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個星標吧朋友們
不然你都接收不到文景的精彩推送了
1923年,30歲的顧頡剛發表《與錢玄同先生論古史書》,試圖推翻儒家典籍的古史敘事,認為“層累造成中國古史”,且史料文獻中存在大量后人偽造的內容,開啟了一場對于先秦史料、事實真偽的考辨和論戰——古史辨運動,使得“過去凝固了的上古史系統從解榫處解散開來”。此舉的影響早已溢出學術界,是向中國歷史“扔了一顆原子彈”,至今余波未消。
而早在1902年,29歲的梁啟超就在《新史學》一文中提倡用西方的先進史學思想和方法來改造中國舊史學,批判舊史學的弊端,注重史學研究中多學科、跨學科方法的運用,從而開啟了新史學的先聲。新史學不僅關注史料的真實性,還強調通過考古發現和實物證據來驗證歷史記載,是中國史學逐步走向獨立和現代化的標志。
“疑古”思潮并非近現代才出現,早在戰國、兩宋時期就曾有過類似的文化現象,但真正系統化并產生深遠影響的,卻是20世紀初的古史辨運動。“古史辨”和“新史學”這二者一“破”一“立”,都在嘗試建立一種基于實證和科學方法的新史學體系,都是一次現代與古代的告別。
古史辨運動為何能產生如此天崩地解的影響?“疑古”思潮這把雙刃劍有哪些功過?今日井噴出現的出土文物和出土文獻,對我們認識古史有何功用,存在哪些風險?
本周五(12月27日)19:00—21:00,復旦大學中國語言文學系教授郭永秉和復旦大學文史研究院副研究員段志強將做客陸家嘴讀書會,為讀者解析這場改變了近代中國史學氣候的“晴天霹靂”式事件始末。
活動主題
一顆“原子彈”,一把雙刃劍:
中國偽史論與新史學的誕生
活動地點
融書房
(浦東新區浦城路150號 3樓)
活動時間
12月27日(本周五)
19:00—21:00
掃描下方二維碼報名
嘉賓簡介
郭永秉,復旦大學中國語言文學系教授、博士生導師。曾任復旦大學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中心教授、北大人文社科研究院邀訪教授、浙江大學人文高等研究院駐訪學者。入選上海“晨光學者”“曙光學者”,獲第一屆“李學勤裘錫圭出土文獻與中國古代文明研究青年獎”一等獎、第三屆“普隱人文學術獎”等。主攻古文字學、古典文獻學(先秦秦漢部分),旁及先秦秦漢史研究。出版有專著《帝系新研》《古文字與古文獻論集》《古文字與古文獻論集續編》,學術札記隨筆集《金石有聲》。此外,還有普及性學術著作《九個漢字里的中國》《〈老子〉通識》《漢字中的文化史》等。
段志強,1980年出生,復旦大學文史研究院副研究員。主要關心中國政治思想史、明清文化史、中國文化地理等領域,在《歷史研究》《近代史研究》《讀書》等期刊發表論文若干,出版論著一部,曾獲國家級教學成果二等獎、上海市哲學社會科學優秀學術成果一等獎等。參與網絡音頻節目《從中國出發的全球史》,主創網絡視頻節目《博物館里的中國通史》、網絡音頻節目《白銀時代旅行史》等。
相關圖書
古史辨運動的興起
一個思想史的分析(修訂版)
王汎森 著
? 王汎森先生經典作品簡中版首次出版。一部作者29歲時完成,卻影響學界近40年的神作,先前版本豆瓣均9.2分以上
? 思想史研究的范式之作
? 全面、深刻探討古史辨運動的淵源、建樹和影響,巧妙化用西方史學、社會學理論于論述框架,以清季今文家與古史辨的重要關聯展開討論,直搗問題核心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