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國大將里,他位居第三。
1958年,他接替粟裕大將,成為解放軍第4任總參謀長。
可50年代末,他卻突然消失了。
他是誰?去了哪里?
他,就是黃克誠。
他突然消失的原因,是因為他說了一些別人不敢說的話。
1959年,廬山會議召開,彭德懷進“萬言書”,點評了“大躍進”、“人民公社”運動,遭到批評。
黃克誠有些看不下去,為彭德懷說了一些話,同時也像彭德懷一樣,點評了這兩個運動,最終被打成了彭德懷一黨。
會議結束后,他就被革除一切職務,自此消失。
對于他的這個遭遇,有人說他是偶然犯了糊涂,有人則說他在政治上有些稚嫩,純是個人感情用事。
會議期間,就有人非常過分地攻擊他,說他是彭德懷的“走狗”。
他氣得直發抖:“你可以殺了我,但我死了也不承認!”
他與彭德懷的交集,其實并不怎么深刻。
紅軍時期,他確實做過彭德懷的手下,但不少人也是這么過來的;建國后,他成為彭德懷的副手,但也不能說明他徹底被收服了,其他人也做過彭德懷的副手。
比起后來的林帥和“四大金剛”,他們那才是穿同一條褲子的。
黃克誠敢于說別人不敢說的話,只能說,他只是一心為國為民而已。經歷三年災荒后,連劉少奇也不得不說:“三分天災,七分人禍!”
這說明什么呢?
說明黃克誠是被誤會的。
其實,他的遭遇,多多少少也是他本人的問題。
他因為高度近視而被人稱為“黃瞎子”,可他不瞎,看得很遠。所以要怪的話,就怪他的眼光放得太遠了,以至于別人跟不上。
抗戰勝利后,黃克誠以個人名義給中央發電,建議趕忙派兵到東北去,“至少5萬人,10萬人最好”,以創建一個大的根據地,避免從全局上處于被動地位。
這個建議后來產生了什么影響,大家都知道了,解放戰爭能贏得勝利,在東北站穩腳跟是最關鍵的一步。
中央聽了他的建議,毛主席親自點將,讓他率先帶人到東北去。
1946年1月,黃克誠在西滿創建根據地,并趁著蘇軍撤離東北之際,相繼占領四平、長春等東北大城市,并收編偽滿軍、偽警察,壯大隊伍。
次年,他擔任民主聯軍副司令員,創建完整的后勤保障制度,為四野后來的作戰提供了保障。
他要真“瞎”了,怎么會有這樣的眼光呢?
后來,他又因為眼光放得遠,被毛主席點了兩次將,一次是接管天津,另一次是來到湖南任職。
1977年,黃克誠終于等來了公正的處理,他得到了平反,被邀請出任中央軍委顧問,繼續參加國家建設。
可這個時候,他已經快20年沒從政了,錯過了大好青春,對一些事產生了生疏。
對黃克誠來說,這個結局算是比較好的。
因為,當年跟黃克誠一同落難的彭德懷,到這時已經離世多年,就算彭德懷最終也得到了平反,可他卻怎么也看不到了。
都說正義不會遲到,但遲到了的正義又有什么意義呢?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