遺誥曰:朕惟帝王誕膺天命,享祚久長,必有小心昭事之誠,與天無間,然后厥德不回,永綏多福。是以兢兢業業,無怠無荒,一日履乎帝位,即思一日享乎天心,誠知夫持盈保泰之難,而慎終如始之不易也。
朕仰荷上蒼鴻祐,列圣貽謨,愛自沖齡,即蒙皇祖鐘愛非常,皇考慎選元良,付畀神器。即位以來,日慎一日,當重熙累洽之期,不敢存豫大豐亨之見。敬思人主之德,惟在敬天法祖,勤政愛民。而此數事者,非知之艱,行之惟艱。
數十年來,嚴恭寅畏,不懈益虔,每遇郊壇大事,躬親展恪,備極精禋,不以年齒自高,稍自暇豫。中間四詣盛京,恭謁祖陵,永惟創業之艱,益切守成之懼。萬幾躬攬,宵旰忘疲,引對臣僚,批封奏章,從無虛日。各省雨旸豐歉,卻縈懷抱。凡六巡江、浙,相度河工、海塘,軫念民依,如保赤子。
普免天下錢糧者五,漕糧者三,積欠者再,間遇水旱偏災,蠲賑頻施,不下億萬萬。惟期藏富小民,治臻上理。仰賴天祖者祐,海宇升平,版圖式擴,平定伊犁、回部、大、小金川,緬甸來賓,安南臣服,以及底定廓爾喀,梯航所至,稽首輸忱,其自作不靖者,悉就殄滅,凡此朕功之迭奏,皆不得已而用兵。而在位日久,經事日多,祗懼之心因以日切,初不敢謂已治已安稍涉滿假也。
回憶踐阼之初,曾默禱上帝,若能仰邀眷命,在位六十年,即當傳位嗣子,不敢有逾皇祖紀年之數,其時朕春秋方二十有五,預料六十年時日方長,若在可知不可知之數,乃荷昊慈篤祜,康強逢吉,年躋望九,親見五代元孫,周甲紀元,竟符初愿。撫衷循省,欣感交加。爰于丙辰正旦,親授璽皇帝,自稱太上皇,以遂初元告天之本志。初非欲自暇自逸,深居高拱,為頤養高年計也。是以傳位之后,朕日親訓政,蓋自揣精力未至倦勤,若事優游頤養,則非所以仰答天祖深恩,不惟不忍,亦實所不敢。訓政以來,猶日孜孜,于茲又逾三年,近因剿捕川省教匪,籌筆勤勞,日殷盼捷,已將起事首逆,緊要各犯,駢連就獲,其奔竄伙黨,亦可計日成擒,蕆功在即。
比歲寰宇屢豐,祥和協吉,衷懷若可稍紆,而思艱圖易之心,實未嘗一刻弛也。越歲庚申,為朕九旬萬壽,昨冬皇帝率同王公內外大臣等,預請舉行慶典,情詞懇切,實出至誠,業降勅旨俞允。夫以朕年躋上耋,諸福備膺,皇帝合萬國之歡,申億齡之祝,固為人子為人臣者無窮之愿,然朕之本衷,實不欲侈陳隆軌,過滋勞費。每思《洪范》以考終列福之終,古帝王躬享遐齡,史冊相望,終歸有盡。且人生上壽百年,今朕已登八十有九,即滿許期頤,亦瞬息間事。
朕惟莊敬日強,修身以俟,豈尚有所不足而奢望無已耶,朕體氣素強,從無疾病,上年冬臘,偶感風寒,調理就愈,精力稍不如前。新歲正朝,猶御乾清宮受賀,日來飲食漸減,視聽不能如常,老態頓增。皇帝孝養盡誠,百方調護,以冀痊可。朕年壽已高,恐非醫藥所能奏效,茲殆將大漸,特舉朕在位數十年翼翼小心,承受天祖恩佑之由,永貽來葉。皇帝聰明仁孝,能深體朕之心,必能如朕之福,付托得人,實所深慰。內外大小臣工等,其各勤思厥職,精白乃心,用輔皇帝郅隆之治,俾億兆黎庶,咸樂昇平。朕追隨列祖在天之靈,庶無遺憾矣。其喪制悉遵舊典,二十七日而除,天地宗廟社稷之祭,不可久疏,百神群祀,亦不可輟,特茲誥誡,其各宜遵行。
