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7年7月,中共臺屬工委書記邵明等浙東工委領導到臨海開展武工隊工作,落腳在大石嶺下塘灣村我外婆家。不料消息走漏,國民黨臨海地方政府派出武裝部隊到我外婆家進行搜捕。外婆家的圍屋中間有一口深七八米的天井(水井),橫向深度30多米,直通屋外水稻田出口。當時邵明等躲藏在天井深處,外婆用蜘蛛網掩飾出口麻痹敵人,最終邵明等順利脫身,繼續領導開展浙東革命游擊戰爭并取得勝利。如今的塘灣村已從玉峰山的半山腰搬遷至嶺下村沙壩頭,但這口“外婆家的天井”卻一直留在原址,成為了不朽的紅色印跡,默默的見證著革命歷程,無聲地訴說著動人故事。
1946年7月,浙東黨組織將林山的組織關系轉到臺屬,林山在應為民護送下來到了大石嶺下村,與中共黨員金鶴鳴接上了聯系。在金的安排下,林山到嶺下小學任教,嶺下小學從此成為林山開展黨組織活動的重要基地。外婆也因此認識了林山,在嶺下塘灣村婦女中進行串連活動,開展黨組織秘密宣傳教育,不斷提高婦女覺悟和革命意識,播下革命種子。林山把嶺下小學作為黨活動基地,在校內發展了一批黨員,他擔任了嶺下小學支部書記,后來還建立了嶺下村婦女支部,發展了十多名女黨員。
1947年1月,“上海會議”宣布成立浙東工作委員會,把浙東黨組織工作重心轉移到臺屬地區。當時,浙東工委書記劉清揚主持召開了“梅花村會議”,把臺屬地區的工作中心移至臨海縣,成立中共臨海中心縣委,邵明任中心縣委書記,許少春為副書記,應為民為委員,軍事干部張任偉負責武裝工作。劉清揚親自駐臨海指導工作,把工作重點放在臨海大石。因為大石嶺下村—帶地處臨海、天臺、三門三縣的交界,方圓十余里邊界范圍均為山區,純樸的山民具有很強的革命斗爭意識,且林山之前在嶺下小學開展黨組織活動已打下了扎實基礎,時任國民黨嶺下鄉長、掌握著二十多人鄉自衛隊的金鶴鳴早在抗戰時期就加入中共黨組織,中渡警察所所長汪文華也是早期中共黨員,均可發揮應有作用,因此中共臨海中心縣委把大石嶺下村作為發展中共黨組織,開展武裝斗爭的中心點和立足地。
1947年2月,“上海會議”后,張任偉作為軍事干部參加了“梅花村會議”。會后張任偉帶上地下黨員魯華以避壯丁名義來到臨海大石,與金鶴鳴、林山接上頭。金鶴鳴派國民黨嶺下鄉自衛隊金時法為向導,陪同張任偉等扮成山民,以打獵為名,在玉峰山等地勘察地形,為臺屬工委建立武裝工作隊、打好游擊戰做準備。
1947年3月,劉清揚、邵明、許少春等來到了大石,在大石下坑村召開了中共臨海縣委第一次會議。會議決定在大石成立區委,發展黨組織、建立武裝中心,并在大石嶺下塘灣村多次召開了大石區委會議,研究和部署區委及支部工作事宜。劉清揚當即抽調抗戰時期臺屬特委交通員(隱蔽在上海某工廠的工人)王阿法和杭州醫校王蔚青等來到大石嶺下塘灣村開展武裝工作,我外公外婆也加入了武工隊。當時,邵明、許少春、張任偉、王阿法、王蔚青等人就住在我外婆家(現二舅金哲明家)廚房后面的閣樓上,樓上堆著許多稻草,邵明和妻子睡在稻草旁,條件十分艱苦。他們白天在外婆家開展思想教育、講解軍事知識、繪制地圖等革命工作,晚上外公外婆陪著他們出去進行地形勘察、運送武器彈藥、轉送公糧等地下活動,塘灣村村民都自發輪流在山頭及村口站崗放哨,黨群關系十分融洽。
1947年4月,黨組織活動得到了蓬勃發展,在大石成立5個黨支部,發展中共黨員30多名。此時,劉清揚從寧海、三門等地動員了部分黨員和青年骨干來到大石參加武裝斗爭,拉起了一支20多人的武裝工作隊,在外婆家四合院里開辦軍事訓練班。張任偉任教官,負責分析革命形勢、傳授軍事知識、訓練武工隊員等武工隊日常管理和軍事培訓工作,為臺屬工委建立武裝打下了根基。據大舅金友松口述:在4月中下旬,上級黨組織從海上運來了一批槍、手榴彈、藥品等革命物資,存放在三門縣楓(峰))坑(流)村,當時臨海縣委黨組織派王阿法帶兩位民兵去取,其中一位民兵就是我大堂舅。當晚11點他們從塘灣村出發,借夜色掩護趕山路急行到交接點,領取到10支步槍、30顆手榴彈和部分藥品,歸途中天已亮,遇到國民黨仙人橋鄉公所自衛隊封堵追擊,雙方駁火,被自衛隊搶走大部分槍支彈藥,王阿法及大堂舅等三人不同程度負傷,最后只帶回2支步槍和5顆手榴彈到塘灣村。
