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家變成大師傅
都說海外游子吃飯主打糊弄,武漢的除外。
前幾天,留歐的張率君@絕對小日記發了條視頻,內容是“我在芬蘭煎豆皮”:左手鋪碼子,右手盤子切塊,最后撒上蔥花。
“整套步驟要搞完,才聽了頭撒。”
一眾海外武漢人在評論區曬廚藝、秀肌肉,蔡林記官方賬號也趕來湊熱鬧。
在武漢的老街老巷想吃啥都是“出克端”“下樓端”,分分鐘吃現成。出了國,從手搓熱干面開始DIY有沒有!
手搓熱干面太卷?其實武漢人只是聽媽媽的話:
“伢嘞,走到哪里都莫虧待自己呀。”
婧婧高中畢業去了美國,十年過去,輕松駕馭過早、家常小炒到硬菜火鍋,搞桌年夜飯冇得問題,朋友們沒事就去蹭飯。
有一次,連吃大幾碗的江蘇人真情勃發:“學什么代碼?敲什么鍵盤?你的手很寶貴,只能用來顛鍋!”
,時長00:04
張率君剛到歐洲留學時參加活動,公園里一處開放式廚房邀請了各國的人來做家鄉菜。他自告奮勇第一個上,搞了一碗熱干面。
“不是我自夸,反饋出奇一致,好吃!”他再接再厲煎豆皮,浙江海南的朋友吃完問他討要菜譜,還有人事后夢里都在吃豆皮。
工夫沒少下,“一道菜平均三次起步,第一次大失敗,第二次勉勉強強,第三次才能基本成型。”煎豆皮的糯米,提前泡發,上蒸鍋才能粒粒分明,
“蒸的時候還要挖洞,中間翻一下,才不會下面軟塌塌了,上面還是夾生的。”
要知道,在海外就連國產電飯鍋都是硬通貨,“國外買的電飯鍋,功能非常單一,像十幾年前的產品,一鍵按下去只能煮飯,價格還要四十幾歐。”
不好控制火候,直接烤焦了。
外國公寓基本沒有明火,只有蚊香盤一樣的電磁爐和烤箱。電磁爐很難把握,要么火力太大糊鍋,要么燒一小鍋開水都要搞半個小時,堪比鉆木取火。
抽油煙機安在微波爐上面,吸力和凈化力都很菜雞。
大火爆炒出鍋氣,小火燜煮收汁,你想都不要想。不信邪非要搞,記得開窗通風,前人親身證明,每年總有幾次煙霧警報,驚動消防局。
早些年,留子摯愛的預制菜,還沒漂洋過海,想搞碗熱干面,堿面、芝麻醬、酸豇豆、蔥姜蒜等調味料,得跑好幾個亞洲超市才能湊齊。
現在要好些。具體來說,外國和外國還是不一樣的。
美國亞洲超市多,大中華、weee、好運來等,工具豐富,美區武漢人基本都在難度賽道上狂飆:
圖片來自用戶@西雅圖的劉同學
圖片來自用戶@神經蛙
灣區攤豆皮,剁碼子,有個坐標西雅圖的拐子炸面窩,裝備相當齊全,面窩瓢、油鍋、濾油架子,連包漿的鍋沿都1:1復刻,像把屋里樓下的攤子整個打包,下一秒就能在漁人碼頭開油鍋。
圖片來自用戶@Levitation
歐洲大區豐儉由人。有人在米蘭連夜苦干,和面、搟面、烤箱風干,就為吃上一口帶著堿香的熱干面。有人在巴黎氪金,鮮魚糊湯粉、歡喜坨……只要荷包鼓,沒什么買不到。
加拿大?澳大利亞?刁子角落?那你只能靠自己了喂。
因地制宜,生產自救。
缺德舅(TraderJoes)號稱“美版胖東來”,它家熏培根,可以替代臘肉煮豆絲。加拿大華聯超市可以買到鹽水藕帶罐頭,濾水淘洗干凈,加幾根泡椒就是盤泡椒藕帶。