上引《清高宗實錄》。
嘉慶四年(1799年)正月初三,乾隆帝于紫禁城養心殿逝世,終年89歲。死后上謚號為“法天隆運至誠先覺體元立極敷文奮武孝慈神圣純皇帝”,主謚號為“純”,為一等上佳謚號。上廟號為高宗。簡稱高宗純皇帝。如果以漢朝的以謚號代稱皇帝,可以稱之為清純帝,不過因為這個稱呼太容易讓人跑偏,所以一般沒人如此稱呼。
乾隆帝可謂是中國歷史上最有福氣的皇帝,他于25歲時這個既不年幼又不年老的合適年紀登基,前有父親雍正帝打下的牢靠基礎,奠定了他繼位以后擁有足夠的財政積累可以完成諸多大手筆之舉,同時因為父親雍正帝與知識階級對立,背負著罵名,而乾隆帝進行寬仁之政,又與知識階級和解,所以自然獲得了好名聲。加之乾隆帝能力不錯,家底又厚實,所以他在位時期清朝進行了一系列的開疆拓土,使得清朝的疆域達至巔峰。
這位古代王朝的最后盛世之主,在位長達60年,退位以后又實際掌握大權3年多,是中國歷史上實際在位時間最長的皇帝,也是最長壽的皇帝。
乾隆帝是一位很復雜很難評定的皇帝,他可以說是前明后昏。前期開疆拓土,任用大臣也頗有眼光,而且從來不甩鍋,自己有錯會承認。后期卻是年老糊涂,使得清朝的吏治腐敗嚴重至極,已經極大動搖了統治,最后一手釀成白蓮教起義,不過他并沒有認為自己有太大過失,反而自詡自己為盛世之主。所謂的十全武功,也是硬湊數的十全,不過十全之中的收復新疆的確是大功績一件。
乾隆帝還是一位又自信又自卑的皇帝,他漢化程度很高,文學素養極高,認為他治下的清朝盛世在放眼歷代也是巔峰,并且對自己評價很高,不是顧及祖父康熙帝和父親雍正帝的面子,他都想自評自己是古往今來第一帝。但是他的心底同時也有一種深深的恐懼感,時刻被不安全的感覺包裹著,所以他在位時期清朝的文字獄達到巔峰,而且側重點不在于官僚體系,而是底層文人和百姓方面,想要用這種高壓策略來鞏固統治,但是并沒有起到什么好效果,白蓮教起義依舊還是爆發了。
這位最有福氣的皇帝,在死后也是遇到了極大的尷尬,因為他的遺詔一開始被兒子嘉慶帝下令禁止載入清實錄之中。根據孟森先生在《清史講義》一書中考證,乾隆帝的遺詔并沒有載入《東華錄》,而《東華錄》主要是以《清實錄》為參照,再加以其他史料修成,因為《清實錄》由于政治原因,被多次重修“校訂”,而《東華錄》則保留很多原汁原味的史料,反而真實性更高,既然《東華錄》沒有載入乾隆遺詔,那應當是《清實錄》一開始是沒有收錄這份遺詔的。
不過怎么說這也是皇帝遺詔,其他史料肯定也有所記載,像藩屬國李氏朝鮮就在自己的官方史料中詳細記載了乾隆遺詔原文,因此后人在修訂《清實錄》時,是綜合各方史料將乾隆遺詔增添進去。
皇帝身為一國最高統治者,其遺詔往往要昭告天下,并且載入實錄之中,乾隆帝的遺詔卻并沒有享受到這樣的待遇,直到后人修訂時才加入進去,這放在清朝乃至歷朝歷代都是罕見的,可謂是被極大“打臉”。
那么這是嘉慶帝為了報復父親乾隆帝架空他3年多,讓他當了3年多兒皇帝的舉動嗎?
