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只是想讓你們看見,再渺小,再破碎的個體,也都是完整的我。”在電影《小小的我》里,易烊千璽飾演的腦癱患者劉春和在一場聽證會上這樣說道。
這部近期爆火的電影將目光投向殘障人士,賺足了大眾的眼淚。影片結尾處有一幕令人難忘:劉春和在客運站等車時,手中捧著一本小說——文景出版的《斯通納》,作者是約翰·威廉斯。這一細節被許多觀眾捕捉到,并引發了廣泛的共鳴。
《小小的我》結尾處有一幕,易烊千璽飾演的主人公劉春和在等車時讀《斯通納》
博主@絲綢尾巴第二季在微博上寫道——
《小小的我》最后,春和在客運站讀的書是《斯通納》,這本小說也是我的人生之書。鏡頭一閃而過也足以辨認,因為它的封面設計過目難忘:
在英國文學史上五部文學經典中各抽取一個字母,組成了主角STONER(斯通納)的名字。那五部巨著的主人公都是英雄,是傳奇人物,是人類宏大情感的核心,而斯通納的一生泯然眾人。
劉春和在聽證會上說:我在人群中與各式各樣的目光撞上過。有憐憫我的,有恐懼我的,有厭惡我的。但很少有人直視我,把我當作一個普通人。普通——斯通納式的看似庸常,已經是春和十分努力才夠得著的境遇。
《小小的我》的人文色彩就在這里,劉春和力求的不是世俗的成功,而是世俗本身。他渴望的不是被眾人看到,而是成為眾人。斯通納內心世界無比豐富,但一生碌碌勉強。春和內心同樣豐滿,但要成為斯通納,他也要努力營求。
對于無數的春和們,我們不缺對“逆襲”的興奮,我們缺的是“他跟我一樣,也是普通人”的信念。姥姥和雅雅的好,就是她們識別和呵護了這份斯通納的普通。
這本與劉春和的生命形成了某種奇妙互文的《斯通納》,到底講了一個什么樣的故事呢?
以下內容轉載自“書單來了”
《斯通納》
[美]約翰·威廉斯 著
楊向榮 譯
即使不能擁有完美的生活,
所幸追求過完整的自我。 蒙塵50年后回歸大眾視野的文學經典。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