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27日上午,廣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于“小馬站一流水井古城遺址”現場舉行媒體通報會。該遺址考古挖掘工作取得階段性突破,為揭示廣州兩千年的城建史提供了重要實物資料。
廣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院長張強祿現場接受采訪
發掘區域全景 圖片 @廣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
“小馬站—流水井古城遺址”位于廣州市越秀區中山五路南側、教育路東側,地處廣州古城腹地,處于“廣州古城至珠江北岸”地下文物埋藏區的核心地帶。1996年、1998年,考古人員曾在該遺址東北部發現一段東漢、東晉、南朝時期的城墻,系當時廣州城的西城墻,在遺址周邊也曾發現較多重要遺址。
東晉城墻墻體 圖片 @廣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
廣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程浩副研究館員介紹到,自2024年1月起,廣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在項目用地進行了考古發掘,發掘面積共達2400平方米。遺址內的文化遺存非常豐富,從漢代一直持續至晚清民國時期,已清理出漢至清代各類遺跡572處。這些遺跡包括東漢晚期、東晉、南朝及唐代的廣州城西城墻,五代南漢時期的大型建筑基址,唐宋時期的西湖石筑、木構堤岸,以及明清時期的流水井古道和清代書院建筑基址等。
廣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程浩副研究館員介紹本次考古情況
城墻南部附屬結構 圖片 @廣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
南朝城墻附屬結構 圖片 @廣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
清代書院建筑基址 圖片 @廣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
除了城墻,遺址內還出土了大量磚瓦、瓦當等建筑構件和城防用具,以及漢至民國時期的陶器、瓷器、鐵器等文物共2800件(套)。這些文物不僅展示了廣州古城的歷史風貌,還反映了當時社會經濟和文化的繁榮。
云紋瓦當
展示部分的出土文物
尤為值得一提的是,遺址內的唐宋西湖及東側堤岸遺跡揭示了廣州城外水域的變化歷程。南漢湖岸石護堤、宋代磚駁岸和唐宋時期木堤岸結構的發現,反映了這片水域經過了唐甘溪西支、南漢仙湖和宋西湖三個階段的變化。宋代疑似碼頭的建筑基址的發現,則進一步證明了廣州在宋代可能有一處碼頭自子城外向西湖內伸出。
發掘區西側木構堤岸 圖片 @廣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
唐宋石護坡及碼頭 圖片 @廣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
明晚期流水井古道中部 圖片 @廣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
這些遺跡表明,在明代廣州“三城合一”后,"小馬站—流水井古城"這一帶經成為廣州城市中心的繁華區域。這一重大考古發現不僅進一步明晰了廣州古城的發展和變遷,還為認識廣州古城的結構布局提供了重要實物資料。
“小馬站一流水井古城遺址”現場圖片
“小馬站一流水井古城遺址”現場圖片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