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座古城,航拍。
云層暈開,便是虹橋兩岸,天氣澄和,風物閑美。鏡頭緩緩向下,平移,從白日到入夜,東京城繁華如錦。人流中,畫家張擇端立于虹橋之上,提筆著墨,沉吟構思,畫中可見,一艘船由于來不及收起桅桿,欲撞橋面,可見橋上人群觀望與水手們手忙腳亂的情形,流傳后世名作《清明上河圖》就此萌芽。
這一幕,被復刻在優酷《清明上河圖密碼》中的第一集開場。如此古今聯動,別有趣味,一舉奠定了整部劇的基調——猶如一部“宋朝風情圖鑒”。
事實上,這幅傳世名作《清明上河圖》的大量元素,也成為劇集諸多章節的創作源泉。《清明上河圖密碼》的第一個案件梅船案,其靈感,正源自于中心焦點虹橋。
某種意義上來說,《清明上河圖密碼》并非普通的探案劇,還有著更大的“野心”——呈現近千年前宋朝都城的風物、人情、世故。
但又不限于此,除了風情畫般的全景式素描,還有對人性的描摹。帽妖案中,當章七娘說“螻蟻就是螻蟻,最大的心愿就是活著”時,當春熙反殺章七娘后說“我這只螻蟻,也曾為自己活過一回”時,人心的復雜躍然屏上。
而以趙不尤、溫悅一家五口代表的普通人,則品嘗著生活的苦辣酸甜,既有被上司霸凌頂包的冤屈,也有“書生意氣,揮斥方遒”的桀驁,還有深藏不露的不堪過往。相比之下,探案是“皮”,更值得揣摩的,是一個個鮮活的人物。
因此,這是一部以人性和家庭為基底的群像劇,構成了其獨特內核,與其他探案劇相比,顯得與眾不同。
|戲骨扛劇,張頌文突破之前固有形象
《清明上河圖密碼》劇中出現了張頌文、白百何、周一圍、侯巖松、林家川等演員,算得上清一色戲骨扛鼎。
在刻板印象里,《狂飆》后的張頌文只能演繹亦正亦邪的人物。但在《清明上河圖密碼》中,他繼續突破自我,演繹了一個性格看似軟弱,內里卻有大胸懷的一家之主。
所以,張頌文到底演得如何?第三集里有個細節,可以佐證。
趙不尤因為被上司拿去頂包痛失大理寺的穩定工作,經過一番波折后加入到開封府巡使顧震(周一圍飾演)的探案團隊。有一次,跟顧震談及案情某個細節時,趙不尤說,自己以前曾向大理寺上司狄倫猜測過此案情,卻遭對方扇了一巴掌。講述被扇巴掌一事時,張頌文表現得心有余悸。接著,更精彩的來了——
此時,周一圍伸手輕拍他,張頌文卻猛然躲閃(趙不尤以為對方也要扇自己,但顧震只是撫慰并說“以后但說無妨”)。這是一種渾然天成的應激反應,張頌文把一個被惡老板長期霸凌的底層職員形象,生動地演繹了出來。
此類細節,還有很多,篇幅所限,不一一列舉。如果用心,可以發現不少出色的如同教科書般的表演。當然,如果只是用高啟強的形象代入趙不尤——這就不是張頌文的問題了,而是觀者自己。
另一方面,在《清明上河圖密碼》中,張頌文也挑戰了不少些喜劇戲份,多少顛覆了他的固有形象。種種跡象,我們可以確信:
張頌文跳脫出了高啟強的束縛,個別觀眾卻沒有。
劇中,張頌文與周一圍搭檔探案,現實里,他們是大學同學,相識20多年,曾經一起跑劇組、演龍套,同樣坐過冷板凳。兩人演起對手戲相當默契,主要還在于——周一圍接得住張頌文的戲。
第五集,顧震斬殺狄倫(李乃文 飾)的重頭戲,手起刀落,決然果斷,因狄倫下線的過于突然,網友紛紛討論,為什么不等狄倫交代幕后指使就殺他?
周一圍演出一個絕非“平日里那個顧震”的顧震——讓觀眾立刻意識到,這也是一個有隱秘故事的角色。藏于顧震內心的秘密會是什么?事實上,這個答案,就是“為何要殺狄倫”的原因。
白百何飾演的溫悅,是第一個被揭有秘密的角色。流民出身,迫于無奈加入水匪,十五年前隱姓埋名拋掉過往。白百何的演繹,穩重而有謀略,一改她過往影視劇里古靈精怪的形象。
第19集,可看出白百何的表演功底——無憂洞中,溫悅與青年時期的她“相遇”,一段對白,揭示出她在告別過往時的心境。那種天人交戰的糾纏,在白百何的演繹下,頗能令觀眾動容。
值得一提的,還有林家川飾演的萬福(萬推司),從被父親教導“萬事不沖在前頭、占小便宜、不貪大財”的理念,再到與顧震表明心跡“替天行道可能太行,為民除害可以試試”,演繹出了行事邏輯的微妙變化。
另一層面,林家川也演活了一個底層打工人形象,雖然明哲保身是生存哲學,但在關鍵時刻也能挺身而出,讓不少觀眾直呼,快來一個像萬福一樣的同事吧!