1947年5月,在槍支彈藥及物資嚴重緊缺、條件十分艱苦的情況下,臺屬黨組織和武工隊堅持武裝斗爭工作不放松,在大石嶺下塘灣村進—步壯大武裝力量。他們以農民群眾為基礎,先后在大石發展不脫產武裝人員50多名,分散住在大石玉峰山腳下的塘灣村、樹下坑村、大平頭村、梅家村等地,并組織以“打獵隊”名義進行武裝隊伍訓練,我外婆家就一直保存著一支當年使用過的破損獵槍,現存放在二舅金哲明家里以作紀念。
1947年6月,中共臨海地方組織進一步發展壯大,發展黨員200多名,武裝隊伍不斷壯大,因武工隊在大石及雙港等地活動,被惡霸地主向國民黨臨海縣黨部告密,國民黨臨海縣自衛隊糾集天臺縣自衛隊在7月初到大石“圍剿”武工隊,中渡警察所所長汪文華得到情報速告知林山,林山立即在塘灣村下的大壩塘岸邊同我外婆接上頭告知了此緊急情報,外婆及時向正在塘灣村開會的劉清揚報告,劉清揚與邵明等人進行研究,針對當時武工隊成立不久,人數不多正處在發展壯大之中,且武器彈藥緊缺要想形成一定戰斗力存在較大困難的情況,做出不宜與敵人硬拼,應保存革命武裝實力為佳的決定,當即邵明列出已暴露的黨員和干部名單,請我外婆一家人及時送達,隨時聽從撤離命令。
1947年7月,國民黨臺州專員公署獨立營營長羅承寬調動臨海、天臺、三門等縣保警隊、自衛隊員盯住我武工隊的動向,來到大石嶺下村一帶開始“圍剿”武工隊。此時,劉清揚在王蔚青陪同下已赴處屬地區工作,許少春回寧海工作,王阿法在雙港堅持工作。據外婆回憶:7月1日,外婆在家里給武工隊修補軍衣軍鞋,外公在塘灣村外山地田里除草,實則為放哨站崗,看見有一二十人從嶺下大壩塘鬼鬼祟祟向塘灣村小跑來,外公速跑回家報告邵明,武工隊因時間緊急來不及撤離,邵明、張任偉等在外公外婆指引下,鉆進天井(水井)橫向(臨海方言稱“螢洞”)深處躲藏,出口再用蜘蛛網掩飾,最后順利過關。
1947年8月,羅承寬帶人到大石玉峰山腳,重點針對塘灣村、大平頭村、梅家村等武工隊宿營地進行多次“圍剿”。在此期間,敵我雙方進行了多次激戰,為了不讓敵人形成包圍之勢,武工隊決定不能困守玉峰山,應主動出擊。因當時大田敵兵薄弱,邵明決定武工隊從塘灣村全部撤走到大田。據外婆當年回憶:當時家里有很多黨內文件資料,一部分他們帶走了,留下的全部在我外婆家灶爐里燒掉了。負責軍事的張任偉命令金鶴鳴連夜帶一個尖刀班開路,大部隊緊隨其后,全部撤出玉峰山,經過半山陳、上樟殿、羊巖山、石門番到達大田,在經過半山陳到杭鎮嶺頭時,突然與國民黨獨立營第二連遭遇,進行了一場激戰,敵連長被打傷,敵軍亂了陣腳,潰散而逃。武工隊邊打邊走,在山上隱蔽,后冒雨從大田急行軍60里山路,經過大田劉、法輪寺、東滕、大坑村進入三門縣境內。這支武工隊在臺屬黨組織領導下逐漸發展壯大,以南田島繳獲的槍械為基礎,組建起自己的革命武裝,稱為“鐵流”部隊。
1947年6-9月間,國民黨鄉長朱柳江(浙江臨海大石前山村人,地主惡霸)帶國民黨鄉自衛隊(地方武裝,人數大概一二十人左右)前后5次到外婆家搜捕武工隊領導,外公外婆經受住了嚴峻考驗,想盡—切辦法保護好了在家武工隊人員的人身安全和信息安全,敵人對他們實施了種種威逼利誘都沒有成功。在此期間,外公有兩次被國民政府關押(1947年3月和1947年8月),外婆在1947年9月曾被國民政府關押一次長達13天,因絕食在國民黨監獄中暈倒過兩次。
外公外婆,向你們致敬!你們的英雄事跡,值得我們永遠銘記!你們的革命精神,為我們提供豐厚的精神滋養,歷久彌新,成為我們后人艱苦奮斗的精神支柱、開拓進取的動力源泉和攻堅克難的制勝法寶。雖然你們已離開了很多年,但這口天井所鑄就的革命精神,會矗立成生命豐碑,將英雄的故事一直訴說下去,譜寫成永恒的詩篇!
陳永軍,字道居,號朝陽閣,1974年生于浙江臨海。中國書法家協會會員,中華詩詞學會會員,中國楹聯學會書法藝委會委員,廣東省書法家協會副秘書長,中國文聯第四屆全國優秀基層書法家,中國書壇青年百強榜百強,華南農業大學、廣東交通學院客座教授。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