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子日的黎明時分,歷三世苦難,周武王姬發終于將“倒商”大軍陳列于朝歌王畿之外的牧野。
武王姬發是周文王的繼承者,這一仗,是他復仇商王朝的終局之戰。
開戰前,他緊急召開了一次全軍誓師大會,向身后數十個方國的數萬“倒商”弟兄闡述自己的作戰理念。
他稱,古人常云“牝雞無晨,牝雞之晨,惟家之索”,如今商紂王只聽婦人之言,對祖宗祭祀不聞不問,對兄弟親族過分刻薄,任由佞幸之人在朝中為非作歹,是為本末倒置。今我等理應替天行道,匡扶正義。所以,我們的行軍要保持良好的陣型。要像虎、貔、熊、羆一樣殺往商都的近郊,不要迎擊和殺戮跑過來投降的人,他們將會有助于我們。努力吧,將士們!你們若不奮戰,上天也必將會對你們的行為嚴懲不貸。
▲湯陰羑里城太公殿中描繪的牧野之戰場景。圖源:圖蟲創意授權
武王的鼓舞,徹底點燃了聯軍的復仇怒火。
延祚五百余年的商王朝,隨著商紂王的一把大火,通通化作了灰燼。
1
牧野之戰的發生時間,多年來都是史學界的未解之謎。直到一尊刻有銘文的青銅器出土,武王克商的具體年份才被清晰地揭示出來,并定格在公元前1046年。
這尊名曰“武王征商簋”的禮器,還有一個大家更為熟知的名字:利簋。
利簋通高28厘米,呈圓形兩耳方座,有獸首雙耳垂珥,器身飾以饕餮紋,表現出一種神秘的威嚴感。根據器內底鑄銘文記載,作器者名“利”,他隨武王參加牧野之戰,勝利后受到獎賞,鑄造這件銅器以記功并用來祭奠祖先。利簋銘文中的“武王征商,唯甲子朝”、“克昏夙有商”與《尚書》中周武王伐紂在甲子日晨、一日而破紂之國的記載相吻合,具有重要的史料價值。
▲利簋,又名武王征商簋。圖源:圖蟲創意授權
在商周大戰前,“簋”這種器皿已為貴族們廣泛使用。
簋的形制多為侈口、深腹、圈足,呈上圓下方的形狀。因此,人們認為以它盛放黍、稷、稻、粱等食糧,不僅可以呈現豐收景象,更重要的是,上圓下方合陰陽學說中的“天圓地方”,利于國君弘揚“抱天守地,天人合一”的政治思想。
于是,從簋開始,大量擁有廣口且上圓下方的青銅器被逐漸運用到祭祀上,以彰顯使用者的身份、權力和地位。
與之相適應的,在周王朝隨后公布的禮樂制度中,青銅器的使用數量,也成了貴族明尊卑、別上下的標準。所謂“藏禮于器”就是這個意思。
▲興簋一組,其底部鏤空處可生火,提供熱食。圖源:圖蟲創意授權
周代商,最大的歷史意義就是,天下從信鬼神轉化成尚文教。
鑒于前朝滅國的教訓,周初自上而下,大力提倡勤勞耕作,以恢復經濟生產。
▲大盂鼎拓片,鼎內有關于飲酒誤國的金文記載。圖源:網絡
經過數十年的經營,天下九州農業、手工業等各行各業發展迅速。周畿都邑間“凡國野之道,十里有廬,廬有飲食。二十里有宿,宿有路室,路室有委”。
物產的豐富,再次將以青銅器為載體的飲食文化推向歷史的頂峰。
在禮制的規勸下,周朝貴族普遍認為吃飯是頭等大事。除了鼎簋規制外,對于吃飯,他們還有“井泥不食”,“毋摶飯,毋放飯,毋流獸,毋咤食,毋嚙骨”等規定。
正所謂“禮之所及,樂必從之”,如果說“禮”是周代社會等級規范和禮儀,那么,“樂”則是在“禮”之下的一種社會表現形態,兩者相輔相成。
周成王繼位后,武王的弟弟周公輔政。
周公輔政期間,繼承武王遺志,安撫殷商遺民,營建成周洛邑(今河南洛陽)。出土于陜西寶雞的何尊記載了這段歷史。