|雖為古裝,卻能引發當下觀眾共鳴
探案劇,在于八個字:草蛇灰線,伏脈千里。
這是以技巧而言。但從情緒上來說,則在一個詞:共鳴。
與觀眾搭建同頻共振的氛圍,是《清明上河圖密碼》的著力點——寫人,寫情,寫家。只有人性描摹到位,才能讓觀眾有共情的意愿。
縱觀已播出的劇情,可以說,寫盡人性——而且還是普通人的人性。而另一層面,劇中人,就像我們現實里一樣,也是復雜多面的。
就像張馨予飾演的章七娘,作為反派,固然可恨,卻也有可愛之處,更有可憐、可嘆的悲慘身世;她一方面享有榮華富貴叱咤風云,另一方面卻羨慕甚至嫉妒趙不尤和溫悅這對夫妻的相濡以沫。
人性之外,《清明上河圖密碼》更是展現了家庭這個最小社會單位的情感流動。趙不尤一家之間的故事,成為劇情走向的關鍵因素,也驅動了觀眾的情緒共振——是啊,誰沒有家呢?
一家五口,互為戲眼,呈現出了一個與當下生活無異的家庭圖景——有夫妻的拌嘴,有父子的較勁,有兄妹的打鬧……
毫無疑問,趙不尤是一個如假包換的小人物,柔弱怯懦、明哲保身的背后,他的一切動因都在于,守住自己的小家,但在推動案件進展時,也顧到了“大家”。這就像國人信奉的“茍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避趨之”,一種有所擔當的家國情懷。
事實上,劇中核心角色,也多為小人物,少有對達官貴人的過多著墨。每一樁案件,都映襯著那個時代的小人物悲劇。比如,梅船案里的流民水匪,帽妖案中的跑腿小哥,還有樊樓案被波及到的繡女……如章七娘所說,他們就像是螻蟻一般,無法掌控自己的命運。
當然,最接近當下受眾的是,還有小人物們在職場上的一波三折——趙不尤、顧震、萬福演繹了三種不同的職場人,在當下快節奏的生活里總能找到某一個橫切面的自己。
因而,《清明上河圖密碼》里,這些小人物的展現,與東京城的喧囂圖景,構建出了一種呼應關系,從而產生反差強烈的戲劇張力。而這也是本劇在除了有奇詭案件的懸疑色彩外,還更深地具備了與觀眾共鳴的情緒價值。
如同監制、總編劇汪啟楠所言,“影視化改編創作的精髓,是秉行牢牢抓住原著小說的精神內核,即一瞬間的市井煙火,是《清明上河圖》原畫之魂,也是小說之魂,要把老百姓的生活氛圍還原出來。”
|不只探案,還用心復刻宋朝風情錄
如果,僅僅以探案劇來定義《清明上河圖密碼》,就大錯特錯了——事實上,這算是一部復刻了宋朝風物人情的“長卷軸”。
比如,劇中附有大量科普內容,讓網友紛紛驚呼“知識儲備又增加了一些”。讓人疑心,主創是為了科普宋朝知識點,才包了《清明上河圖密碼》這盤“餃子”。
很多觀眾都表示,喜歡每集末尾的“宋潮小百科”,這個部分,確實讓人印象深刻,能讓網友學到不少東西。有時候,看著看著,會生出恍惚感:這是和優酷人文串臺了?
在這個小百科里,介紹了宋朝響堂唱菜、點茶文化、槽船與古建筑復原工藝,以及勾欄瓦舍中的濮陽大弦戲等等……像是最近的第19集,科普了“生源地入學竟然是從宋朝開始就有的”,在第17集,科普的是“開封府題名記碑”。
知識點滿滿。
不過,說實話,我們更是偏愛每集開頭的古文引言(劇名之后出現的集目),頗顯巧妙。這些引言,多是用宋朝大家名句來闡釋劇情核心事件。
比如——
第一集:惟剛立之人,則能不以私愛失其正理。——北宋·程頤
第四集:生怕離懷別苦,多少事、欲說還休。——宋·李清照
第十九集:一物兩體,氣也;一故神,兩在故不測。——北宋·張載
張載是北宋理學家、思想家,他提出了“一物兩體”的命題,意思是“沒有對立面也就不可能形成統一體,沒有統一體,對立的兩方面將無法相互作用。”
在第十九集中,白百何扮演的溫悅,與青年時期的自己相見、和解,顯然,這就是“一物兩體”的意思。
對比下來發現,每一集的引言,都是對應劇情的,巧思滿滿,而且每集都不重復。這種設計,在國內電視劇里,很難看到,倒是凸顯了《清明上河圖密碼》主創們的人文素養。
故而,從以上種種,即可看出主創對宋朝時期的研究頗深,參考大量宋朝古畫、磚雕及文獻,在美術、服裝、道具上幾乎是按照古法的記載一點點做出來的,又邀請了不少非遺傳承人參與劇集創作,自然也就能夠拍出風味來。有了這些舉措,也就能保證劇集從內到外的一致性。
整體來說,《清明上河圖密碼》算得上是在古裝懸疑大類里的“新物種”,也證明創新的空間永遠都在。恰逢年底,辭舊迎新的時刻,優酷又送上一部新穎的劇集,也為觀眾們帶來新氣象。盲猜今年已經有《墨雨云間》《邊水往事》等精品之作的優酷,明年會給大家帶來更多優質內容。
撰稿 | Jana
策劃 | 文娛春秋編輯部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