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網文改編劇那可真是火得一塌糊涂,一部接一部地霸屏。
像《慶余年》,一經播出就成了爆款,口碑、熱度雙豐收,劇中復雜的權謀斗爭、鮮活的人物形象,還有對人性的深度挖掘,讓觀眾們看得那叫一個過癮。
這不,又一部網文大 IP《大奉打更人》改編成劇上線了,本以為能延續輝煌,再造傳奇,可誰知道,現實卻給了大家一記響亮的耳光。
這部劇開播后,問題頻出,口碑直線下滑,和《慶余年》的成功相比,簡直就是一個天上一個地下。同樣是網文改編,咋差距就這么大呢?今天咱們就來好好嘮嘮。
開局對比:懸念營造與世界觀引入
咱們先從開篇說起,一部劇能不能抓住觀眾的心,開篇那幾分鐘可太重要了,得像釣魚一樣,一下子拋出個大 “鉤子”,把觀眾的好奇心給勾起來。
《慶余年》在這方面那可真是行家。開篇就玩起了穿越時空的把戲,現代青年范閑帶著現代的知識、思想,一頭扎進了一個神秘莫測的古代世界。這一來,兩種不同時代的碰撞,火花 “噌” 地就冒出來了。
而且呢,編劇還特別會 “挖坑”,范閑的身世之謎就像一團迷霧,籠罩在劇情之上。他為什么會穿越?他在這個古代世界有著怎樣的使命?這些懸念一個接一個,就像一把把小錘子,敲得觀眾心里直癢癢,迫不及待地想跟著范閑走進這個奇幻世界,一探究竟。
再看看《大奉打更人》,開篇雖說也想搞出點動靜,弄了個稅銀失蹤案,想讓主角許七安一展身手。可這案子辦得吧,實在是讓人不敢恭維。
推理過程簡單粗暴,就跟小孩過家家似的,許七安隨隨便便就找出了真相,感覺這案子不是用來考驗主角的,而是專門為了襯托他的 “英明神武” 而設的。觀眾滿心期待的燒腦推理、層層反轉呢?啥都沒有。
而且,對于世界觀的引入也是馬馬虎虎,大奉王朝這個世界到底啥樣,有哪些勢力,背后藏著什么秘密,觀眾看完開篇還是一頭霧水。就好比你去旅游,導游光帶著你在景區門口轉了一圈,啥都沒介紹清楚,你能滿意嗎?
這開篇一對比,差距就出來了,《大奉打更人》在起跑線上就摔了個大跟頭。
劇情深度、節奏和邏輯的差距
咱接著嘮嘮劇情的深度。
《慶余年》是一部有深度的劇,它不僅僅是在講一個故事,更是在探討人性、社會和成長這些深刻的話題。
范閑,他從一個初出茅廬的毛頭小子,一路摸爬滾打,歷經權謀斗爭、生死考驗,逐漸成長為一個心懷天下、堅守正義的英雄。在這個過程中,咱們能看到人性的復雜,有像陳萍萍、滕梓荊這樣為了情義不惜一切的人,也有像長公主、二皇子那樣為了權力不擇手段的人。
而且,劇中對社會階層的刻畫也入木三分,展現了底層百姓的艱辛、貴族階層的腐朽,讓觀眾對那個虛構的慶國社會有了深刻的認識。每一個情節、每一個人物的選擇,都像是一把手術刀,剖析著人性與社會的肌理,讓人看完忍不住深思。
反觀《大奉打更人》,就顯得淺薄多了。主角許七安看似一路開掛,從稅銀案到各種奇奇怪怪的案子,一路順風順水地就解決了。可這過程中,對人性的挖掘、對社會問題的探討呢?幾乎沒有。
他破案更多像是為了完成任務,凸顯自己的 “英明”,至于這些案子背后反映的社會矛盾、人性掙扎,統統被忽略了。觀眾跟著看下來,除了看個熱鬧,啥也沒留下,就像吃了一包沒營養的零食,吃完就完了,沒有回味的余地。
再談談劇情節奏,這也是兩部劇拉開差距的關鍵因素。
《慶余年》的節奏把控那叫一個絕,該緊張的時候,那氣氛緊張得像拉滿的弓弦,讓人喘不過氣來。
《大奉打更人》呢,節奏完全亂套了。前幾集為了凸顯主角,案子一個接一個地破,還破得莫名其妙,快得像走馬燈,觀眾都來不及反應。
最后,咱們不得不提劇情的邏輯連貫性。
《慶余年》在這方面堪稱典范,劇情環環相扣,層層遞進。范閑的每一步行動,都有著充分的動機和鋪墊,他為什么要去北齊,去了之后又如何布局,如何與各方周旋,都能從前面的劇情中找到線索。
而且,劇中的各種勢力、人物關系錯綜復雜,但編劇處理得非常巧妙,條理清晰,讓觀眾一目了然。哪怕是一個小小的細節,到后面都可能成為推動劇情發展的關鍵,這種草蛇灰線、伏脈千里的手法,讓人不得不佩服編劇的功底。
再看看《大奉打更人》,邏輯漏洞多到像篩子一樣。推理過程敷衍了事,全靠主角一張嘴,嫌疑人就乖乖認罪,這哪是探案,簡直是 “神棍” 做法。
人物的行為邏輯也時常 “掉線”,一會兒這樣,一會兒那樣,讓人摸不著頭腦。這種邏輯混亂的劇情,觀眾看起來就像在霧里看花,越看越迷糊,哪還有心思繼續追下去呢?