1965年,一件西周早期青銅尊流落民間,被當地的廢品回收站收購。博物館工作人員偶然間發現了它,趕緊將其收回。后來,有位青銅器專家在清理上面的銹斑時,發現了尊內的12行銘文,因其中有“何尊”字樣,便稱之為“何尊”。
何尊的造型為圓口方體,因合金中含錫量較高,部分器身呈現出油亮的黑色,頸飾獸形蕉葉紋與蛇紋的組合,中段飾卷角獸面紋,圈足也為獸面紋,高浮雕的獸面呈巨睛利爪之態。
何尊銘文講述西周初年的往事,其大意是說:
周成王在位時,在周公的輔佐下營建成周都邑,對其父武王進行祭祀。周成王在京宮大室對宗族小子“何”進行訓誥,講到何的的先父曾追隨周文王姬昌,而周文王受上天之命統治萬民,周武王滅商后,又在河洛一帶告祭于天,以此地作為天下的中心。何一家因功受賞,作尊紀念,以示榮耀。何尊銘文中有一句:“余其宅茲中國,自之爻民。”這是迄今為止發現的,“中國”一詞在文物上留下的最早痕跡。
▲西周何尊,現藏于陜西寶雞青銅器博物院。圖源:圖蟲創意授權
禮樂制度方面,周公十分反對“淫樂”。他認為,既然有良好的等級制度,那就應該在里邊增添各種適宜當下物質、精神生活所需的內容,使之更加完善,形成一套完備的制度體系,為周王室的宗法制服務,同時也可威懾群邦,恩化他國。
在分封制的基礎上,周公提倡“制禮作樂”,將禮樂作為國家的根本制度,普及四方。
禮樂制度的建立,使西周貴族間的宴樂多了一項“雅樂”傳統。
所謂雅樂,即祭祀天地、神靈、祖先等典禮中所演奏的音樂。周人運用雅樂,強調的是它與道德的配合宣傳,平常演奏雅樂時,必須動作緩慢,聲調平和。
雅樂沒有藝術性的制約,以和平中正為原則,以莊嚴肅穆為標準,所以,發聲悠長、沉穩的鐘、镈、鐃、石磐等自然是宴樂樂器的首選。
▲西周云紋青銅大鐃,現藏于福建省博物院。圖源:圖蟲創意授權
這些樂器按發音高低排列,就形成了中國古代五聲音調中的“宮、商、角、徵、羽”。搭配宴飲中出現的各式珍貴佳肴,周天子“鐘鳴鼎食”的畫卷就此展開。
正所謂,“天下有道,禮樂征伐自天子出”。現藏于中國臺北故宮博物院的宗周鐘,至今依舊散發著西周宗廟的莊嚴氣概。宗周鐘為西周常見的“甬鐘”,鐘體上端的柄狀物叫作“甬”,演奏時鐘口朝下,鐘柄加環懸掛,鐘身兩面共裝飾36枚高突的長形乳丁紋,裝飾華麗,莊重典雅。
宗周鐘上的銘文表明,該鐘鑄于西周王朝第十代王周厲王時。為了抵御南方的淮夷入侵,周厲王效仿歷代先王,親自率軍征討,取得勝利,隨后接見東、南各地26個邦國的代表。此戰后,周厲王制造這件寶鐘,感謝先王保佑,祈求四方太平。
然而,周厲王在位時倒行逆施,不顧“防民之口,甚于防川”的勸諫,反而獨斷專橫,實行高壓政策,別人只要稍不如他的意,就會受到懲罰,嚇得人人自危,誰也不敢說周厲王的壞話,人們在大街上遇見,只能互相遞眼色(“道路以目”)。于是,公元前841年,忍無可忍的國人發動了“暴動”,趕走了周厲王。此后十四年間,宗周無主,諸侯推舉召穆公、周定公主持朝政,史稱“共和時期”。直到周厲王死于彘地(今山西霍州東北)、太子靜長大成人,大臣們才擁護太子靜繼位,即周宣王。
在文章的開頭,我們講了毛公鼎出土的故事。
