還打算將一些軍師分隊改編為炮兵,但這些待換裝的分隊沒有來得及等來新裝備就參戰了。
我們知道,第一批入朝作戰的部隊一共是6個軍,除了上面提到的38軍、39軍、40軍、42軍之外,還有50軍和66軍。
其中50軍的前身是長春起義的國軍60軍,改編為解放軍后,該軍參加了南下作戰,表現突出。
東北邊防軍編成時原本是沒有50軍的,因此上述幾個軍在抵達東北地區8到10月的整訓中,50軍并沒有參加。
一直到10月上旬,50軍才編入邊防軍序列,最初的任務就是守衛邊防,同時準備蘇式裝備到來后改編為新式炮兵部隊。
志愿軍入朝后,由于戰場需要,50軍以一部兵力入朝執行戰勤任務,又以一部兵力協助40軍合擊楚山之敵,隨后全軍主力入朝參戰,就此成為了第5個入朝作戰的軍。
因為在原計劃中并沒有50軍出國作戰任務,因此該軍的兵力及裝備是沒有經過加強的,出國時全軍僅有36688人,是志愿軍最早出國作戰的6個軍中兵力最少的。
由于缺乏準備,在第一次和第二次戰役中50軍的表現不理想,但損失也不大。而在隨后的第三次和第四次戰役中,50軍打得很出色,打出了抗美援朝戰爭中好幾個經典戰例來。
除了50軍外,66軍也是“計劃外”參戰的另一個軍。
從番號上很容易看出來,66軍不是第四野戰軍的部隊,而是華北軍區部隊。在東北邊防軍集結及隨后志愿軍入朝作戰時,該軍是沒有作戰任務的,主要駐防在天津地區承擔生產任務。
志愿軍入朝后,因美韓軍隊推進過快,戰斗在清川江以北展開。朝鮮的地形是北部寬大,而中間狹窄。反過來說就是志愿軍所在的區域寬度很大,而以南的美韓軍隊所在地域則相對狹窄,這樣就造成了志愿軍兵力相對不足的情況。
為了阻擊美英軍隊從西海岸攻擊新義州,在10月23日臨時動員66軍入朝參戰,66軍雖然并非華北主力部隊,但依然在一晝夜間收攏部隊北上。部隊的動員、戰斗編組、武器分發、保養檢修基本都是在列車上進行的,而且直接入朝參戰。
該軍入朝時兵力數為41246人,是在志愿軍首批入朝部隊中排倒數第二,而在武器裝備上則是最差的。尤其是任務緊急,該軍軍部及下屬2個師僅帶1部電臺,另外1個師帶了2部,軍部僅12名電話員,5拐子被復線。通訊上的巨大短板比武器裝備影響更大,這也影響了該軍入朝初期的作戰。
有人說志愿軍在抗美援朝戰爭中都是使用的蘇式武器,通過本文我們應該能了解了,第一批入朝作戰部隊其實還沒有換裝蘇式武器,依然是使用在之前戰爭中繳獲的萬國造裝備。
而在這第一批入朝作戰部隊中情況又各不相同,其中38軍、39軍、40軍、42軍的整訓和針對性訓練相對豐富,而50軍和66軍則要差些,準備上的差異也具體反映到了戰爭中。總的來說就是準備充分的話,戰場表現相對要更好些。
所以這也再次印證了一個道理,戰前的充分備戰很有必要。而從后來50軍及66軍的表現來說,盡管入朝參戰比較倉促,在初期戰斗中戰果沒有兄弟部隊大,但在短暫的適應過程后,也均爆發出了強大的戰斗力,各自打出了留名史冊的經典戰例,由此可見這些百戰老兵的超強適應能力。
在抗美援朝戰爭中,先期入朝的這幾個軍起到了奠定戰役勝局的作用。
自抗美援朝第一次戰役以來,這6個軍連續參加了第二次戰役、第三次戰役、第四次戰役,有幾個軍甚至還參加了第五次戰役,這可是連續作戰啊!
按照原計劃,志愿軍在第二次戰役時就投入了9兵團的3個主力軍。但在二次戰役東線作戰中,9兵團凍傷嚴重,無法立即參加接下來的戰役,而新一番作戰部隊入朝還需要時間。
因此這6個軍在兵力優勢極小、火力絕對劣勢的情況下又打過了三八線,在第三次戰役中占領漢城,并在第四次戰役中與敵軍死戰,付出了重大犧牲,但也將戰線穩定到了三八線附近,做出了巨大的貢獻。
我們為什么要在今天發這篇文章呢?
因為在70年前的10月19日,是志愿軍入朝的日子,先期入朝的6個軍及炮兵、工兵等30余萬人跨過鴨綠江。再之后,還有上百萬中國軍人跨過這條江出國參戰——而他們中的很多人沒能再回來。
犧牲是巨大的,但他們的犧牲打出了新中國的國威、軍威,使得世界上任何一個國家都不敢再小覷中國。更為關鍵的是,這一戰打出了新中國軍民的精氣神,打掉了100多年來中國任人欺負的精神枷鎖,這是一筆巨大的精神財富。
時至今日,一些人對這段歷史并不清楚,我們希望更多的人能夠銘記歷史,不忘先烈,更好地為中國的崛起做貢獻。畢竟看看那些深陷戰亂中的國家,沒有大國崛起,何來小民尊嚴?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