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前總統吉米·卡特剛剛去世,享年100歲,今天咱們就聊聊這位美國第39任總統的一生,聊聊關于他的那些成就、爭議和不為人知的秘密。
提到吉米·卡特,很多人會想到他作為美國第39任總統,以及他的和平主義外交政策。但你可能不知道,卡特不僅僅是總統,他還是一位農民、海軍軍官和人權斗士,他甚至在卸任后還贏得了諾貝爾和平獎。
吉米·卡特于1924年10月1日出生在佐治亞州一個小鎮普萊恩斯。他的父親是個成功的種花生的農場主,這讓卡特從小就接觸來農業,形成了腳踏實地的性格。
作為家族中第一位完成大學教育的人,他在喬治亞理工學院獲得學位后,加入了美國海軍,成為了一名核潛艇工程師。卡特在海軍的經歷讓他成為第一個接受核潛艇訓練的總統候選人,這段經歷磨練了他的邏輯思維和領導能力。
美軍現在最強大的海狼級潛艇的最新的一艘,就被命名為卡特號。
1953年,卡特的父親去世之后,他就放棄了海軍生涯,回到家鄉繼承家族農場。回到家鄉后,卡特意識到南方的種族隔離和貧困問題。他積極參與地方政治,并在1962年成功當選為喬治亞州參議員。
1970年,他當選為喬治亞州州長,推動了多項進步政策,包括種族平等和教育改革。
非常值得一提的是,在1970年,卡特競選喬治亞州州長時,他采用了一些迎合南方白人選民情緒的隱晦種族語言。
這在當時被稱為“狗哨政治”(dog-whistle politics):就是使用模糊但特定群體能夠聽懂的語言來傳達某種立場。
比如,卡特的競選演講中多次提到“恢復南方的秩序”、“尊重地方傳統”等話語,這些在當時的南方背景下被一些人解讀為對種族隔離制度的一種維護或妥協。
川普著名的競選口號,“讓美國再次偉大”,其實也有類似的作用。在某些白人的眼里,這句口號就讓要他們再次偉大。
在卡特的那個年代,美國還處于種族隔離狀態的末期,卡特所在的佐治亞州,種族主義者不少,所以卡特在競選期間曾與一些種族隔離主義者保持距離,但也避免公開反對他們,以防激怒保守派選民。
然而,一旦當選州長,他立即改變立場。卡塔在就職演說中高調宣布“種族歧視在喬治亞州沒有立足之地”。這一轉變表明他并未真正認同種族主義,而是做出了政治策略性的妥協。
這一反差也讓他遭到部分南方選民的批評,但他的堅定立場贏得了許多進步人士的支持。
1976年,吉米·卡特在尼克松“水門事件”后,以“外來者”的身份競選總統,并成功擊敗福特當選。他的競選口號是‘人民的政府’,這為他帶來了廣泛的支持。
卡特的總統生涯還是取得了一些成就。
1. 戴維營協議:
1978年,卡特成功促成了埃及和以色列之間的和平協議,這是現代中東外交的一大突破。
2. 能源政策:
卡特總統時期,美國面臨嚴重的能源危機。他推動了太陽能研究,并在白宮安裝了第一塊太陽能板,這在當時是一個遠遠領先于時代的舉措。
3. 人權外交:
卡特強調人權外交,制裁了多個獨裁政權,同時為推動拉丁美洲的民主化進程做出了重要貢獻。
另外,中美建交也是在卡特任內完成的。
不過,卡特的總統生涯也有很多爭議
1. 經濟管理不善:
卡特在任期間,美國經歷了高通脹和高失業率并存的“滯脹”局面,許多人認為他在經濟政策很糟糕。
2. 伊朗人質危機:
1979年11月,伊朗爆發伊斯蘭革命,霍梅尼上臺。激進學生占領了美國駐德黑蘭大使館,扣押52名美國外交官和公民為人質。
這場危機對卡特政府的公眾形象造成了極大的負面影響。卡特多次嘗試外交談判,并在1980年4月進行了一次代號為鷹爪行動的軍事營救,但以失敗告終。這讓美國在國際舞臺上非常丟臉。
而當時剛好臨近美國大選,危機沒有解決,卡特的支持率因此大幅下滑。這次危機也成了卡特沒有競選連任的重要原因。關于這次事件,還有一個不為人知的幕后故事。
有人聲稱,在那年總統選舉期間,和卡特競選的里根團隊可能秘密干預了人質談判,這對卡特連任造成了嚴重影響。這就是著名的“十月驚奇”。
多位歷史學者和消息來源聲稱,里根的競選團隊可能通過中間人與伊朗政府秘密接觸,要求伊朗延遲釋放人質,直到里根贏得大選為止。作為交換,里根團隊承諾上臺后會向伊朗提供武器或其他好處。
持這種觀點的人有幾個證據,首先,人質最終在里根宣誓就職的當天(1981年1月20日)被釋放,這一時機被認為過于巧合,導致“秘密交易”的傳言甚囂塵上。
還有報告指出,里根團隊可能與伊朗在歐洲秘密會面,但始終缺乏確鑿證據。
還有消息稱,時任里根競選顧問的威廉·凱西(也是后來的CIA局長)是聯系伊朗的核心人物。凱西被指與伊朗的代表在西班牙的馬德里或法國的巴黎秘密會談。
2023年《紐約時報》報道了政治家巴恩斯的故事,他自稱在1980年受里根的派遣,帶武器去伊朗,換取伊朗不釋放美國人質,以破壞卡特連任……
當時卡特身患絕癥并接受臨終關懷,巴恩斯覺得自己有必要公開這個已經保守了43年的秘密。
1992年,美國國會曾對此展開調查,但最終結論是證明不足,指控不成立。然而,一些歷史學家和記者仍堅持認為確有其事,只是證據被有效掩蓋。
所以這個和肯尼迪之死一樣,仍然是具有爭議的話題。
卡特卸任總統后,反而迎來了他人生最輝煌的時刻。當時,很多人認為他會退出公眾視野,但實際上,他的卸任生涯比總統生涯更令人矚目。
1982年,卡特創立了卡特中心,致力于全球公共健康和民主監督工作。他的團隊幫助根除了一種被稱為‘幾內亞蟲病’的傳染病。”
2002年,卡特因推動和平與人權獲得諾貝爾和平獎。他是繼西奧多·羅斯福和伍德羅·威爾遜后第三位獲得該獎的美國總統。
卡特還進行了大量的人道主義工作,他在參與的“仁人家園”建筑項目中,親自參加建房,甚至在95歲時還在工地上干活。
卡特是一個有遠見的領導者,但他在任時備受爭議,卻在卸任后被譽為道德楷模。他做總統時或許算不上輝煌,但他不做總統之后的生涯,堪稱是美國總統的榜樣。
吉米·卡特的一生告訴我們,成功并不只在于權力的巔峰,而是你如何利用你的平臺為世界帶來真正的改變。從總統到人道主義者,他的故事仍在激勵著無數人。
微信掃一掃
關注該公眾號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