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聽說外國各種物種入侵中國,泛濫成災,那么中國物種就不能“爭氣點”,去外國也禍害一下嗎?
還真有。
一種在中國非常常見的昆蟲,中華大刀螳螂,在上個世紀偶然到了美國后,從此在那兒傳宗接代繁衍生息,最終成為當地人又愛又恨的入侵物種。
19世紀末,美國正經歷內戰后的重建熱潮,園藝景觀成為許多家庭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大批來自亞洲和歐洲的植物被運往美國園林中裝點環境,而伴隨著這些植物,中華大刀螳螂也悄然登陸美洲。
1896年,美國費城的一名園丁首次發現中華大刀螳的卵鞘。這些卵鞘外形獨特,直徑約兩厘米,比本土螳螂的卵鞘大得多。一開始,這些卵鞘引起了當地科學家們的關注,他們認為中華大刀螳或許可以作為一種生物防治手段,幫助捕食園林害蟲。
沒想到,這卻打開了“潘多拉魔盒”。
在科學家們的積極推薦下,美國又花錢引進了一批中華大刀螳螂,當地居民看到這種螳螂的卵鞘后還會主動收集回家,放在花園里希望它們長大后能抓害蟲。
于是短短幾年間,中華大刀螳迅速擴散,逐漸取代了本土的卡羅萊納螳螂,成為美國東北部最常見的螳螂物種。
中華大刀螳螂的成年個體的體長通常在 9到11厘米 之間,遠超許多美國本土螳螂品種,它們擁有一對強壯的前足,足部布滿銳利的棘刺,宛如兩把鋒利的“刀刃”。這種前足是它們捕獵時的主要武器,能迅速夾住獵物并讓其無從逃脫。它們身軀修長,線條流暢,散發著一種獨特的“殺手氣質”,這也讓它們在昆蟲愛好者眼中顯得格外迷人。
如此強壯而又靈活的體型,使中華大刀螳螂成為自然界中不可忽視的頂級獵手。作為一種廣食性的捕食者,它們不僅捕殺植物害蟲,也對本土昆蟲、傳粉者、甚至小型爬行動物下手。
中國古話說,螳螂捕蟬黃雀在后,顯然鳥類應該是它們的天敵。然而入侵美國的中華大刀螳螂打破了這種規律。在中華大刀螳螂的美式菜單中,蜂鳥是上面的常客。
蜂鳥是美洲特有的小型鳥類,體型嬌小、色彩絢麗,經常在花叢中穿梭,為花朵傳播花粉。美國人對蜂鳥寵愛有加,許多家庭甚至在院子里掛上蜂鳥喂食器,提供糖水吸引它們駐足。然而,這些喂食器不僅吸引了蜂鳥,也成了中華大刀螳螂的“狩獵臺”。
中華大刀螳螂擅長伏擊獵物,它們會靜靜地倒掛在蜂鳥喂食器附近,等待毫無防備的蜂鳥靠近。蜂鳥翅膀撲動的嗡嗡聲成為螳螂發動襲擊的信號。瞬間,中華大刀螳用其強大的前足牢牢抓住蜂鳥,揮出銳利的“雙刀”,精準地攻擊獵物。
在捕食蜂鳥的過程中,中華大刀螳會從蜂鳥的眼睛下口,逐步啃食其頭部。這種場景令人不寒而栗,但對于這些體型僅3-6克的小鳥來說,從中華大刀螳螂的爪下逃生幾乎是不可能的。在相關研究中,蜂鳥的逃生率僅有2%。
中華大刀螳螂的入侵對美國生態系統帶來了深遠的影響,作為花園里的頂級捕食者,它們無節制地捕殺各種本地物種,已對生態鏈造成破壞。然而,美國人對它又愛又恨,也拿它沒有絲毫辦法,中國“刀螂”已在美國定居,成為了難以治理的入侵物種。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