毛公鼎也是西周禮樂制度的產物,其年代正是周宣王在位時期,此鼎通高53.8厘米,口徑47.9厘米,為典型的雙立耳、三蹄足青銅鼎,造型渾厚古樸。鼎內鑄有銘文32行、近500字,是目前已知篇幅最長的青銅銘文。王國維先生對此稱贊道:“三代重器存于今日者……文以毛公鼎為最多。”
毛公鼎的銘文為后世講述了它的由來:作為西周后期一位比較有作為的君王,周宣王即位后選賢任能,勵精圖治,一度造就“中興”之勢。毛公是宣王時期的宗室大臣,周宣王策命毛公治理邦家的內外事務,并給予他宣示王命的特權,賜予他大量華貴物品,鼓勵毛公以善從政。毛公為表示感恩之情,鑄造此鼎,篆刻銘文,希望后世子孫感念周天子的恩情,盡心盡力擁戴周王。
▲毛公鼎。圖源:攝圖網授權
在毛公鼎的銘文中,依稀可以看見“宣王中興”的局面。但是,明尊卑、定規矩的禮樂制度產生,也伴隨著奴隸制的殘酷發展。如果沒有強有力的經濟、軍事作為支撐,再好的制度,崩塌也是瞬間的事情。
西周末年,周王室出現了一位與上兩代末世之君性格類似的周幽王。史載,周幽王在位期間,任用虢石父為上卿,推行暴政,寵愛美女褒姒,百姓怨聲載道。
可能是后世為了維護西周的禮儀生態,在闡述西周滅國的事實上,將責任全部都推到了褒姒身上。
與妲己、妺喜類似,她也有著亡國美人的特殊性。據說,周幽王自從得到她后,她一直面若冰霜,入宮以來未曾一笑。周幽王對此十分苦惱,不惜以千金求計,只為博得美人一笑。
這時,佞臣虢鼓給周幽王進獻了一個餿主意,建議大王以烽火傳訊、擂鼓陣陣的方式,力促褒姒大笑。
烽火本是古代一種緊急的軍事通訊手段,由國都到邊塞,沿邊都設有烽火臺。每當有敵入侵時,士兵必點燃烽火向王畿報信,同時也向附近諸侯發出預警,讓他們組織兵力勤王。
可周幽王不管這些。他采納了虢鼓的建議,帶著褒姒,登上了驪山烽火臺。
一時間,狼煙四起,烽火沖天,各地諸侯一見王室預警,以為戎狄再次率軍來犯,遂點齊兵馬,趕赴驪山救援。
褒姒見千軍萬馬應召而至,覺得十分好玩,不禁嫣然一笑。
見美人如此開心,周幽王決定再來幾次。久而久之,見著烽火,諸侯們也以為是昏君罔顧祖宗家法,戲弄諸侯,大家都不來了。
周幽王十一年(前771),申侯聯合鄫國、犬戎發兵攻打周王室。周幽王緊急點燃烽火,欲召集諸軍共討之。怎料,一兵一卒都沒來。最終,犬戎大軍在驪山下俘殺周幽王,西周走入了歷史。
2
申侯勾結犬戎發兵攻打周幽王,曾抱有勸大王遠離“禍水”,恢復妹妹申后以及太子姬宜臼地位的想法。因此,周幽王死后,姬宜臼在諸侯的擁戴下,繼承王位,史稱周平王。
為避免他人詬病,周平王率眾遷都洛邑(今河南洛陽)。
至此,失去根基的周王室陷入衰落。
周王室的衰微,讓昔日飽受禮制束縛的諸侯徹底放飛自我。
春秋五霸之一的楚莊王,不僅親自跑到中原,向剛剛登基的周定王詢問鼎的輕重,更是不顧過去禮制的要求,自己公然在封地中僭越使用王號,全然不顧周天子的臉色。
▲王子午鼎銘文。圖源:網絡
楚莊王的表率,使得各國諸侯對禮制束縛陽奉陰違,禮樂漸趨崩壞。
位于山東的齊公,率先將周天子賜下的禮器丟掉,重新打造一批精美的青銅器,訂立自己獨有的禮樂制度。
▲春秋早期齊系鳥龍紋三獸蓋青銅鼎。圖源:圖蟲創意授權
而一向雅好音樂的曾侯乙,則聚合全國之力,替自己打造了一副可以演奏七聲音階五個八度,由六十五件全套編鐘組成的青銅樂陣,享受如帝王般的宴樂規格。
