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8年11月5日,淮海戰(zhàn)場打的如火如荼,彼時,國民黨軍第七兵團司令官黃百韜從徐州返回新安鎮(zhèn)。
在路上,他對第25軍軍長陳士章說:“可惜我這計劃批準太晚,現在撤退恐怕來不及了。”
果不其然,11月6日深夜,華東野戰(zhàn)軍開始包圍黃百韜兵團,17天后,這位剛滿五十歲的國民黨將領,在極度的怨恨和恐慌中死于混亂的戰(zhàn)場上,徹底結束了隨蔣起舞的人生歷程。
而之所以黃百韜會落得如此下場,完全來源于蔣介石對戰(zhàn)場態(tài)勢的錯誤判斷。
當初老蔣獲悉解放軍已開始向徐州大規(guī)模調動時,他想當然的認為粟裕首選的攻擊目標不是新安鎮(zhèn)的黃百韜,而是位于新安鎮(zhèn)以東海州、連云港方向的第九綏靖區(qū)部隊。
由此,11月4日那天,蔣介石命令黃百韜兵團的第100軍星夜開赴海州加強防御。然而誰知道,僅僅過了一天,蔣介石又突然改變主意,不但命令第100軍掉頭回來,還讓駐守海州的第44軍向徐州收縮,同時命令黃百韜掩護第44軍撤退。
就這樣,善于朝令改夕的老蔣將黃百韜推入了火坑,使得該兵團遭遇攻擊的態(tài)勢逐漸明朗,由此導致了黃百韜因撤退不及而陷入包圍,簡直令人忍俊不禁。
眼看黃百韜陷入幾近絕望的時刻,杜聿明到達了南京,當他得知華野已經渡過運河,黃百韜兵團已經被包圍后,非常驚奇的問參謀總長顧祝同:“為什么徐州附近我軍主力不照徐蚌會戰(zhàn)計劃及早撤退到蚌埠呢?”
“是啊,時間來不及呀,李延年還未撤退回來,共軍就發(fā)動攻勢了。”顧祝同生氣的說道。
其實杜聿明不曉得的是,原先他看過的那份“徐蚌會戰(zhàn)計劃”早已不見蹤影,目前的戰(zhàn)場局勢已經變得不可收拾。
11日凌晨,杜聿明到達徐州,此刻,在以碾莊圩為中心南北約三公里、東西約六公里的狹窄地域里,黃百韜的第七兵團已被華東野戰(zhàn)軍圍成鐵桶一般。
于是杜聿明提出一個方案,讓邱清泉的第二兵團和李彌的第十三兵團聯合向徐州以東攻擊前進,逐步靠攏碾莊圩,解救黃百韜的第七兵團,簡直就是最后的破釜沉舟。
不過,對于華野來說,以兩個兵團的規(guī)模向東實施突擊,這是一個嚴重的問題,因為此刻碾莊圩的圍殲戰(zhàn)正處在艱難階段,而國民黨軍從徐州增援黃百韜僅有五十公里的距離,按照直線距離計算頂多兩天即可到達碾莊圩地區(qū)。
然而即便這樣,其實共產黨決策層對國民黨軍統(tǒng)帥部、徐州“剿總”司令部以及戰(zhàn)場上國民黨軍數個兵團的能力均表示出極大的蔑視。
劉鄧部主力不但沒有加入碾莊圩戰(zhàn)場的跡象,而且朝著徐州的東南方向插了過去,也就是徐州戰(zhàn)場上的國民黨軍“撤至淮河防線”的唯一退路的地方。
而彼時的杜聿明雖然對增援行動能否緩解徐蚌戰(zhàn)場的危機持懷疑態(tài)度,但是由于距離很近,只要推進十幾公里后,重炮就能打到碾莊圩,所以他還是持樂觀態(tài)度。
但中央軍委的決策更是棋高一著,既不能讓增援的敵軍到達碾莊圩,也不能打得太狠讓敵人縮回徐州。
很快,淮海戰(zhàn)場的態(tài)勢云譎波詭,蔣介石為了解黃百韜之困,又急忙將孫元良兵團從宿縣調往徐州,以便騰出邱清泉和李彌兩個兵團的主力增援黃百韜。
可以說為了解救黃百韜兵團,隨著戰(zhàn)局發(fā)展,淮海戰(zhàn)場上的各路國民黨軍都被調動起來,但這又如何?在徐州以東距離黃百韜最近的邱清泉和李彌兩兵團,依舊被我軍阻擊在距碾莊圩咫尺之遙的地方。
到了11月19日,黃百韜已經猶如困獸,他從碾莊圩的任何一個方向看過去,都可以看到解放軍近到眼前的陣地,而冷炮冷槍時不時地呼嘯著掠過頭頂。
尤其令人恐懼的是,解放軍在持續(xù)不斷的喊話:“弟兄們!不要為蔣介石送死了!投降吧!”
