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國自秦孝公時期實行商鞅變法,在全面變法預案《墾草令》取得一定成效之后進行的第一輪正式變法時,就確立了從軍參戰以斬獲軍功而受封軍功爵位的“軍功爵制制度”,并且不分門第出身,不論階層等級,只要士卒們能在戰場上斬獲敵軍首級便能憑軍功獲得爵位。
比如斬殺敵軍一名“甲士”就能獲得最初版本“十七級軍功爵制”中的一級“公士爵”。而商鞅變法的主導執行者商鞅也因變法改革使秦國富國強兵之功,外加攻伐魏國之戰功受封最高十七級的“大上造之良者爵位”,簡稱為我們熟悉的“大良造爵”。
后商鞅再次率軍攻魏大獲全勝,俘虜魏將魏惠王之弟公子昂,迫使魏國割讓秦國當初丟失的部分河西失地。此時商鞅的軍功爵位已達到最頂級,軍中為主將級別,朝中行政職位也堪比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國相,幾乎是封無可封,為此秦孝公以君主特權封商鞅為“列侯”,封號為商君,并把於商地區的十五座城邑作為商君鞅的封地。
那么秦將武安君白起征戰一生,為秦國攻取關東諸國近百座大小城邑,威名傳遍諸侯列國,長平之戰更是將趙國數十萬大軍斬首坑殺殆盡,使其全軍覆沒,差點乘勝追擊,一舉攻克趙都邯鄲,滅亡趙國,建立滅國之功。即便因為秦相范雎從中作梗未能如愿,但白起指揮的長平之戰也為秦國后續的統一戰爭奠定了勝利基礎。
以白起建立的戰功足以封侯,但直到被秦昭襄王賜死之前,武安君白起為何僅被封君而未被封侯呢?畢竟當時秦君已經稱王,而并非是原先的伯爵,無論是名義上還是實際情況中都可以給臣子封侯的,而且秦昭襄王時期的兩任秦相魏冉和范雎都有被封侯,分別號為“穰侯”和“應侯”。
那么戰功赫赫的秦將武安君白起為何僅被封君,而未封侯呢?
關鍵原因可能是武安君白起與秦昭襄王之間的關系從最初的友好狀態發生了轉變。其次在秦國是很難單獨憑借軍功而受封侯爵的。
“昭王十三年,白起為左庶長。其明年,為左更。明年,為大良造。”《史記》
白起自伊闕之戰盡斬韓、魏兩國二十四聯軍的次年就受封為最高級別的大良造爵。而在此之前,白起最初被載入史料時為第十級左庶長爵(客卿),升到十三級左更爵用時一年,后升到十七級大良造爵也只用了一年。僅兩年時期,白起就連升七級,一躍升至頂級大良造(公元前292年)。
但此后長達十四年,直到率軍攻楚發生的鄢郢之戰(公元前278年)前,白起的爵位都沒有絲毫改變。而這十四年期間,白起也并沒有閑著,指揮參與了攻魏之戰,奪取魏國大小六十一城,接著又與客卿司馬錯攻打魏國,取垣城、河雍二城,之后白起又指揮參與了攻趙光狼城之戰。
這十四年期間,白起所立軍功并不少,但職位和爵位卻并無發生變化,依然是國尉和大良造,其中原由不得不讓人耐人尋味。按照軍功爵制中凡立軍功者便封爵受賞的標準來看,白起這十余年時間所立軍功足以再次獲得封賞,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導致白起無半點封賞升遷呢?
最大可能就是白起與秦昭襄王之間的關系發生了質的轉變,不然難以解釋。直到鄢郢之戰發生,白起僅率領數萬秦軍就深入楚國腹地大破楚軍,攻克別都鄢都和主都郢都,攻取大片楚地后,秦昭襄王或許是無奈之下才封白起為武安君,但僅封君未封侯。
繼鄢郢之戰后,白起又指揮參與了著名的華陽之戰、陘城之戰、南陽之戰和野王之戰,以及整個軍事史上都非常著名的長平之戰,而此戰也為秦國奠定了統一戰爭的勝利基礎。然而白起的職爵還是國尉和封君,并未被秦昭襄王封侯。
如此戰功都沒能封爵,不得不讓人懷疑秦昭襄王和白起之間發生了什么矛盾,是不是對白起產生了什么意見。也怪不得同為戰國四大名將之一的秦將王翦在率軍攻打楚國時對秦王說道:“做秦國的將軍,即使有功到最后也難以封侯。且不如在大王還信任的時候抓住機會多請求一些田園美宅的賞賜,以留給子孫后代做產業!”
“為大王將,有功終不得封侯,故及大王之鄉臣,臣亦及時以請園池為子孫業耳。”《史記》
相比起白起受到的“冷遇”,秦相范雎那可就太受秦王寵信了。自范雎入秦得到秦王賞識就被任命為客卿,相當于白起最初的左庶長,后僅過去五年,范雎就被秦昭襄王拜為秦相,位在白起國尉之上,并賞賜應城作為范雎的封地,封號為“應侯”。
而且后來范雎舉薦的河東郡守王稽和將軍鄭安平不是與諸侯暗中通信,就是投降他國,按照秦國律令,所舉薦之人犯了罪,舉薦之人也應當被同罪論處,但由于秦昭襄王的格外寵信,范雎不僅沒有被治罪,秦王還下令不讓秦人議論此事,并出言激勵范雎重新振作起來,出謀劃策。
盡管范雎再無良策,秦昭襄王還是讓其攜應侯之印告病辭歸封地,頤養天年。而武安君白起為秦國征戰一生,結果最終只因發了幾句牢騷不滿之言,就被秦昭襄王下令賜死。如此只能說明秦將武安君白起未能封侯的原因可能就是與秦昭襄王不和,以及在秦國單憑軍功難以封侯。
遍數秦國史上封侯者,只有列侯商鞅、穰侯魏冉、應侯范雎、文信侯呂不韋、長信侯嫪毐、武城侯王翦和通武侯王賁父子共計七人。其中單憑軍功而受封頂級列侯(徹侯)的也只有秦始皇在兼并關東六國,建立大一統秦王朝之后的王翦、王賁父子。
此時軍功爵制已經完善至二十級,列侯便是二十級,王翦、王賁父子與秦始皇之間的君臣關系融洽,再憑借滅五國之功受封頂級列侯也正常。而秦國未統一之前封侯的商鞅、魏冉、范雎、呂不韋、嫪毐五人中并沒有一個是單憑軍功受封列侯的,不是有從龍、救駕之功,就是像商鞅那種對秦國有質變之功者。當然長信侯嫪毐是個特例,之前紫陌有文章詳細寫過嫪毐封侯原由,本文便不再敘述。
結語:
雖然武安君白起對秦國立有大功,但只限于軍事方面的戰功,而且他與秦昭襄王之間的關系也不融洽,為此直到被秦王下令賜死前都沒能封侯,僅是封君。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