曾侯乙編鐘,1978年出土于湖北隨縣(今隨州)擂鼓墩曾侯乙墓,如今已是湖北省博物館的鎮館之寶之一。這套來自春秋戰國時期的大型禮樂重器,在埋藏兩千多年后,仍保存完好,依舊擁有優美的音質,仿佛將世人帶入古老而遙遠的音樂現場。曾侯乙編鐘按照樂律的規則,分上、中、下三層懸掛,上面是鈕鐘,中、下層是甬鐘,還有一口特殊的鐘,是楚惠王送給曾侯乙的镈鐘。镈鐘內鑄有31字銘文,大意是楚惠王得知曾侯乙去世后,專門制造這件镈鐘贈送給曾國,以示吊唁。
此外,其他的鐘、鐘架、掛鉤上,還有三千多字的銘文,經過學者考證,原來這是敲響曾侯乙編鐘的秘籍,其中標識了每口鐘的懸掛位置、敲擊部位以及具體樂音。根據這部“演奏攻略”,曾侯乙編鐘重現昔日輝煌,從古老的宮、商、角、徵、羽,到現代常用的七聲音階,編鐘都可以進行演奏。考古學家和文藝人士多次合作,通過復原編鐘,嘗試奏響了很多中外名曲,碰撞出青銅的聲音。
▲曾侯乙編鐘,現藏于湖北省博物館。圖源:圖蟲創意授權
除此之外,作為今天湖北地區的一方諸侯,講究享受的曾侯乙還打造了一個巨大的青銅“冰箱”——冰鑒。
它由內外兩件器物構成;外部為鑒,鑒內置一尊缶。鑒與尊缶之間有較大的空隙,夏天可以放入冰塊,冬天則貯存溫水,尊缶內盛酒,這樣曾侯就可以喝到“冬暖夏涼”的酒了。
為了制造出更多適合諸侯們享樂的青銅器,各國工匠們輪番進行探索,終于在原合范式澆筑法的基礎上, 發明了一種名為“失蠟法”的新澆筑技術。
這種技術首先使用蜂蠟一類的易熔材料灌注成模型,然后在其表面掛泥漿,硬化成殼以后再進行加熱,最終使蠟熔成工匠們所需的青銅器鑄造模具。
▲用失蠟法工藝鑄造的曾侯乙尊盤。圖源:圖蟲創意授權
失蠟法的出現,使青銅器的匠造技藝又上了一個新的臺階。利用這種熔模精密鑄造工藝,春秋戰國時代的匠人們為貴族創造出多種引領風潮的錯金銀、鑲金玉等青銅玩物。它們自誕生之日起,就帶有明顯的色彩對比和古典雅致的藝術張力。
▲戰國錯金銀紋車飾。圖源:圖蟲創意授權
禮樂崩壞帶來的另一重影響,就是“禮樂自諸侯出”。
春秋戰國時代,失去周天子管束的諸侯們自主發起戰爭,攻城掠地,兼并弱小。由于武器的配備以及鑄造工藝、材料等直接影響戰爭的結果,因此,青銅武器的鑄造和批量化生產也備受各國關注。
南方的吳、楚、越等國均成為春秋戰國時代冷兵器鑄造大國。兵器業的發展,更是造就了干將、莫邪、歐冶子等一代鑄劍名家。
▲古代鑄劍大師歐冶子雕像。圖源:圖蟲創意授權
公元前494年,吳王夫差在夫椒山一舉消滅了犯境的越國軍隊。隨后,被圍困于會稽山中的越王勾踐,依照議和條件,入了吳王宮,甘為夫差驅使。
在吳國宮中,越王勾踐足夠“乖巧”,令昔日視之為對手的吳王夫差頗為放心。即使有伍子胥等老臣力諫夫差“斬草除根”,敢于在敵國君主面前“嘗糞”的越國君主勾踐,依舊安然無恙。
▲上海楓涇古鎮的吳越古國分界碑石。圖源:圖蟲創意授權
眼見勾踐完全“臣服”,吳王夫差便給他一個改過自新的機會, 讓其返回故地,好好做人。
面對一貧如洗的國家,勾踐鄭重地立下了目標,要“十年生聚”,“十年教訓”。細化工作就是,在內政上實行發展生產、獎勵生育及尊重人才等政策,以安定民生,充裕兵源,收攬人心,鞏固團結,從而增強綜合國力;在軍事上,實行精兵政策,加強訓練,嚴格紀律,以提高戰斗力。
勾踐多項改革,成功恢復了越國曾經的戰斗力。《越絕書》載,“雞山、豕山者,勾踐以蓄雞豕。將伐吳,以食士也。”
