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7年,為抗擊日本帝國主義侵略,我黨和國民黨形成了第二次國共合作的統一戰線,在西安事變之后,我黨親派周總理來到南京和蔣氏政權進行商討。
作為同是黃埔軍校出身的兩人,又適逢民族大亂,于情于理周總理都不會受到來自國民黨的迫害才對,但為了以防萬一,黨中央還是安排了不少的警衛員負責貼身保護。
但讓人沒想到的是,此次差旅中周總理還是不幸在勞山遇刺,萬幸的是在二十余名警衛的舍身保護下,周總理得以安全幸還。
周總理
對于此次事件,周總理在事后回憶這一生遇到的危險中,獨數勞山最為嚴重。
究竟是什么人想要刺殺周總理,而周總理能夠僥幸脫身其背后又付出了多大的代價?
特務
●—?浴血奮戰拼死保護?—●
為了做好國共合作的最后收尾工作,彼時的周總理需要完成往返于南京和延安的工作,而無論是他還是中央都清楚的知道頻繁的往返意味著危險的增加。
在1937年的4月15日,周總理帶著一眾警衛隊和數名將領親赴南京商談,在陜西省甘泉縣,他們途徑國民黨所轄的勞山一帶。
此地密林叢生、地勢高峻,很適合藏人,而周總理所在的車隊為了安全起見,一路所走的路線都是平坦的大路。
然而,當他們一行人來到某個谷地時,危險也隨之悄然而生,從山頂上突然傳來密集的槍火聲,準確無誤地打到車子上,驚得山林里的鳥獸四散。
而更加感到驚恐的是周總理所在的隊伍,雖然驚慌但警衛隊們卻一直保持著高度的專注,他們立即意識到有人在此伏擊,而這時候的他們就只有一個目標——將周總理平安送走。
在槍林彈雨的強大攻勢下,汽車很快就陷入了無法前進的境況,隨即從山上冒出了近一百號人直沖而來,整個場面立刻變得十分緊張。
在這十分緊張的時刻,周總理第一個從車上跳了出來,迅速找到了石頭作為掩體,同時將卡車擋在身前,以此和對方展開了激烈的還擊。
即使我軍作戰有素,但整體實力上仍有著極大的差距,只能迎著敵人的火力一面佯裝作戰,一面思索著百里尋一的逃生路線。
敵人都是從山頂上面直沖下來的,并沒有形成包圍圈,于是他們想到從后方的叢林中逃生,在這樣密林里就算對方有一百個人想要搜尋周總理也并不是一件易事。
但警衛員們深知,想要掩護周總理撤退,一定要吸引住對方強大的火力,于是這時候就有一個人站了出來,他就是周總理的警衛參謀陳友才。
陳有才
陳有才和周總理身材相近,并且為了讓對方更加確信,他還和周總理互相調換了衣服,此時的陳友才穿著中山裝,戴著禮帽,借助地形對方根本看不清他的具體模樣。
于是敵人的炮火幾乎全部集中到了陳友才身上,而周總理則在其余四名警衛的掩護下脫離了危險,然而除去這五人,剩下的所有警衛幾乎被全殲。
此時的紅區守軍在聽聞槍聲之后迅速趕來,激烈的爭斗讓整個勞山腳底一片血腥,而陳友才身上可謂是千瘡百孔,甚至還有多處刀傷。
●—?勞山一案真相大白?—●
當消息傳到中央時,被引起了高度注意,黨中央清楚的意識到,此次埋伏并不是突然的,而是有專門的人預謀的,其目的就是針對去商談的周總理。
但能夠獲取到周總理行蹤的人又有誰呢?適逢國共合作,又是誰想要殺害周總理于大局而不顧呢?一系列問題浮出讓我黨迫切的想要知道真相.
經過了仔細排查,我們首先排除了內部人員出現叛變的可能,于是就只能從外部入手,四處走訪之后我們發現這附近土匪猖獗,而周總理遇刺一案很可能就是當地的匪徒所做。
我黨接到民眾舉報,有人發現在周總理遇刺的前一天晚上,有不少人夾槍帶棒地趁夜摸到了山上,而這伙人就是當地魚肉百姓的土匪。
他們常年流竄在陜甘川一帶,大肆掠奪百姓的財產,儼然一副土皇帝的做派,當地的老百姓都對他們可謂是恨之入骨。
土匪
然而他們另外的一個特殊身份幾乎成為了免死金牌,他們明面上是無惡不作的土匪,背地里其實是國民黨豢養的打手。
對于國民黨來說,雖然當時建立了全民族統一戰線,但為了今后一統中國,一些我黨的高級將領在他們的必殺名單里面,而周總理赫然就在其中。
于是當他們接到周要來南京的線報之后,立即意識到這是一個絕佳的機會,但為了掩人耳目,他們不能自己出手,于是就安排了這幫伙匪進行劫殺。
但他們沒想到的是,在陳友才等人的拼死保護下,周恩來總理并沒有成功被暗殺,反而借機回到了我黨,還識破了他們的計劃。
當事情敗露之后,我黨表現出了強烈的憤怒,我們憤怒于光榮的戰士沒有倒在和日軍流血犧牲的戰場上,反而死于一幫毫無建樹的匪徒手上。
為了給這幫死去的烈士報仇,我們開展了專門的剿匪行動,自此一帶,本應相安無事的陜川一帶響起了激烈的槍火聲,而那些為虎作倀的土匪們也一一應聲倒下。
回顧此次事件,如果不是陳友才等人以犧牲自我為代價換來周總理的安全,實難想象其結果會有多么悲慘,而這一切的原因還是國民黨反動派的自私自利。
面對民族生死存亡的危機,在大局面前不以整體榮辱為重,反而為了一己私利還在窩里斗,這也說明了國民黨在當時難堪重用。
勞山烈士陵園
勞山事件讓周總理記了一輩子,在他生命最后的時光,依然保存著和剩下四個人合照的那張照片,也許于他而言,他的生命正是通過這二十幾個年輕的小伙子拿命換來的。
勞山腳下的那座碑正是為了紀念他們的英烈,英雄永垂不朽!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