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是二十四節氣之小寒,標志著季冬時節正式拉開帷幕,冷氣積久而寒,意味著即將進入“出門冰上走”的三九寒天了。
在我國地處偏南的江南地區素有“小寒大寒,冷成冰團”之說,廣袤的華北之地也一直流傳著“小寒大寒,滴水成冰”的說法。
民間有諺曰:“三九補一冬, 來年無病痛。”廣州在小寒這一天的早上,素有吃糯米飯的習俗,而廣式臘味是煮糯米飯必備的食材。
老廣人民會提前把廣式臘腸、臘肉炒香了,再配上香菇、蔥花、玉米粒等和糯米一起煮熟,別提有多香了!
軟糯可口的糯米飯寓意著“溫暖”,加之廣式臘味的脂肪含量高,小寒天食用頗為耐寒。
除此之外,各地還有涮羊肉、烤紅薯、烤栗子、吃黃芽菜等習俗,小寒飲食皆主打一個“驅寒”養生!
當然,在數九天寒之際,飲上一杯熱氣騰騰的茶是絕佳的驅寒方式。那么,小寒后更適合喝什么茶呢?
茶圈廣為流傳的四季飲茶指南“春花夏綠、秋青冬紅”,引導著絕大多數茶友在寒冷的冬季首選喝紅茶。
單從制作工藝而言,以“發酵”為關鍵制作工序的紅茶屬全發酵茶,發酵度高達80~90%。相比輕發酵、半發酵茶,保留了較少的茶鮮葉天然物質。
湖南農業大學楊偉麗教授團隊就曾采摘了同一產地、品種、嫩度的鮮葉,按照六大茶類工藝分別制成樣品后,進行了不同茶類主要生化成分含量的測定。
結果表明在原料完全一致的前提下,全發酵的紅茶除了黃酮物質含量(0.155%)僅次于白茶(2.205%),氨基酸、茶多酚、咖啡堿、水浸出物、碳水化合物含量均墊底。
足以證明,發酵程度較高的紅茶確實讓茶鮮葉中的大部分天然物質發生氧化,尤其是茶多酚、咖啡堿含量的大幅減少使紅茶對人體腸胃的刺激性更小。
茶對腸胃的刺激主要來源于茶多酚、咖啡堿等,其含量減少削弱了對胃黏膜的刺激性,但不代表完全沒有刺激性,因此茶圈流傳的“紅茶養胃”之說不太準確。
與其說“養胃”,不如說是“溫胃”,對腸胃刺激性小,加之全發酵工藝也為紅茶帶來了溫和的茶性,確實不失為小寒后驅寒、溫胃的佳飲之一。
不過,發酵過程中時間和溫度把控的不同會影響紅茶品質,不同的發酵時間、發酵溫度制成的紅茶在品飲體驗、內含物質含量上存在什么區別?
對此,國內相關研究曾在發酵溫度22~35℃、相對濕度80~90的環境中,通過設置不同的發酵溫度和時間,進行工夫紅茶感官品質的審評、及理化成分的對比測定。
發酵溫度不同
在一定濕度條件、同樣4.5小時發酵時間的前提下,隨著發酵溫度不斷提高,工夫紅茶外形基本不變,湯色、葉底逐漸加深,以30℃發酵呈現最佳的紅亮色。
香氣則隨著發酵溫度升高呈現青味→花香→花香濃爽→花香尚濃的轉變趨勢,滋味由較低發酵溫度的醇尚爽、醇帶花香,轉化為發酵溫度較高的甜香味醇、花香醇和。
從總體感官品質得分來看,隨發酵溫度升高而逐漸提高后又降低,當發酵溫度達到30℃時,工夫紅茶感官評分達到最高的92.45分。
這表明無論發酵溫度過高或過低,都不利于紅茶品質的形成!溫度過低酶活性弱,內含物質轉化不全面,呈現青味、香低、味淡、色暗等不良品質。
反之,發酵溫度過高則會讓茶葉中的多酚類物質氧化過于激烈,并加速酶蛋白與氧化了的多酚類結合形成不溶性復合物,紅茶湯色發暗,品質下降。
發酵時間不同
在濕度、發酵溫度(30℃)一致的情況下,隨著發酵時間的延長,外形同樣基本保持不變,紅茶的湯色逐漸由烏紅加深至烏紅潤,葉底由花青轉向紅亮。
香氣方面,發酵時間逐漸增加青氣消失,并在4.5小時的發酵后形成高長、濃爽的花香,滋味也發酵時間最短的醇尚爽逐漸轉為甜香,醇和,湯中帶明顯花香。
當發酵時間增加至5.5小時,不僅湯色變暗,花香濃度也有所降低,茶湯滋味也變淡,總體感官品質以4.5小時發酵的工夫紅茶達到最高的92.9分。
不同發酵時間的紅茶感官審評表明發酵時間過短、過長都會削弱紅茶的品質,這與不同發酵溫度的審評結果一致,二者其實都與主要理化成分含量差異化有關。
內含物質差異
如下圖所示,相同發酵溫度、不同發酵時間的情況下,茶多酚、茶黃素、氨基酸含量均隨著發酵時間的增加而降低,這使得紅茶茶湯逐漸醇和。
而構成紅茶濃度的主要物質茶紅素,則呈現隨發酵時間的增加呈現先增后降的趨勢,在4.5h達到最高(7.85),而茶褐素逐漸升高造成了湯色不斷加深。
保持發酵時間一致的前提下,茶多酚、茶黃素、氨基酸同樣隨發酵溫度的升高而降低;茶褐素則呈現反比例關系,發酵時間越長含量越多、湯色越暗沉。
隨著發酵溫度的不斷增加,茶紅素也由低到高,在發酵溫度30℃達到頂點(7.96%)后又下降,基本與上述感官品質審評的結果保持一致。
可見,同樣是全發酵的紅茶,發酵時間、發酵溫度的把控對紅茶最終的品質存在不小的影響,以發酵時間、溫度均適宜的紅茶品質更佳。
發酵度不足(時間短、溫度低),紅茶易產生青味,滋味不足;發酵程度過重(時間長、溫度高),也會削弱紅茶的色香味,品飲體驗同樣不佳。
說到這,小寒后喝紅茶驅寒怎么選大家都有所了解了吧?聞起來有青味、發酵氣息重的紅茶大概率是沒有掌控好發酵時間、溫度的,品質較為下乘,不建議選擇哦~
注:文中部分圖片來源于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
參考資料:《發酵中主要控制因素對工夫紅茶品質的影響》,李霖林、邱麗玲(邵武市農業局福建邵武 354000)
▼點擊下方卡片 發現更多茶知識
1、
與茶友談茶、喝茶
群內不定時發紅包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