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筆如鐵,很多人波瀾壯闊的一生在歷史書上只是了了幾行,而更多的普通人則只是歷史長河中的過客,而在中國古代,女子想在史書上留名大多數要具備三個品德,其一是美貌,其二是道德,其三便是其生命中得要有一個重要的男人,似乎在中國古代女子想要成名必須要有一個男人,或許是她的父親,是他的爺爺,或是她的兒子,而這位女子王貞儀卻是不同。
她能在歷史的長河之中有自己的一席之地,第一不靠美貌,雖然人家長得也很漂亮,其二不靠道德,雖然人家道德水準也很高,三更不靠男人,純粹是因為她的個人實力太強了,全靠才華吃飯。
根據《清史稿,王貞儀傳》記載,”王貞儀讀書學騎射。通天算止血,能測星相,旁及其他,且知醫……有學識,不可沒。”
意思就是她在各種領域都是精通的全才,不管是詩詞歌賦,還是星象,周易,八卦,醫學等領域全都是一等一的高手。但是在重男輕女的古代社會,王貞儀是如何做到這一步的呢?俗話說,吃得苦中苦,方為人上人。那她的人生都經歷了什么呢?才獲得了如此高的成就呢?
王貞儀,字徳卿,出生于乾隆三十三年1768年,老家在今天的江蘇南京,首先王貞儀這一生的學術成就跟她小時候的家庭教育和家庭環境是十分有關的,史書記載王貞儀的爺爺是乾隆朝的宣化知府,換算到今天就是河北省張家口市的市長,而作為官宦人家的后代,她的家庭為她提供了物質和精神上的雙重幫助。
其中物質上的幫助不難理解,畢竟是官宦人家的子弟,即使在那個重男輕女的時代也不用為生計發愁,才會有時間有精力去讀書。而除了物質,王貞儀家庭對她在學術上的支持和幫助才是最關鍵的。
這就不得不提她的爺爺,從小沒有任何背景全靠讀書出人頭地的王者輔了,他就是純粹的靠讀書讀出了一片天地,改變了家族的未來,所以自然王者輔對待教育是一絲不茍,他在教育自己子女時對他們最大的要求就是一定要認真讀書,不管男孩女孩一律要讀書,甚至還包括他自己的妻子董氏。
所以在那個重男輕女,女子無才便是德的年代里,王貞儀在幼年時便從家里開啟了自己的求學讀書之路,而她最初的兩位啟蒙老師便是年富力強的爺爺王者輔,一位慈祥和善且文化素養高的奶奶,相比于當時的大部分家庭教授女子三從四德,繡花舞蹈什么的,王貞儀家所教授給王貞儀的東西可就大不相同了。
她的爺爺教授她算數歷法,奶奶教授她詩詞歌賦,王貞儀可謂是文理兼修,這也就為她今后的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沒有封建道德的束縛,沒有封建禮教的制約,王貞儀的成長可謂是健康又積極的,也正是這樣的環境才能塑造出這樣的一位天才。
而就當王貞儀的人生在蓬勃發展的時候,意外發生了。王貞儀十歲乾隆四十二年,她的爺爺王者輔突然的卷入了一場政治風波,而王者輔這一次并沒有成功的從中脫身,被朝廷罷官免職貶去邊境戍邊。
就這樣王貞儀家失去了王者輔這樣一個主心骨,這對當時年幼的王貞儀可謂是一次重大的打擊,因為王者輔雖然非常有才華,但他的兩個兒子卻是非常的平庸,讀書雖然算認真但是他們兩個一個中第的都沒有,也不是他的兩個兒子讀書不夠刻苦,只是造化弄人他們科舉的那兩次考試參賽選手都是變態級別的,而經過兩次打擊,他們也就無心取仕了,所以當時王者輔其實是王家唯一做官的人。而王者輔一倒,王家的天便是塌了。
所以年幼的王貞儀只能跟著爺爺王者輔和奶奶董氏去現在的吉林省戍邊,就在王者輔到達吉林的時候當時的吉林可謂是盜匪猖獗,民不聊生,但王者輔既是清官又有能力,把吉林治理的非常不錯,所以當地人對王者輔一家態度非常好。
根據《題女中丈夫圖》記載“王貞儀同白鶴仙,陳宛玉,王小蓮諸女士,讀書于卜夫人門下,復習騎射于蒙古阿將軍之夫人。“所以說王貞儀在東北不僅沒有活得饑寒交迫,反而是過的很滋潤并且還結交了很多朋友,拜了兩位老師。
一位是卜夫人教授她詩詞歌賦,另一位蒙古族的阿將軍教王貞儀體育。然后學習成果自然是不必多說,史料記載其發必中,每角射,跨馬橫戟,往來若飛。可以說王貞儀學完之后可謂已經成為了百發百中的高手。
