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5年1月14-15日,國防部長彭德懷主持召開了討論軍銜的軍委座談會,經過兩天的討論,一致通過了初評元帥、大將與上將名單。根據評銜權限,上將人選由全軍各大單位黨委按照中央分配的上將名額評選出本單位符合標準的上將人選,然后將名單上報總干部部,總干部部將各大單位黨委上報的擬評上將名單匯總后呈報中央軍委,由中央軍委統一評定。元帥與大將人選,中央軍委討論與研究合適的候選名單,上報中央書記處,由中央書記處五位書記綜合評定。中央書記處評出元帥與大將名單后,經中央政治局討論確定最終的授銜元帥與大將名單。關于大將人選,1954年1月上旬,全國軍事系統黨的高干會討論通過了一個12人擬評大將草案。12人擬評大將中,有5人為軍委委員:粟裕、徐海東、張云逸、李先念、羅瑞卿;有4人為大軍區副職:陳賡、滕代遠、譚震林、譚政;有2人為后勤系統領導人:黃克誠、楊立三;1人為軍種司令員:肖勁光。1954年12月底,軍隊評銜工作重新啟動,軍委將12位擬定大將名單重新上報毛主席與中央書記處。關于評定授予軍銜的范圍,毛主席在審閱上報的擬評元帥與大將人選時,專門提議已從軍隊轉業之干部暫不參加軍隊第一期現役軍官的評銜工作。原12位擬定大將人選中,有1人病逝,3人已從軍隊轉業。擬定大將名單中空缺出4個大將名額。1955年1月14日至15日,軍委座談會討論大將人選時,經綜合討論與研究,共提出了二個大將方案,第一方案為15人,第二方案為22人。第二方案為備用方案,是在第一方案15人的基礎上又臨時增加7人。來自原紅四方面軍出身的國防部副部長兼中南軍區第三副司令員王樹聲與原總后勤部第一副部長兼副政委、時任武裝力量監察部第一副部長的周純全作為紅四方面軍大將代表入列初評大將15人第一方案。原擬定大將名單中滕代遠、李先念、譚震林、楊立三四人空缺的四個大將名額,王樹聲與周純全二取代了四人中哪二人原有的大將名額?本期將專門詳述,現推文如下:
一,1954年1月15日,徐海東被增補為軍委委員,初評大將12人名單出籠
1954年1月15日,中共中央發出通知,為加強中央軍委的領導,決定增加劉伯承、賀龍、陳毅、羅榮桓、徐向前、聶榮臻、葉劍英等7人為中央軍委副主席,同時決定增加徐海東為中央軍委委員。中央決定增加7人為軍委副主席、增加1人為軍委委員的通知,表明此時的元帥與大將人選均已基本框定,初評元帥與大將名單已塵埃落定名花有主。1954年1月上旬,毛主席修改軍委上報的擬評大將12人草案,將草案中的擬評大將人選張際春刪除,并添加上原紅15軍團軍團長徐海東的名字。1954年1月9日,隨毛主席南下杭州的楊尚昆帶著毛主席修改后的大將名單回京,經與幾位老總商議后,1954年1月12日中央政治局會議通過了主席修改的初評12人大將名單。中央決定增加徐海東為軍委委員,張際春由原擬任總政治部副主任改任中央宣傳部副部長,主持中央宣傳部日常工作。徐海東取代張際春入選初評12名大將名單。1954年1月中旬經修改后的初評12名大將名單為:
- 粟裕、徐海東、黃克誠、陳賡、滕代遠、李先念、譚震林、譚政、肖勁光、張云逸、羅瑞卿、楊立三。
二,1955年1月14-15日,軍委座談會通過初評大將第一方案,七人取代了原四個空缺的大將名額