人物塑造方面的差距
咱們再聊聊主角,一部劇的主角那可就是靈魂人物,得像磁石一樣,把觀眾牢牢吸住。
范閑,他的魅力那是多面開花。一方面,他機智勇敢,面對慶帝、陳萍萍這些老謀深算的權貴,絲毫不懼,在權謀斗爭的漩渦中心還能游刃有余。另一方面,他又心懷悲憫,對底層百姓的苦難感同身受,立志要為他們闖出一片天。
而且,范閑的成長那是有目共睹,從初入京都的懵懂少年,到歷經滄桑、看透權謀的成熟謀士,每一步都伴隨著血與淚,讓觀眾見證了他的蛻變,就好像陪著自己的朋友一起長大,這種情感共鳴,能不強嗎?
反觀許七安,人設就有點 “飄” 了。一開始就是個開掛的存在,破案如有神助,各種技能無師自通,仿佛是從天上掉下來的 “全能天才”,沒有一絲成長的痕跡。他的性格呢,也缺乏深度,除了偶爾耍耍嘴皮子,搞點小聰明,看不到他內心的掙扎、成長與蛻變。
觀眾很難從他身上找到共鳴,就像看一個陌生人在臺上表演,看完了,啥感覺也沒有,這樣的主角,怎么能撐起一部劇呢?
除了主角,配角也是一部劇成敗的關鍵。
《慶余年》的配角群像那可是堪稱一絕,個個出彩,讓人印象深刻。陳萍萍,坐在輪椅上,卻掌控著天下情報,表面冷酷無情,殺人不眨眼,可內心卻熾熱如火。
還有范思轍,郭麒麟把他演活了,癡迷于賺錢算賬,看似玩世不恭,實則重情重義,為了家人、朋友,關鍵時刻絕不掉鏈子,他承包了劇中大部分笑點,讓緊張的劇情有了輕松的調味劑。
這些配角,每一個都有血有肉,有自己的故事、自己的追求,他們與主角相互映襯,共同編織出一個豐富多彩的慶國世界。
再看看《大奉打更人》,配角就顯得黯淡無光了。大多數配角都淪為了主角的陪襯,是徹頭徹尾的工具人。比如許七安身邊的那些同事,除了跟著主角喊喊口號,打打下手,就沒有別的作用了,人物形象單薄得像張紙,一吹就倒。
女主角們呢,也沒能逃脫 “花瓶” 的命運,圍著主角轉,沒有獨立的性格、思想,只是為了談戀愛而存在,觀眾記不住她們的名字,更看不到她們的魅力。
一部劇沒有出彩的配角,就像一幅畫只有主角一個亮點,其他地方都是灰暗的,怎么能吸引人呢?
主演演技表現的差距
張若昀在《慶余年》里那可真是把范閑給演活了。
在面對滕梓荊之死時,他眼中的悲憤、自責與決絕,不用一句臺詞,觀眾就能感受到范閑內心的煎熬與復仇的決心。
而且,張若昀的臺詞功底扎實得很,無論是慷慨激昂地陳詞,還是輕聲低語地謀劃,每一個字都清晰有力,像重錘一樣敲在觀眾心上,讓觀眾沉浸在范閑的情感世界里無法自拔。
再看看王鶴棣在《大奉打更人》中的表現,就有點不盡人意了。雖說他憑借《蒼蘭訣》走紅后積攢了不少人氣,可在這部劇里,演技短板暴露無遺。
他飾演的許七安,本應是個機智圓滑、歷經磨難成長的角色,可王鶴棣演起來,總感覺差點火候。在一些情緒爆發的戲份里,他的表情過于夸張,五官亂飛,像是在刻意表演,而不是真情流露,觀眾看著就容易出戲。
臺詞方面也是硬傷,口音問題時不時冒出來,斷句、重音處理得很生硬,讓人聽著別扭,就像一盤好菜里摻了沙子,影響了整體的觀感,這怎么能扛起一部劇呢?
經典難復制,用心才是王道
從各方面來看,《大奉打更人》與《慶余年》都有著不小的差距。
《大奉打更人》注定無法復制《慶余年》的輝煌,因為它太爛了!大 IP 固然有吸引力,但要想打造出爆款,可不是光靠炒炒熱度、蹭蹭流量就行的。
得像《慶余年》的創作團隊那樣,用心去打磨劇本,精心設計劇情,把每一個人物都刻畫得栩栩如生,只有這樣,才能拍出觀眾喜聞樂見的好劇。
否則,就算手握再好的 IP,也只能是白白浪費,淪為觀眾吐槽的對象。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