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幕式現場
11月14—17日,由中華醫學會、中華醫學會放射學分會主辦,上海市醫學會、上海市醫學會放射學分會承辦的中華醫學會第31次放射學學術大會在上海市召開。本次會議以“規范創新,引領發展”為主題,旨在全面貫徹落實《全面提升醫療質量行動計劃(2023-2025年)》,推動醫學影像學科的規范與創新,提升服務質量,促進學科高質量發展與人才隊伍建設。來自全國各地和海外的放射學領域專家、學者及行業精英齊聚一堂,共同見證了這場學術盛會。
劉士遠主任委員致辭
▉▎主旨報告聚焦前沿,引領創新
主旨報告環節,分會主任委員、海軍軍醫大學第二附屬醫院(上海長征醫院)劉士遠教授以“醫學影像科高質量發展的時代機遇與挑戰”為題進行了分享。他從國家相關政策、醫療設備的快速發展、人工智能的發展和應用、數據時代的到來、國家醫療任務從治療轉向主動健康和重大慢病的防控5個方面梳理了當前的發展機遇,并結合發展中存在的不足和挑戰,提出了針對性的應對措施。
分會前任主任委員、北京協和醫院金征宇教授結合自身的經驗和認識淺談了放射學的未來。他指出,放射科醫生應重新定位自身角色,由幕后服務者轉變為臺前直面患者的專業人士,開設放射專科門診,作為患者初評和分流的首道關卡,并根據影像檢查結果為患者轉診到合適的專科門診或多學科會診。遠程醫療作為未來放射科發展的重要趨勢之一,特別是5G技術的應用將進一步推動其發展。
中國工程院院士、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友誼醫院王振常教授則聚焦于如何規范指南共識的制定問題。近年來,指南共識的發布數量迅速增長,但質量參差不齊。他重點介紹了國內外常用的指南共識質量評價方法,并指出我國正在自主研發的指南自動化評價人工智能系統具有自動化數據分析、遺漏信息少、分析速度快、成本低等優勢,預計將于2025年上線。
分會候任主任委員、北京醫院陳敏教授以“構建行業標準,影領健康中國夢”為題從衛生健康標準構建背景、醫學影像領域標準化工作的重要性及必要性、醫學影像領域標準構建內容及組織實施3個方面進行了闡述。他提出了醫學影像行業標準構建的思路和具體實施辦法,旨在推動放射影像數據庫的建設和醫學影像領域的發展。
中國醫師協會放射醫師分會候任會長、廣東省人民醫院梁長虹教授以“驅動放射醫師自我素質提升的思考與實踐”為題作報告。他提出,放射科醫生多項能力的協同發展需要科室管理者與臨床醫生共同努力。在業務能力方面,包括放射診斷全自動質控系統應用、自建知識庫建立等;在科研能力方面,需到頂尖醫學機構學習,凝練學科科研方向等;在教學能力方面,建立放射科住院總制度等;在管理能力方面,倡導人人參與管理;在學習能力方面,創造學習條件與氛圍等;在個人品行方面,以黨建引領科室文化建設等。
中華醫學會影像技術分會主任委員、四川大學華西醫院李真林教授分享了“智慧質控賦能基層放射影像高質量發展”的相關內容。他分析了基層放射影像學科的難點與質控問題,提出人工智能智慧質控或將成為新的突破點。面對基層拍片質量不規范等問題,人工智能可以實現醫聯體圖像質控、解決重復性勞動、支持全科室圖像質控等,還能通過新技術新設備賦能影像全工作流,助力基層服務能力穩步提升。
紐約西奈山伊坎醫學院Claudia Henschke教授分享了“胸部低劑量CT的使用歷史和發展方向”的報告。她指出,低劑量CT在肺癌篩查中的應用已經取得了顯著成效,能夠顯著提高肺癌患者的生存率,實施低劑量CT篩查是一個長期且艱巨的任務,需要持續的努力和積累。
復旦大學田梅教授帶來了“人類表型組時代的分子影像與核醫學新機遇”的報告,她指出,分子影像技術在解析個體表型特征方面的重要性日益增加;核醫學有望推動醫療模式升級,探索人體奧秘,實現臨床實踐轉變。
