磐石(雕塑) 2022年 盧征遠
地鐵13號線(雕塑) 2019年 柳青
慶豐收(雕塑) 2022年 鄧柯
頌回歸(雕塑) 2021年 方向暉 陳端麗
“音樂、建筑皆足以表現人生觀,而表現之最直接者為雕刻。”1916年,蔡元培在《華工學校講義》中談及“雕刻”,認為其是最能夠表現人生觀的藝術。雕塑作為蔡元培竭力倡導的美育重要組成部分和方法手段,自20世紀以來,深刻反映著社會變革。一代代雕塑家以高度的文化自覺,將崇高的人生理想融入創作之中,讓雕塑成為記錄時代、凝聚精神的重要載體。
中國現代雕塑的發生和作為現代教育學科的雕塑專業的建立,有百余年歷史。近日,由中央美術學院策劃推出的“雕塑大系——中央美術學院雕塑學科90年”展,系統梳理和回顧了從1934年至今,中央美術學院雕塑專業不斷發展完善、從扎實邁向多元、從自我覺醒到學科自覺的藝術歷程,可謂是一部精華版中國現代雕塑史。
建構具有中國特點的現代雕塑
此次展覽展出了一大批承載民族精神內核、彰顯中國時代風范、展現人民美好生活的經典巨作。一代代美院人以雕塑為史筆,勾勒國家發展之軌跡,銘記民族奮斗之歷程,映照時代變遷之精神,肩負歷史使命,秉持文化自覺,共同鑄就了雕塑系90年的輝煌篇章。
20世紀初,以劉開渠、滑田友、王臨乙、曾竹韶等為代表的學生群體赴法學習雕塑,回國后成為中國現代雕塑的第一批生力軍。這些藝術家借鑒了西方學院派,其面貌和理念都以寫實主義雕塑為主導。寫實主義作為中國現代雕塑的主要風格,其實也是時代和歷史現實的要求。抗日戰爭爆發后,雕塑家的責任在啟蒙的基礎上增加了救亡與革命的主題,如劉開渠創作的《淞滬抗日陣亡將士紀念碑》、王臨乙的《汪精衛跪像》等。
中央美術學院成立后,從20世紀50年代開始,雕塑系的教學理念做了全面的更新和改革。雕塑系不僅譯介蘇聯教學大綱和方案并進行大量討論,還派出雕塑家赴列賓美術學院雕塑系學習,并從蘇聯的蘇里科夫美術學院請來雕塑家克林杜霍夫指導學生。“蘇派”經驗的加入,充實了原本的“法派”教師隊伍,并在國家重大創作工程中發揮了重要作用。
在借鑒和學習外來經驗的同時,中國現代雕塑注重繼承傳統,并構建獨特的民族風格。中國有著悠久的雕塑傳統和獨具民族特色的雕塑語言。在新中國成立初期,雕塑家們就有意識地建構具有中國特點的現代雕塑,引入民族傳統和民間雕塑特色。正是在這一理念的基礎上,才有雄偉的人民英雄紀念碑的誕生,中國雕塑才逐漸探索出了符合中國人審美、具備現代雕塑特質的方向。
中國雕塑學會秘書長、中國城市雕塑家協會副主席孫振華說:“中央美術學院雕塑科強調雕塑教育的多元性和個性化。不能簡單地將某個時期的作品或某位雕塑家歸為某一體系,不管是創作還是教學,藝術的個性化都是最終的目標。盡管學院有規制和要求,但是規制本身并不是教學和創作的目的,我們的目標是為了培養有個性的藝術家。”
深化雕塑的民族精神內核
華東師范大學美術學院院長張曉凌曾說,雕塑家也是歷史學家,他們總是以特殊的歷史敏感、時代熱情與天才想象,將新中國發展歷程中重要的事件、現象、人物雕刻為作品。而其中每一個形象,不管是聲名卓著的時代楷模,還是樸素平凡的普通公民,都在雕塑家手中升華為新中國形象的隱喻。
20世紀50年代中后期,中國雕塑以回歸傳統的姿態,開始了雕塑本土化、民族化的探索之路。一批雕塑家在為新中國造像的同時,也以各自的方式推進了中國現代雕塑美學體系的建構。
在四川美術學院院長、中國美術家協會雕塑藝委會主任焦興濤看來,中國雕塑家不斷在西方雕塑體系中尋找與中國歷史和文化的關聯,通過“塑”“刻”“寫”“構”走出了一條現代雕塑民族化的路徑。他介紹,“塑”指寺廟泥塑,強調民間趣味、生動性與雅俗共賞,追求的是自上而下的藝術動員。新中國成立后,雕塑家們認為雕塑民族化應古為今用、服務廣大農民,因此,20世紀五六十年代雕塑民族化的學習和轉化集中在生動寫實的民間藝術方向。“刻”是指石窟石刻,強調材料的審美以及雕塑自身的本體性。20世紀80年代,藝術界反思工具化,探尋藝術本體價值,第六屆全國美展獲獎作品標志著雕塑民族化開始轉向學習古代石窟藝術的造型語言,從寫實主義風格轉向形神渾然一體的形式語言風格。“寫”強調了文人繪畫、書寫性、氣韻生動,體現了全球化語境下的中國文化表達。“構”則是當代藝術創作中以他者的眼光重構,強調的是中國經驗。“總之,中國古代雕塑傳統是一個不斷被發現、被闡釋的對象,雕塑民族化是針對不同歷史文化語境的再選擇和再學習的過程。”焦興濤說。
