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長在贛鄱大地,鄱陽湖畔,沒看過大雁南飛目的地,候鳥過冬雁陣驚寒的壯觀景象是不是說不過去?于是約上三五好友,冒嚴寒也要去余干的白鶴洲去看候鳥。
冬天南方的氣溫是2-8℃,在這樣的氣溫里騎行,防寒自然不必說。我們距白鶴洲騎行距離160公里,單程耗時要3個半小時。因此選擇時間很重要,此前我們做了功課,聽說白鶴洲觀候鳥三個時段最好:早上、中午2小時左右、晚上落日時,而早晚時段必須要到白鶴洲住宿,我們只能選擇中午時段,并且,早上8點出發,中午吃好飯就去看鳥,下午3點左右回程。
一路騎行,除了冷,也沒什么風景讓我們感到新鮮了,畢竟是本地,沒有什么新鮮感。中午趕到白鶴洲鎮,到一個民宿飯店吃中飯,出游美食是必須要有的,來鄱陽湖畔,首先自然是吃魚,一盤水煮草魚肉鮮味美,吃完飯還在飯店的空調房內打了一個盹。
下午2點正式來到白鶴洲候鳥觀景地,原來是當地方政府在候鳥棲息地預留了幾千畝稻田不收割,這是留給候鳥的天然食堂。地方政府深諳“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之道,政府雖然給農民補貼1200元/畝,總共可能要花幾百萬元,而且,觀鳥地不收門票,只收停車費等管理費用。但是,從每年的11月到次年的2月,來觀鳥的游客、拍客絡繹不絕,只要有人來,吃、住、行都得花錢,所產生的經濟效益遠超過那幾百萬元的補貼。
可能因為中午人少,候鳥都棲息到稻田里,所以,白茫茫一片,當下午2點多,來觀鳥的人潮增多,候鳥就會成群結隊的飛往遠離人群的地方,那雁陣驚寒的壯觀景象,只有身臨其境,才能帶給你莫大的震憾,想到僅王勃的《滕王閣序》中,就有“鶴汀鳧渚,窮島嶼之縈回。雁陣驚寒,聲斷衡陽之浦”等描繪候鳥的駢文,更有“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的千古名句!想來在先唐時代,候鳥不僅在鄱陽湖畔棲息,應該在美麗的贛江之濱,也有它們的倩影。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