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東安湖的荷花
剛染上第一抹粉霞
淺灘的蘆葦叢中忽然晃出幾點艷紅
黑翅長腳鷸
邁著鉛筆般細長的紅腿
微垂的長喙如鑷子般
精準叼起游魚時
水面倒映的不僅是它優雅的身姿
更是東安湖公園
生態系統蓬勃運轉的縮影
視頻:劉斌
紅腿仙客踏波而來
黑翅長腳鷸的隱秘登場
這只“鳥中模特”偏愛在晨昏時分現身:晨光為它的黑羽鍍上金邊,夕照將紅腿的倒影拉成琴弦,連駐足時單腿而立的姿態,都像極了莫奈畫中遺落人間的筆觸。它時而低頭啄食水草嫩芽,時而展開雙翅做短距離滑翔,翅下白羽如流云翻卷,與粉荷、碧葉、青葦共同織就流動的濕地畫卷。
鳥語里的生態密碼
人與自然的共生敘事
01
淺灘濕地的精準設計
東安湖公園在荷花池邊緣特意打造了坡度小于15°的緩坡淺灘,水深控制在10-30厘米,恰好匹配長腳鷸“涉水覓食”的習性。淤泥中密布的搖蚊幼蟲、螺類,為它提供了天然食倉,而叢生的蘆葦與芡實則成為躲避天敵的屏障。
02
水質與植被的雙重保障
通過生態浮島、沉水植物群落構建的水體凈化系統,東安湖的水質常年保持Ⅱ類標準,透明度達1.5米以上。肉眼可見的水草根系間,鳑鲏魚群穿梭往來,正是這些“水下居民”吸引著長腳鷸等涉禽頻頻造訪。
03
鳥類與人類的距離美學
游客棧道與淺灘保持50米以上的生態緩沖帶,木質護欄高度設計為不遮擋鳥類視野,連觀鳥亭的朝向都經過測算——當人類以“觀察者”身份舉起長焦鏡頭時,長腳鷸正歪著頭好奇打量,這份互不驚擾的默契,恰是生態保護的最佳注腳。
“驚鴻一瞥”到“常態棲居”
鳥類名錄里的生態答卷
在東安湖公園,黑翅長腳鷸的出現早已不是孤例。當攝影愛好者在觀鳥亭架起設備時,常能捕捉到這樣的畫面:長腳鷸紅腿輕撥水面,驚起的漣漪恰好圈住一朵飄落的荷花;白鷺單腳佇立淺灘,倒影與水草交織成動態水墨畫;白頭鵯在香樟枝頭跳躍,啼鳴聲與游客的快門聲形成奇妙共鳴。這些場景不再是“驚鴻一瞥”的偶然,而是生態系統持續優化的日常。
如今的東安湖
每一聲鳥鳴
都是自然對公園的溫柔回應
你能親眼見證
黑翅長腳鷸的優雅身姿
感受百鳥齊鳴的熱鬧景象
別猶豫啦
快約上家人朋友
沉浸式體驗東安湖的生態之美
主編:白龍祥
副主編:鄧晴鳳
責任編輯:李娜
編輯:張靜
記者:鄧爽
攝影:劉斌(圖片、視頻未經授權,請勿轉載)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