看著越國從未斷過辱國之恨并一步步壯大起來,伍子胥未免有些驚慌。他趕緊向吳王夫差報告了越國當下現狀,希望吳王再發重兵,一鼓作氣滅了越國,以絕后患。
▲杭州胥山城隍閣。圖源:圖蟲創意授權
哪料,夫差彼時正沉浸在北伐齊國、會盟中原的喜悅中,對伍子胥的良言充耳不聞。
擔心吳國日后魚爛而亡,伍子胥特地讓其子投奔齊國,保留血脈,此舉卻為奸臣伯嚭事后告知吳王夫差。
公元前484年,苦苦撐持吳國大局的伍子胥被夫差下令賜死。臨死前,這位名相留下了一句遺言:“請將我的雙眼擺在闔閭城的東門之上,我要看見越國的賊兵入城滅吳!”
伍子胥一語成讖。
▲蘇州姑蘇古城胥門。圖源:圖蟲創意授權
兩年后,吳王夫差率領精兵北上黃池(今河南省封丘縣)會盟,吳國內部空虛。勾踐抓住時機,率領軍隊攻打吳國。吳國元氣大傷,夫差被迫求和。
但勾踐從未忘記辱國大恨,四年后,卷土重來,在笠澤大敗吳軍,從此吳國一蹶不振。
公元前473年,勾踐攻破闔閭城,夫差自盡身亡。想起伍子胥曾經的諫言,他悔恨地留下一句:“吾無面以見子胥也!”
事已至此,后悔無用。
▲吳王夫差劍,現藏于蘇州博物館。圖源:圖蟲創意授權
越王勾踐的勝利,使其坐穩了春秋最后一任霸主的寶座。而那把曾經陪著他南征北戰的寶劍,至今也成為了舉世驚駭的王者之劍,靜靜地躺在博物館中,向世人訴說著那段驚心動魄的歷史。
越王勾踐劍全長55.6厘米,劍身有“越王鳩(勾)淺(踐)自作用劍”的鳥篆銘文,劍格正面鑲嵌藍色琉璃,背面鑲嵌綠松石,劍首內刻呈圓箍形,有間隔0.2毫米的11道同心圓,可謂巧奪天工。令人驚嘆的是,歷經兩千四百多年的深埋后,越王勾踐劍出土時仍毫無銹跡,劍刃依然鋒利,彰顯出春秋戰國時期青銅劍鑄造的高峰。經過研究發現,越王勾踐劍之所以保存完好,有劍中鉛含量較少、墓葬環境隔絕空氣與劍鞘保護等原因。
▲越王勾踐劍。圖源:圖蟲創意授權
然而,從更大的層面上講,吳、越的崛起,恰恰說明了周天子的權威已經羸弱至極。禮樂制度的徹底崩壞,致使青銅器走上了一個歷史巔峰后,迅速衰落。
就在春秋諸侯忙著拿青銅武器互相對抗時,一種新的金屬制品詫然問世。
它是鐵,一種比銅的儲量更大、硬度更高的金屬。無論是用作兵器,還是用作農具,它都比青銅器更勝一籌。
一個新的時代,已經顯露了鋒芒。
3
公元前464年,越王勾踐薨,春秋霸主再度缺位。沒有了盟主,各國不得不加強自衛,天下紛爭愈演愈烈。
大國爭霸,上百個小國,爭到最后就剩局部統一的戰國七雄。
到底鹿死誰手,就看誰更具改革精神。
列國中,魏國、楚國、韓國相繼發起規模浩大的深度改革,但堅持到最后的、改革最徹底的卻是秦國。
秦君的祖先原是替周天子牧馬的秦非子。只因西戎入侵,秦襄公曾護送周平王東遷有功,被封為諸侯,賜居今陜西岐山至灃水一帶的土地,躋身諸侯爭霸之列。
當諸國都圍繞周禮強調的“王道”探索發展之路時,秦國的制度設計師商鞅卻一改過去的虛浮,直言“霸道”方可統一天下。
在秦孝公的支持下,商鞅頂住壓力,率先在國內頒布了《墾草令》,拉開變法的帷幕。
當時,秦國耕力在列國中排倒數,商鞅提出“廢井田,開阡陌封疆”,對田畝制進行了改革,允許秦國百姓留有“私田”,只需要他們如實報告給官府,并由后者登記造冊即可。
為了保障國家的稅收持續而穩定,商鞅規定,秦國私田多少,將以百姓參軍后所立的軍功為考核標準,功高則田宅多。當然,貴戚祿厚,所要承擔的賦稅和對國家的責任就越大。