在清華大學美術學院研究員、《美術》雜志副主編盛葳看來,引進“蘇派”藝術是為了推動中國藝術的現代化進程,在這一過程中,民族性始終是藝術家們關注的重點。“20世紀50至60年代,中國雕塑藝術經歷了從模仿蘇聯風格到逐漸融入中國元素的轉變,這一過程不僅體現在藝術語言的探索上,更體現在對民族性理解的深化上。其中,滑田友‘以中化西’的研究與實踐,是中國雕塑民族化發展的典范。藝術創作中的民族性不僅是中國藝術的重要特征,更是推動藝術創新和發展的關鍵所在。因此,在未來的藝術實踐中,我們應該繼續探索民族性與現代化的平衡點,推動中國雕塑藝術的繁榮發展。”盛葳說。
雕塑專業的方法論探索
經過近百年的發展,我國的雕塑學科已經在全國眾多的綜合院校和藝術院校設立,并呈現出了百花齊放的態勢,在創作教學方面也各具特色。
中央美術學院雕塑系教授曹春生介紹,中央美術學院雕塑系在創作教學上有兩方面的要求:一是通過個人的藝術實踐掌握屬于雕塑創作的知識與技能;二是在掌握知識技能的基礎上作出獨創性的突破,將藝術表達寓于創作之中。“隨著時代的發展,學生的視野日益開闊,創作方式和觀點呈積極態勢,創作中也偶有對雕塑本體偏離的極端現象。在從‘基礎’到‘觀念’的轉化過程中,須時刻警惕:藝術形式雖可海納百川、兼收并蓄,但不可盲從于他者。秉持文化自覺,扎實穩固地邁向多元化,創新發展當代人的審美意識與觀念,應是我們遵循的首要目標。”曹春生說。
中國美術學院雕塑與公共藝術學院院長班陵生介紹,中國美術學院雕塑與公共藝術學院以東方學為核心,探索教學、實驗、研創和社會服務的方法論體系。“自2015年起,學院推行資源共享、研究互通、教學融通、實驗貫通的教學手段,實現一專多能、多元融合的教學目標。在專業規劃上,雕塑專業實行‘兩段制’本科教學模式。但也存在一些問題,如專業視野有待拓展、工作室壁壘、師資隊伍建設有待更新和知識碎片化等。”班陵生直言。
西安美術學院雕塑系主任陳曉春介紹,西安美術學院雕塑系源于西北藝專,歷經雕塑組、雕塑科到雕塑系的變遷,于1964年正式設立。在發展過程中,西安美術學院雕塑系始終采取“雙軌制”對比教學,結合西方科學理念與中國傳統美學精神,培養具有中國藝術精神和東方審美思想的雕塑人才。在學制上,形成五年制“1+4”的教學體系,強調工作室的專業特色、課程的概括性和可持續性。“用西方的科學方法和理念去理解雕塑藝術,然后再反觀我們自己的傳統雕塑,就是為了發展具有中國藝術精神和東方審美的當代雕塑學科。”陳曉春說。
清華大學美術學院雕塑系主任陳輝介紹了清華大學美術學院雕塑系的思考維度:一是注重挖掘本土傳統和認識民間藝術,在全球背景下思考民族藝術問題;二是立足于雕塑本體思考藝術的發展問題;三是向文化看齊,藝術是文化的一部分;四是借助清華大學的工科背景,探索藝術與科學的結合,使藝術服務于生活。“清華大學美術學院雕塑系不斷在空間維度、交叉維度和文化維度上向縱深發展,包括服務國家重大創作項目和城鄉建設、藝術與科學的交叉創新等。雕塑藝術應該為人民服務、為社會服務,為時代而歌,因此,學生不能只在校園里進行藝術創作。清華大學美術學院雕塑系的師生試圖通過鄉村藝術節、藝術季、廢棄油田改造等活動將藝術融入鄉村、曠野和城鄉,從而為創造美好生活作出自己的貢獻。”陳輝說。
來源:中國文化報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