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亂的年代不僅僅只有生離死別,還有最痛苦的事情就是你活著而我不知道。
在家人的呵護下成長起來的小孩是幸福的,革命時期,這是所有人都想看到的。時局所迫,保家衛國的使命在當時人們的心中熱烈且深刻,他們不得不輕裝上陣,他們的孩童甚至在出生后都沒怎么見過自己的父親。
鄧賢詩就是一個非常鮮明的例子,到了1949年,他才在報紙上找到自己的父親,所有人都不相信,而他始終堅定。那么他的父親是誰呢?
一、“這是我父親!”
鄧賢詩的名字我們可能不熟悉,因為在1949年的時候,他僅僅只是一個非常普通的小戰士,像普通生活困難的小孩一樣,并且失去了雙親,他需要尋找自己的謀生之路。
也許在他的記憶中,自己的軍人父親是威武的。鄧賢詩也便成為了那個引以為傲的身份,毅然決然的參與到了部隊當中,開始了征戰沙場的生活。
在這期間,鄧賢詩是快樂的,因為自己的身邊多了許多陪伴自己的戰友伙伴等。但他的心中始終有一個念想,那就是他不相信自己的父親已經犧牲了的消息。
如此,鄧賢詩非常關注每天的戰況。直到1949年的某一天,剛打完勝仗的他一聽到街上有人叫賣報紙,就著急忙忙的趕緊買來看一看,畢竟聽說廣州解放了,誰都高興,誰也想看一看英雄們的容顏。
當鄧賢詩拿到報紙的那一刻他呆住了,因為報紙上有一張臉他既熟悉又陌生,因為那是他的父親鄧華。這件事情讓鄧賢詩喜極而泣,雖有一定的怨恨,但當時作為戰士的鄧賢詩也明白父親的苦衷。
于是這件事情他與自己的戰友們訴說,但是大家都不相信他的話,甚至鄧賢詩的連長都讓他“別胡鬧”,還好他有以前泛黃了的老照片,為此其隊伍非常的重視,趕緊上報。
鄧華我們并不陌生,在他生活周圍充斥著的是戰火,更是許許多多的榮譽。良好的教育為他的革命道路打下了堅實的基礎。紅軍時期,他的才華得以顯露,當時的他是政治委員。
血戰湘江的時候,鄧華是第一個站出來鼓舞士氣的人,在他的帶動,士兵們的活力逐漸恢復。在秋季攻勢開始的時候,他非常清晰明了的判斷時局和狀況,更非常果斷的利用機會擴大了戰況。
鄧賢詩認出父親的那一年,鄧華在第四野戰軍任職,擔任的是兵團司令員的職位。在橫寶戰役和解放廣東的戰役中都發揮了重要的作用,并還和韓先楚提出了解放海南島。
鄧賢詩的事情傳到鄧華這里時,他是非常著急的,馬不停蹄就趕去見兒子。年少時的鄧華聽取父母的意見,迎娶了鄧賢詩的母親邱清娥。婚后的生活是幸福的,但鄧華的革命思想是熱烈的。
鄧華父子這一別竟是22年之久,再次相見鄧賢詩有說不完的苦,他將思念化成淚水,父子倆相擁而泣。之后的鄧賢詩也不再是孤苦無依的人。
二、廣州解放
1949年,廣州解放,廣州的第一面五星紅旗也冉冉而升,我軍部隊也迎來了進城的這一天。隨后不到半天的功夫,鮮艷的五星紅旗在廣州的大街小巷熠熠生輝,照亮了整個廣州城。
此前毛主席的命令一下,我軍部隊立馬沖鋒陷陣。陳賡帶著四兵團加快了行動的步伐,火速南進。各個部隊都有組織的不斷攻擊前進,當時陳賡帶領的部隊為右路軍。
那么,鄧華所帶領的則為左路軍,十五兵團也在鄧華的帶領下朝著廣州方向攻進。在此期間,部隊的戰士都不懼困苦,日夜兼程。面對敵人的炮火阻撓,我軍部隊奮勇向前,與之展開激烈的戰斗。
后來,解放軍部隊已經從東面和北面不斷的進逼廣州,敵軍部隊的處境和優勢逐漸下降,表面上的他們淡定自若,實則內心的擔心已經油然而生。
原本敵軍的領頭者還在自說大話,但后來的局勢岌岌可危,他們只能不斷向后撤退。之后,李宗仁還召開了緊急會議,大家都商量起了逃離策略,這時的敵軍部隊已經做好了戰敗的準備,死守也是無用了。
如此,后來在蔣介石的指揮下,他們前往了海南島。也是在那幾天廣州異常的忙碌,國民黨的將領們相繼展開了逃亡之路。
我們的共產黨部隊在之后也舉行了入城儀式,當時的氣氛非常好。鄧華所帶領的第十五兵團也參與到了檢閱的部隊當中,檢閱臺上自然也有鄧華司令員。
這一重要的歷史性時刻,舉國同慶,同時也讓鄧華和鄧賢詩找到了彼此。
三、鄧華的子女
鄧華的功績我們早有耳聞,作為我國的開國上將,其革命生涯中經歷了很多重要的戰爭,也見證了我軍很多重要的時刻。
生活中的鄧華其實也是一位簡單樸素的將領亦或者是一位父親,其實鄧華也沒有停止尋找兒子的腳步,在他剛剛參加革命的時候,其和妻子是有聯系的,但隨著他的身份不斷特殊,為了保護他們,鄧華只能做出犧牲。
鄧華的生活其實是節儉,他后來的妻子也為他育有子女,在鄧華女兒鄧英的回憶中,她的父親不僅對自己很嚴格,對家人也是非常嚴格的,其有自己的原則在。
就有一次,鄧英的母親生病,她本來想用公家的車去接母親,但鄧華卻沒有同意,因為他認為這是公家的東西,是讓他用來為民造福的,這樣私用是不合適的,最后鄧華還是想出了一個兩全其美的辦法。
那就是雇一輛三輪車,用自己的錢去把妻子從單位接了回來。鄧華這也是在為子女們做表率作用。不管是鄧華的子女,還是他們親戚的子女都深受他的影響。
鄧賢詩作為長子,在參軍后與鄧華相認,而后他也并沒有沾得鄧華的光。鄧賢詩還特別強調不需要特殊對待。
鄧華的次子鄧穗,也在軍隊待過一段時間,后來學習了自動化,在1980年的時候在軍事研究所擔任了研究員等非常重要的職位。
鄧華的女兒們也在各自擅長的領域閃閃發光,并繼承了鄧華的精神,一直延續著。
結語
在戰亂的年代,多的是感動,他們的經歷就是戰爭年代最真實的寫照。團圓是當時的年代比較奢侈的一件事,鄧華和鄧賢詩能相認是非常難得的,鄧賢詩也終將成為鄧華的驕傲。
無數革命先烈,沖鋒在最前端,他們放棄小家,為大家的幸福著想,他們的精神難得。
“團圓”何其珍貴,我們要好好珍惜!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