1954年10月21日,軍委召開第三次會議,決定1955年軍隊開始實行軍銜制。同年12月22日,總政治部發出《關于實行義務兵役制、薪金制、軍銜制和頒發勛章獎章的工作指示》,決定1955年軍隊實行四大制度。1955年1月12日,總干部部發布《評定軍銜的工作計劃》,對各級干部的軍銜評定工作作了具體安排和部署。其中提出:中將以上軍銜,由中央及軍委于1955年1、2月間先行研究確定,以便全軍依次基準向下排隊,逐級評定。《計劃》要求全軍各單位對之前所做的干部軍銜鑒定進行修改、補充,新提撥的干部要補做。將官軍銜應于4月底以前報軍委評定。1955年1月12日晚,毛主席與中央領導人在聽取總干部部匯報評銜工作與《評定軍銜的工作計劃》時,毛主席專門對擬評元帥與大將人選做出批示,自已不評大元帥,現從軍隊轉業已到中央工作未擔任軍隊實際性職務的黨政干部,均不參加第一期現役軍官的評銜工作,他們的評銜待現役軍官的評銜結束后第二期第三期再說。根據毛主席的指示,中央軍委對原元帥與大將名單進行了修改。原擬評元帥11人中,周恩來退出了元帥評定,換上了新任軍委委員、時任中央秘書長。原12位擬定大將人選中,楊立三不幸病歿,滕代遠、李先念與譚震林3人早已從軍隊轉業,病休的徐海東與張云逸因保留軍隊級別與軍籍,二人有幸留在擬定大將名單內。原擬定大將12人名單中空缺出4個大將名額亟待增加。
根據全軍評銜計劃與工作步驟,1955年1月14日至15日,彭德懷主持召開了軍委座談會,與出席會議的軍委委員羅榮桓、賀龍、徐向前、聶榮臻一致通過了初評元帥、大將與上將名單。關于大將人選,軍委座談會在通過了15人大將方案后,又臨時增加了第二個方案,在第一方案15人的基礎上又增加7人為大將人選。后大將第二方案在上報中央書記處被否決,中央書記處決定大將人選在上報的第一方案15人中選出11人為授銜大將(后又改為10人)。在1955年1月14日至15日軍委座談會通過的初評大將15人第一方案中,原有1954年1月已評定的大將人選8人。除這8位軍隊級別為大軍區級的內定大將人選外,軍委座談會經討論又增加王樹聲、張宗遜、宋任窮、許光達、肖克、王震、周純全7人為新的大將人選,由這7位高級將領競選原已空缺的四個大將名額。根據7位高級將領的軍隊出身、資歷與戰功,細細觀察,不難看出,從井岡山走下來的毛主席的二位嫡系愛將張宗遜與宋任窮,二人競爭譚震林空缺下的秋收起義代表與井岡山大將名額。鐵道部部長滕代遠的平江起義大將名額另還代表了華北軍區與鐵道兵系統,他留下的大將名額一分為二,一個分給了原華北軍區第三副司令員肖克,另一個分給了鐵道兵司令員王震。王樹聲與周純全二人則取代了另外二位原有的大將名額。
三,1955年1月中旬,王樹聲與周純全分別取代了王樹聲與周純全二人原有的大將名額
1953年12月7日至1954年1月26日,全國軍事系統黨的高級干部會議在北京召開,元帥與大將評定是會議的兩個議題之一。1954年1月中旬,在評出的12位大將人選中,中央軍委委員李先念做為唯一一位紅四方面軍代表入選為初評大將。1954年6月,李先念調京出任財政部長,3個月后又任命為國務院副總理兼財政部長。由于李先念未在新的軍委中擔任職務,因此在1954年12月底軍隊評銜工作重新啟動后,李先念做為轉業的政府人員,退出了軍隊評銜工作。當毛主席向他征求他空缺下的大將名額歸屬時,李先念向主席推薦了原紅四方面軍副總指揮王樹聲,王樹聲遂取代了李先念原有的大將名額,在新增七位大將人選中名列首位。
除了王樹聲入選初評大將15人名單,紅軍時期的紅四方面軍四號人物、紅四方面軍政治部主任周純全也入選15人大將名單。周純全入選大將的資本是援朝戰爭時出色的后勤保障工作,使得彭德懷大加贊賞,回國不久周純全被中央任命為總后勤部第一副部長兼副政委,協助黃克誠主管全軍的后勤工作。1954年1月,后勤系統卓越的領導人楊立三被任命為軍委財務部部長,并以后勤系統代表入選初評大將名單。但天爐英才,1954年11月28日,剛剛被任命為軍委八總部首長之一的楊立三在莫斯科病逝,成為共和國的無冕大將。1955年1月中旬召開的軍委座談會,在研究大將人選時,經綜合討論與研究,楊立三空缺的后勤系統大將名額由周純全取代。1955年1月16日,彭德懷與羅榮桓聯合署名,將軍委座談會通過的預授上將以上名單上報毛主席與中央書記處,周純全作為楊立三的替補入選了初評大將名單。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