而西面依舊炮聲隆隆,聽上去邱清泉和李彌還在朝碾莊圩攻擊。
很快,蔣介石命令黃百韜立即突圍,但是一切都沒有實際意義了,碾莊圩已經被攻克后,黃百韜也“自殺成仁”。
接下來,一個杜聿明無法回避的問題出現了:黃百韜兵團全軍覆沒,下一步徐州戰(zhàn)場該怎么辦?
此時此刻,邱清泉的第二兵團、李彌的第十三兵團和孫元良的第十六兵團,再加上徐州“剿總”的直屬部隊,共計有三十萬兵力,如此龐大的軍隊,下一步該怎么辦?
11月28日,杜聿明、邱清泉、李彌、孫元良聚集在徐州“剿總”總司令劉峙辦公室里開會,商討下一步的對策。
其實杜聿明已經有了想法,如果能夠得到幾個軍的加強,就可以南北夾擊打通津浦路,那么這樣一來,徐州戰(zhàn)場上的主力就可以全部南撤,這樣至少可以避免黃百韜那樣的命運。也就是說他想將30萬大軍撤出徐州。
劉峙聽了雖然也覺得不錯,但他做不了主,表示還要請示蔣介石。
對于這個方案,顧祝同和國防部長何應欽也同意,并且讓杜聿明在即將召開的會議上把具體實施策略講出來。
不過杜聿明懷疑“國防部”作戰(zhàn)廳長郭汝瑰是共產黨,他不愿當著郭的面說,于是這個撤退方案并沒有公開說,而是單獨和老蔣在小會議室里說了。
老蔣最終答應,但郭汝瑰卻被迷惑了,未能及時獲取徐州蔣軍馬上就要撤逃的這一重要情報。
很快,杜聿明實施了欺騙戰(zhàn)術,他下令29日那天,讓邱清泉、李彌、孫元良兵團各抽出一部分部隊,主動攻擊,造成徐州蔣軍要全面反攻的假象。而到了傍晚,除留少數部隊繼續(xù)牽制攻擊外,各兵團主力陸續(xù)開始撤離。
然而令人意想不到的是,盡管杜聿明的規(guī)劃非常美妙,但是卻出現了非常難堪的畫面,以至于他的設想全面崩潰。
11月30日,就在徐州“剿總”開始撤退時,一片混亂局面出現了,據邱清泉兵團74軍軍長邱維達后來回憶:
車輛堵塞滿了僅有的兩條退路,尤其是那些非戰(zhàn)斗人員,有如驚弓之鳥,聽到東邊有槍聲,就向西邊逃,聽到西邊有槍聲,就往東邊竄。這樣凌亂的退卻,使得各兵團戰(zhàn)斗縱隊無道路可以通過,只好在野地行進。遍地是人,遍地是車,分不成縱隊,你撞我擠,攪成一團糟,秩序凌亂,達于極點。
可想而知,蔣軍的每個人都想快點逃命,壓根無視組織紀律性,如此不堪入目的場景,遲滯了撤逃的時間,而讓華野有了有利戰(zhàn)機。
得知情報后,粟裕非常緊張,他沒想到杜聿明撤退如此之快,如果讓這三十萬部隊跑過淮河甚至跑過長江,那么后果是非常嚴重的。于是他當即下令華野部隊日夜兼程,追擊逃跑的杜聿明集團。
其實就算追擊我軍也很困難,畢竟蔣軍有汽車跑得快,而我軍只能靠兩條腿飛奔。
然而,就在這關鍵時刻,蔣介石出現了,可以說側面幫了我軍大忙。
就在12月3日下午,杜聿明來到了孟集附近,他見隊伍秩序混亂,于是電令各兵團暫緩前行,收容整頓好后,向永城方向前進。
要知道,如果過了永城,道路要平坦許多,利于機械化部隊行軍,那么蔣軍幾乎就會大功告成。
然而,突然老蔣空投了一封信,而且措辭嚴厲:
如此行動,難道坐視黃維兵團消滅?望弟迅速令各兵團停止向永城前進,轉向濉溪口攻擊前進,協同由蚌埠北進之李延年兵團南北夾攻,以解黃維兵團之圍。”
由此,杜聿明停下了撤退的腳步,開始準備攻擊,而接下來他的命運大家也都知道了,蔣軍兵團不僅被圍全殲,而且他也成了俘虜。
可以說在國民黨黃埔將領中,杜聿明可算是僅次于胡宗南的顯赫人物,但最終卻落得如此下場,令人不勝唏噓。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