▲商鞅方升上的銘文。圖源:圖蟲創意授權
為防止貴族們瞞報私產逃稅,商鞅動手改革了秦國的度量衡制度。他規定,“十六點二立方寸為一升”,并為此訂做了統一的商鞅銅方升。
商鞅銅方升為長方形的青銅有柄量器,現藏于上海博物館的商鞅方升,是商鞅變法時期監制的,上面有兩段銘文。第一段銘文的大意是,秦孝公十八年(前344),也就是齊國派遣使團來訪的這年冬天,秦孝公任命大良造商鞅制作了這件標準量器。第二段銘文在底部,刻于這件量器誕生的120多年后,那時已是秦始皇嬴政在位,眾所周知,秦始皇統一天下,號稱皇帝,商鞅方升上第二段銘文書寫的“法度量則不壹嫌疑者,皆明壹之”,即秦始皇統一度量衡的有力物證。今天,這件國寶級的青銅器依然能發揮它獨有的刻量功能,將信息準確無誤地反饋給人們,按照測試,它有202.15毫升的容量。
憑借著刻度精準的測量工具,商鞅最大限度地完成了改革的設想。
公元前338年,商鞅被殺,但變法通途卻沒有在秦國戛然而止。秦國“奮六世之余烈”,終在商鞅死后117年統一天下。
作為歷史上第一位將“皇”和“帝”合用的君主,秦始皇對在國內實行許久的度衡量制度,情有獨鐘。
針對各國文字不一、度量不同的現狀,他頒布“書同文,車同軌”的政策,統一大秦帝國的度量衡標準。
模仿商鞅,秦始皇設計了一款新型的測量工具:始皇詔銅方升。它的測量刻度與商鞅方升略有出入,但總體仍是沿用前者超前的設計理念。
▲始皇詔銅方升,現藏于上海博物館。圖源:圖蟲創意授權
秦始皇統一天下,標志著自周平王東遷以來引發的亂世走入了歷史。
作為上三代最重要的神器,青銅器自然也失去了原有的意義,漸埋塵土之下,結束了一個時代的輝煌。
青銅不再,但它所承載的文明禮制,卻鐫刻在國人的血脈之中,代代相傳。考古學上講“透物見人”,了解中國,理應從青銅器開始。
參考文獻:
[漢]司馬遷:《史記》,中華書局,2008年
李步嘉校釋:《越絕書校釋》,中華書局,2013年
王世舜譯注:《尚書》,中華書局,2011年
朱鳳瀚:《中國青銅器綜論》,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年
張光直:《中國青銅時代》,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1999年
馬承源:《中國青銅器研究》,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
張昌平:《商、周時期南方青銅器研究》,商務印書館,2016年
徐海榮:《中國飲食史》,華夏出版社,1999年
周光武:《中國烹飪史簡編》,科學普及出版社,1984年
張景明:《中國飲食器具發展史》,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年
吳克敬:《青銅器的故事》,故宮出版社,2018年
李競恒:《干戈之影 : 商代的戰爭觀念、武裝者與武器裝備》,中華書局,2024年
朱志榮:《商代審美意識的基本特征》,《蘇州大學學報》,2003年第1期
王伊:《聽覺中的音樂美學——西周至春秋戰國時期的民族音樂淺探》,《北方音樂》,2018年第8期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