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都知道魚是離不開水的,但大自然總能給我們驚喜,比如有些魚的生存能力非常強,就算上了岸也照樣能活蹦亂跳。在今年5月,有位廣西釣友就拍到了這樣的一幕,在下著小雨的村頭水泥路上,居然有幾條魚在爬,釣友還配文說這些魚成精了?居然離開水之后還能爬!就是不知道能不能下鍋吃?
從視頻中可以看到這條水泥路的路邊長滿了茂盛的植物,路面濕漉漉的,積水倒映著天空,看起來特別安靜美好,但引人關注的并不是景色,而是路上竟然有幾條魚在爬行!這些魚正撲騰著魚鰭,一點點往路對面的草叢移動。
后來釣友走近了它們才拍清了這些魚的樣子,它們身體扁長,背部是青灰色,魚頭像一個三角形,胸鰭像小扇子一樣展開。原來這是攀鱸,在兩廣地區很常見,當地人叫它過山鯽。釣友身為廣西人居然不認識,可能是故意裝不知道來吸引網友關注吧。
評論區里大家都在爭論攀鱸好不好吃。喜歡的網友說肉質鮮甜,特別適合煲湯。不喜歡的則吐槽腥味重、刺多肉苦,連貓都不愛吃。其實魚好不好吃因人而異,和生長環境、做法都有關系,不能根據網上的評價去下結論。
還有網友誤以為攀鱸是外來物種,甚至拿它和清道夫相比。這可太冤枉了!攀鱸是我國本土魚,主要生活在南方地區的江河里。不過因為它生命力頑強,確實可能對生態造成一定影響。
攀鱸離開水之后還能活動主要得益于它獨特的身體結構。首先,攀鱸的魚鰓旁邊長著一種特殊的器官,叫做迷鰓,也叫鰓上器,它的形狀有點像木耳。這個器官能直接從空氣中吸收氧氣,讓它在沒有水的環境下也能呼吸。
其次,它的胸鰭格外強壯,配合身體的扭動,可以像劃槳一樣支撐身體向前爬行。更厲害的是,攀鱸身上覆蓋著一層堅硬厚實的鱗片,就像穿了一身鎧甲,能讓它在陸地上爬行時避免被劃傷。攀鱸超強的生存能力讓它成為了淡水魚中的生存大師。當別的魚被困在淺水坑里只能等死時,它卻能直接爬出去尋找新的水域。
攀鱸原本就是我國自然生態的一部分,屬于本土魚類,但如果它們跑到不該去的地方,那可就麻煩大了!本身它們的生命力就很強,活動能力也很強,可以說是想去哪里就去哪里。它們身上硬邦邦的鱗片導致別的動物想吃它都難以下嘴,在澳大利亞就發生過好幾次水鳥試圖吞食攀鱸,結果被它堅硬的鱗片和鋒利的背鰭卡住了喉嚨,最后活活噎死了。
在養殖業中,鱤魚和黑魚常被視為魚塘殺手,因為它們兇猛貪食,會大量捕食養殖魚苗。其實攀鱸對養殖戶的影響絲毫不亞于它們,甚至更讓人頭疼。攀鱸的可怕之處在于它不僅像鱤魚、黑魚一樣兇猛,還可以從外面溜進魚塘。這樣一來,它不僅會吃掉養殖魚,還可能把身上的寄生蟲或病菌帶到新的魚塘,導致整個魚塘的魚生病,給養殖戶帶來巨大損失。
攀鱸即便被人丟到岸上也能頑強的爬回水里繼續生存,這種驚人的生存能力讓它成了養殖業最難對付的入侵者之一。很多養殖戶為了防止攀鱸入侵,甚至要在魚塘周圍加設圍欄,否則一不小心,它們就可能爬到魚塘中,讓自己幾年的辛苦勞動付諸東流。
總的來說,雖然攀鱸是我國本土物種,不像清道夫那樣臭名昭著,但它對生態的破壞力不容小看。未來隨著氣候變化和人類活動的影響,這種會上岸爬的魚或許會在更多地方出現。到時候如何平衡生態保護和漁業管理成了值得關注的問題,畢竟大自然的神奇之處往往也伴隨著挑戰。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