圖片來自用戶@德國犇犇喜寶娘
德國超市kaufland 里售賣純芝麻醬,但和熱干面里的口感不同,芝麻沒經過烘培和翻炒,有股干嚼的微苦,缺少麻醬的馥郁。
武漢人大膽改良德味,混合食用油、花生醬一起下鍋,再加糖、鹽、老抽、蠔油,慢慢熬煮,等到香氣釋出,地道的武漢芝麻醬就做好了。
圖片來自用戶@dlam
洋藕太粗,那就切滾刀塊,用鹽腌漬半小時,沖洗干凈下鍋,可增加粉糯程度。冷凍后也有同樣效果。
藕燉煮1小時后,取幾塊放進攪拌器或破壁機,打成糊狀倒入湯里,濃稠口感加倍。太上老君煉丹,沒有科技,全是狠活。
圖片來自用戶@只有晦氣的時候想起
圖片來自用戶@uuuuuuu
“外國豬不放血,味道腥臊,可以加小蘇打水漂洗幾次,焯水后和姜片一起煸至焦香,能將腥味祛除一大半。”
最后,撒點白胡椒畫龍點睛,好喝到瞇眼睛。
地段實在偏遠的,索性中西結合,搞不到堿面,熱干意大利面也能吃,只要是撣過的面條都有資格申領武漢綠卡。
圖片來自用戶@~@
不要逼武漢人下廚,他們真的會敢為人先。
早在快遞還不能漂洋過海的2013年,有人赴美出差,受常駐美國的武漢同事委托,專門繞路去了武昌千家街,只為買上一柄炸面窩的瓢。
你懂的,長把、中間鼓起來、周圍凹下去那種。
圖片來自用戶@西雅圖的劉同學
即便如此,炸面窩還是最難的。有食譜指點,知道要保證大米和黃豆的量3:1,水不能超過食指第一個關節……照樣翻車,米漿總是粘在瓢上,要么不脫模,要么直接不成形。
西雅圖那個炸面窩的拐子,一度急得到處問人,好在海內外老鄉一起線上出主意:
有的說加點糯米增加黏稠度,有的表示漿子要提前放冰箱醒發一晚上,還有人替他觀察了樓下炸面窩的專業班子,師傅們都會留點底油在瓢里,再倒米漿。
圖片來自用戶@HEPES
最后,還是一套“開瓢”教程,指明了方向:明火燒瓢5分鐘至微紅,冷油里浸泡一小時,再放入鍋中加熱,這樣才行。
他如愿炸出枯面窩,賣相差但口感好,“我就愛吃這種,像硚口駿駿牛肉粉門口賣的,又薄又枯。”
圖片來自用戶@dlam
同事西瓜曾留學澳大利亞,當年她托運了3個23kg的箱子,還提了一個20寸的登機,“箱子里一大半都是吃的。”
在家鄉不覺得,出門才知道老天爺把武漢人養在了一個水土風物都蠻不同款的地方,結果就是“嘴太刁,講究也多。”
下雞湯的水晶粉,煲湯的洪湖粉藕……恨不得在行李箱里裝一個天聲街菜場。
圖片來自用戶@散步道
愚公移山固然嘆為觀止,馴服土地才是終極修煉。
北美的紅菜薹總是味苦,還沒長好就空腔了。人在多倫多的武漢嫂子自己動手,原地撒種育苗。
反復實驗好幾遍,終于成功,薹心比無名指還粗,心得如下:“每年兩個成熟周期,7月底-11月,10月底-來年開春。”下面劃重點:“種子也要選對,最好直接在武漢買了帶來。”
“每個人的腸胃都有一扇門,鑰匙正是童年時期父母長輩給你的食物編碼。”武漢人的特別之處在于,鑰匙搞丟了,他會自己再配一把。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