而當時的王貞儀才不過區區十五歲,想象一下一個十五歲的女孩在邊疆縱橫騎射,而且還涉獵詩詞歌賦,數算天文,妥妥的就是小說女主的原型。
但王貞儀在邊疆的生活仍然是以悲劇收尾的,在乾隆四十六年,王貞儀回到南京老家去探望父母,但就在她剛離開吉林的時候,他的爺爺王者輔便是突發疾病病逝在了吉林,也許是天意弄人,王貞儀最后也沒有能見自己爺爺最后一面,而這也成了王貞儀一生中最大的轉折點。
因為王者輔一直以來都是王貞儀的精神支柱和老師,隨著王者輔的病逝,王貞儀的物質和精神生活開始匱乏起來,因為王者輔的兩個兒子并沒有什么出息,她的父親一直沉醉于醫學,并沒有繼承王者輔在數學和歷法上的造詣,所以一直到王貞儀去世,她再也沒有找到哪怕一位在數學上的良師益友了。
雖然如此,但是王貞儀的求學之路卻沒有斷絕,因為她的爺爺一生清貧并沒有攢下什么錢,只是為她留下了七十五箱書,并且還立下遺囑說這七十五箱書都是給王貞儀的,要知道在當時的封建社會,王貞儀的大伯也就是王者輔的長子,王貞儀的堂弟也就是王者輔的長孫,放著長子長孫不給卻把自己為數不多的遺產留給了自己的孫女王貞儀,可見王者輔對他的這個孫女是有多么的喜愛,同時這也是對王貞儀學術的認可。
而對于王者輔的這份遺囑,她的大伯也沒有任何意見,畢竟王貞儀的天賦是有目共睹的,這些書似乎就是應該在王貞儀的手里,在他們的手里只能是明珠蒙塵。
而正是這整整七十五箱的遺物把王貞儀深深的感動到了,據后來王貞儀自述她說道“儀亦知,女子不能承家學,然承所托,定不辱命。”于是接下來,王貞儀便是堅持了長達十年的苦讀,奇跡也是在這個時候發生的,她幾乎學了同齡人幾乎一輩子都學不完的知識,可謂是不論寒霜酷暑都不懈怠的學習。
而之后王貞儀的成就讓當時很多男子都自愧不如,她自費出版了《象數窺余》解釋了三角函數和三角恒等變換,還說確實有很多知識是西方研究的比較透徹,邏輯比較緊密,我們看問題的時候應該實事求是,在當時那個閉關鎖國的年代思想并不比現在的我們狹隘。
而她的成就不僅限于此《勾股三角解》《歷算簡歷》等等,就算是見過以后要編寫中華數學史的時候,王貞儀都是那個繞不開的名字。
但也正是這些著作讓她在二十九歲便英年早逝,當時的社會環境注定了女子不能有這樣經天緯地之才,所以當時的門閥子弟氏族權貴,都在抨擊這位女性學者,說女子無才便是德,說一個婦道人家不應該去學習這些,況且當時的中國一直用四書五經來當作治學之道,別說是數學著作,在當時文字獄興盛的時期,就連寫詩也要慎重再慎重。
但王貞儀對這些抨擊卻是置之不理,反而是在安徽民間遇到了懂自己的一位男子,二者可謂是一見鐘情,男子名叫詹枚是個安徽書生,因為王貞儀才學高超又沒有大學士的架子,甚至還資助過當時的詹枚科舉,詹枚便是無可救藥的愛上了王貞儀,而王貞儀對這個癡心的小子也十分滿意,二者琴瑟和鳴結為了夫妻,之后的日子里便是十分的恩愛,度過了一段難忘的生活,二人在山水間游蕩吟詩作對。
而他們二人更多的是在學術上的共鳴,詹枚輔助王貞儀一起整理她過去的文章,也幫王貞儀完成了新的數學著作,而他們當時還有一個共同的愿望,就是把王貞儀的手稿都整理成一本大書,然后自己獨立的出版發行。
但只可惜的是,生活并不只是童話故事,更多的時候像是一本悲劇小說,就在他們兩人結婚后的第四年,二十九歲的王貞儀突然得了重病去世,而她的丈夫詹枚也相思成疾同年郁郁而終,如果說小說可能會有起承轉合的鋪墊,但現實就是這么冰冷,突然之間香消玉殞。
回望她的一生,命運對她有好有壞,在那個年代能夠出生在一個開明的家庭,有和睦的家庭環境,良好的學習氛圍,恩愛的丈夫,王貞儀無疑是幸運的,但是爺爺的蒙冤入獄,自己在社會上遇到的抨擊,再加上生活在二十九歲便取走了她的生命,這無疑又是殘酷的,但她對中國文學數學所作出的貢獻是不可磨滅的,她的名字也將伴隨著中國的歷史艮古長存。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