很明顯并不是,因為嘉慶帝身為一代仁宗,還不至于這樣小肚雞腸,而且遺詔之中也沒有批評嘉慶帝之語,并沒有不利于新皇帝的內容。
其實嘉慶帝之所以這樣做,主要是為了給自欺欺人甚至可以說是大吹大擂的父親乾隆帝遮掩,是出于好心,因為乾隆帝在遺詔之中提及白蓮教已經大致鎮壓,是“蕆功在即”,但實際上起于嘉慶元年(1796年)正月的白蓮教起義是蔓延七省,至嘉慶九年(1804年)九月才平定,歷時9年,在乾隆帝死后5年才平定。
如果沒有之后的太平天國運動,那么白蓮教起義就是清朝歷史上規模最大的一次農民起義,是直接導致康乾盛世的結束,使得清朝步入嘉道中衰之世,所以乾隆帝駕崩之時,白蓮教起義并沒有被近乎撲滅,反而是如火如荼,乾隆帝還自信滿滿說道白蓮教起義馬上被平定,并且字里行間是一派清朝仍在盛世之中的吹噓意思,實在是丟人,所以嘉慶帝權衡利弊之下,只能“隱”去這道遺詔。
乾隆帝之所以這般“自信滿滿”,主要是他晚年昏聵所導致,雖然他并沒有使得第一寵臣和珅形成自己的勢力集團,只是靠著他狐假虎威才可以權勢滔天,但和珅也根據乾隆帝好大喜功,喜歡聽好消息,不喜歡聽壞消息的心理,在乾隆帝生命的最后兩年對皇權進行了一定侵蝕。根據《清仁宗實錄》記載,鎮壓白蓮教起義時,和珅是將“各路軍營遞到奏報,任意延擱,有心欺蔽”,以至于“貽誤軍國重務”。
當然還有個原因在于清朝的統治體系已經上下爛透,不只是和珅有心欺瞞乾隆帝,地方將領也是養寇自重,本可以快速鎮壓,卻偏偏任其發展,并且不時謊報戰功,以求賞賜和增加軍費。各路清軍各有自己的小心思,所以互相不聯絡,互相不增援,是各自為戰,一盤散沙,如此一來,白蓮教起義自然愈演愈烈,但是地方將領上報的捷報卻是越來越多,加上和珅的蒙蔽,乾隆帝自然認為形勢一片大好,如果他再多活兩年,怕是被和珅蒙蔽的更嚴重,屆時白蓮教起義可能不只是局限于七省,都有可能打到京師。
當然除卻這個大吹大擂的丟人之處,遺詔中乾隆帝對自己的評價雖然有所夸大,但大體還算說得過去,他也當得起盛世明君的評價,因為乾隆帝在繼位初期進行了一系列的賦稅減免。像乾隆十年(1745年),為了慶祝自己登基10年,乾隆帝進行了一項大規模的田賦減免,減免了高達2800多萬兩銀子。雖然之后隨著持續的軍事行動而使得軍費節節上升,導致國庫緊張,因此大規模減免賦稅的行動結束,但乾隆帝在位期間,大規模減免的賦稅當得起遺詔中的“蠲賑頻施,不下億萬萬”,體現了他愛民的一方面。
乾隆帝其實不論從哪方面來說,都符合古代對于圣明之主的要求,他勤政愛民,他從不甩鍋,賞罰分明,他也有魄力,諸如確定秘密立儲制度為家法,并且平反睿親王多爾袞等等,他總是可以做出最有利的選擇,不相信后人的智慧,自己可以解決的事情,那么背負罵名也在所不惜,這點通過不顧朝臣反對,堅持發兵收復新疆,并且進行穩固統治,就可以看出一二。可惜的是,他在位時間太漫長了,并且享年89歲,這樣的高齡很容易出現糊涂情況,很容易被蒙蔽,所以晚年敗筆太多,如果他在巔峰之際去世,那他的評價會很高。
乾隆遺詔還有一處有意思的地方,那便是引用《洪范》之語,此書曾被康熙遺詔引用,這應該不是巧合,而是乾隆帝模仿祖父康熙帝所為,可見乾隆帝在生命最后的告別遺詔之中,也是不著痕跡的再次表達對祖父康熙帝的崇拜之情。
最后嘉慶帝雖然沒有將乾隆遺詔載入實錄,但是也進行了一定補救措施。根據《清仁宗實錄》記載,乾隆帝死去當天,嘉慶帝便是以上諭的方式,表述了乾隆帝的功德,大致參考了乾隆遺詔,只不過關于白蓮教起義即將被鎮壓的話語自然是沒有。
對于鎮壓白蓮教起義不力的事情,嘉慶帝也是為乾隆帝開脫,說道這是“總由帶兵大臣及將領等全不以軍務為事,惟思玩兵養寇,借以冒功升賞,寡廉鮮恥,營私肥橐”所導致的。
毀譽參半的乾隆帝時代結束之后,清朝進入中衰之世,這時可沒有再出現一位雍正帝力挽狂瀾,清朝最后還是不可避免的如同之前的歷代大一統王朝一般不過300年,在死胡同中掙扎了一百多年而滅亡,享國268年。
謝謝觀看宋安之獨家原創文章,歡迎吐槽、點贊、關注~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