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曾統帥燕國等五國聯軍攻打齊國,連下七十余城,差點就滅了東方大國齊國。
他是唐朝時期祭祀的武廟十哲之一,也是宋朝時期祭祀的武廟七十二名將之一。
他更是收獲了后世很多人的喜歡,比如三國時期蜀國丞相諸葛亮就將他視為偶像。
他就是本文的主角,戰國時期的名將樂毅。
樂毅的先祖的樂羊是戰國時期魏國的開國君主魏文侯的將領,這樂羊曾領兵滅了中山國,魏文侯就將樂羊封在原中山國的靈壽,樂羊的后代就一直定居在這里。中山國曾經復國,但是后來又被趙武靈王給滅了,所以這樂家一會是魏國人,一會是中山國人,最后變成了趙國人,戰國時期小國的百姓國籍跟換著玩似的!
樂毅從小就很聰明,他也喜歡研究兵法如《孫子兵法》等經典著作,名將就是這樣養成的,果然興趣是最好的老師。
早年,樂毅在趙國任職,然而趙武靈王時期發生的沙丘之亂,使得趙國陷入動蕩之中。于是乎樂毅就離開了趙國,前往魏國尋求新的發展機遇。
彼時的燕國,剛剛經歷了一場巨大的動蕩。燕王噲因禪讓王位于相國子之,引發國內大亂,齊國趁機伐燕,燕國差點就亡國了。
燕昭王在國破家亡的慘痛背景下即位,他深知燕國國力弱小,要想重振國威、報仇雪恨,必須招納四方的人才。于是,燕昭王高筑黃金臺,以滿滿的誠意招攬天下英才。唐朝的李賀在雁門太守行寫的:“報君黃金臺上意,提攜玉龍為君死?!?,就是引用了這個典故。
樂毅以魏國使臣的身份出使燕國,燕昭王獨具慧眼,一眼便看出樂毅的非凡才能。燕昭王對樂毅禮遇有加,以 “亞卿”(相當于現在的副總理) 之高位相待,將軍政大權托付于他。
樂毅深受感動,決心傾盡全力輔佐燕昭王。在任上,樂毅大力推行一系列改革舉措,在政治上,提倡任人唯賢,選拔有真才實學的人擔任重要官職;在軍事上,引入嚴格的訓練體系和嚴明的紀律制度,提升了燕軍的戰斗力。經過多年的精心治理與發展,燕國國力逐漸增強,為日后的復仇之戰積蓄了力量。
經過多年的勵精圖治,燕昭王認為討伐齊國的時機已然成熟。彼時的齊國在齊湣王的帶領,剛剛打敗了楚國、魏國、趙國,還聯合其他國家搞了秦國,吞并了宋國,氣焰十分囂張。但是,此時齊湣王自尊自大很是驕橫,其他諸侯國都看不慣他,而年年的征戰也讓齊國百姓怨聲載道。
機遇與挑戰并存,樂毅深知齊國作為曾經的霸主,根基深厚,實力依然不容小覷。若僅憑燕國一國之力,很難取得勝利。于是,他向燕昭王提出了聯合趙、楚、魏等國共同伐齊的戰略構想。
燕昭王對樂毅言聽計從,于是派樂毅出使趙國,并與趙惠文王成功結盟立約。同時,燕國又另派使者聯合楚國、魏國,并且通過趙國,以攻打齊國的豐厚利益誘勸秦國。各國本就對齊湣王的驕橫暴虐心懷不滿,在樂毅的積極奔走下,紛紛響應燕國的號召,決定共同出兵討伐齊國。
隨后樂毅被燕昭王任命為上將軍,統一指揮燕、趙、秦、韓、魏五國聯軍,浩浩蕩蕩地向齊國進發。齊湣王得知五國聯軍來犯,親率齊軍主力,在濟水之西嚴陣以待。面對強大的齊軍,樂毅親臨前線,冷靜指揮。最終士氣高昂的五國聯軍大敗齊軍。齊湣王見勢不妙,率領殘軍倉皇逃回齊國都城臨淄。