柏林夏里特醫科大學Bernd Hamm教授帶來了題為“如何在European Radiology期刊上發表文章”的專題報告,詳細介紹了在該期刊上發表文章的流程和標準,強調了研究原創性和科學性的重要性。
中國科學院自動化研究所田捷教授借助多個國內外臨床案例,對“人工智能和醫療大數據加速醫學影像基礎到臨床的跨越”課題進行了深入講解。
上海科技大學生物醫學工程學院沈定剛教授以“多模態醫療大模型:應用與展望”為題,深入探討了多模態醫療大模型在醫療健康領域的應用現狀及未來發展趨勢。
北京大學高家紅教授詳細介紹了高場磁共振成像技術的發展歷程,同時闡述了該技術當前在醫學診斷和生物研究中廣泛應用的現狀,深入剖析了高場磁共振成像在提升圖像分辨率和對比度方面的顯著優勢,并對其未來在個性化醫療和精準治療中的巨大潛力進行了展望。
歐洲放射學會董事會主席Carlo Catalano教授以“下一代放射學”為題進行了分享,對當前放射學領域所面臨的機遇與挑戰進行了深刻剖析。
法國放射學會執行委員會主席Marie-France Bellin教授針對腎臟腫瘤領域,以“腎癌成像的新范式”為題,系統闡述了腎癌成像技術的最新突破。
德國放射學會候任主席Christiane Kuhl教授圍繞“乳腺癌篩查:新思維”這一主題進行了深刻探討,融合了前沿科技與人文關懷,激發了與會者對乳腺癌防治新策略的思考。
美國MD安德森癌癥中心Carol Wu教授進行了題為“胸部成像中人工智能的務實實施與未來發展”的主題演講。詳細闡述了人工智能在胸部成像領域的實際應用情況及其對未來臨床實踐的深遠影響。
▉▎多樣化學術活動,精彩紛呈
本屆大會特設國際會場,涵蓋中法、中德、中歐、中韓及“一帶一路”等多場國際專場,彰顯了大會的國際視野與開放精神。分會主任委員劉士遠教授攜手候任主任委員陳敏教授、副主任委員宋彬教授、秘書長蕭毅教授及國際交流工作組組長王梅云教授,與法國、德國、歐洲、韓國放射學界的領軍人物進行了深入而友好的交流。
本次會議期間共發布了《中華影像鑒別診斷學從書·中華臨床影像征象庫》叢書、Artificial Intelligence in Medical Imaging in China、《放射科診療質控標準與管理規范》《胸部影像診斷學》(第3版)中文版譯著、《格·艾放射診斷學》(第7版)中文版譯著、《肺結節科普問答》《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科普問答》《心血管疾病科普問答》等書籍。
匯聚全國放射學領域的精英翹楚,智慧與技藝的巔峰對決——2024年群英會全國總決賽也于會議期間舉行。本次大賽由劉士遠教授擔任大會主席,會議現場參與度高,座無虛席,反響熱烈。各位選手展現出了扎實的學術素養和卓越的實力,精彩的案例分析得到了專家和觀眾的一致認可。
此外,本次大會還舉辦了全國醫學影像質量提升創新案例大賽和科普競賽等活動。這些活動不僅展示了放射醫學領域的優秀案例和創新成果,還提高了公眾對放射醫學的認識和了解。
本次大會共設置了1個主會場,4個主旨報告會場,21個分會場,設置學術交流場次226場,主旨報告15個,專題發言590場次,論文發言548個;會議征文投稿13 336篇,其中,專題發言37篇,論文發言530篇,電子壁報6621篇,書面交流5398篇,微課投稿90篇,演講比賽投稿59篇。本次年會的召開,進一步推動了放射學領域的交流與合作,為學科的發展注入了新的活力。相信未來在各位專家學者的共同努力下,我國放射學領域將迎來更加美好的明天。
(供稿:中華醫學會放射學分會)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