濟西之戰后,樂毅遣返了遠道而來參戰的韓、秦、魏等國軍隊,親率燕軍乘勝追擊。燕軍一路勢如破竹,直插齊國腹地,連續攻克齊國七十余城。樂毅率領燕軍一舉攻破齊國都城臨淄,將齊國皇宮中的珍寶財物以及宗廟祭祀的器物盡數奪取,運往燕國。燕昭王得知喜訊,親自趕到濟水岸上慰勞軍隊,為了表彰樂毅的顯赫戰功,將昌國封給樂毅,封號為昌國君。這一戰,樂毅以弱勝強,他的威名也因此傳遍天下,一躍成為戰國名將。
樂毅可不僅僅是一介武夫,他還擁有非凡的政治遠見。在攻下齊國都城臨淄后,針對莒城和即墨這兩座齊國最后的城池時,樂毅采取了圍而不攻的方針。他希望一方面慢慢消化剛剛拿下的齊國城邑,另一方面并通過對這兩座城池長期的圍困,讓齊國百姓在感受到燕國的仁政之后,能夠主動歸降,從而實現從根本上瓦解齊國抵抗意志的目的。
于是,樂毅在齊國故地推行了一系列仁政措施。他下令休整燕軍,嚴禁士兵搶劫掠奪,減輕百姓的賦稅負擔,廢除齊國原有的苛政。同時,樂毅尊重齊國當地的風俗習慣,優待地方名流,積極修復齊國的舊政。
然而,命運總是喜歡開玩笑。對樂毅無比信任的燕昭王不幸病逝,太子即位,是為燕惠王。燕惠王在做太子時,就曾與樂毅產生過矛盾。齊國守將田單知道這一情況后,他施展反間計,派人在燕國散布謠言,聲稱樂毅之所以遲遲不攻克莒城和即墨,是因為他與燕國新即位的國君有怨仇,故意拖延時間,準備在齊國稱王。燕惠王本就對樂毅心存疑慮,在聽到這些謠言后,深信不疑。他不顧國家大局,貿然派騎劫代替樂毅擔任將領,并召回樂毅。
樂毅深知自己若返回燕國,很有可能性命不保。無奈之下,他只得向西投奔了趙國。趙惠文王對樂毅的到來十分歡迎,他正想利用樂毅的威名來震懾燕、齊兩國,于是將觀津之地封給樂毅,封號為望諸君。
另一邊,燕國的騎劫取代樂毅后,他的軍事才能和威望遠遠不如樂毅。田單抓住時機,在即墨城下用火牛陣大破燕軍,隨后乘勝追擊,一舉收復了被燕國占領的七十多座城池,并迎立齊襄王,齊國成功復國。
燕惠王在得知齊國復國、燕軍慘敗的消息后,后悔不已。他既怨恨樂毅投奔趙國,又擔心趙國任用樂毅趁燕國疲敝之時攻打燕國。于是,燕惠王派人前往趙國,責備樂毅,同時也跟樂毅道歉。
樂毅于是給燕惠王回了那封著名的《報燕惠王書》。在這封信中,樂毅回顧了自己與燕昭王之間相知相得的深厚情誼,表明自己對燕昭王的一片忠心,同時也毫不留情地駁斥了燕惠王對自己的種種責難和誤解,抒發了自己功敗垂成的憤慨之情。他以伍子胥的悲慘結局為例,說明自己為什么選擇出走趙國。
盡管這樣,樂毅并沒有因個人恩怨而幫助趙國攻打燕國。燕惠王也投桃報李,他把樂毅的兒子樂間封為昌國君;而樂毅往來于趙國、燕國之間,與燕國重新交好,燕、趙兩國都任用他為客卿。最終,樂毅在趙國平穩走完了余生。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