容易緊張,是因為你一直在被審視。但你才是自己生活的主角。
被導購勸退,只好網購
不知道你怎么樣,我反正逛街時,特別不喜歡導購,尤其是那些過于主動推銷的導購,總讓人感覺不舒服。
況且我還是個e人,更別提那些i人了。
我相信很多朋友都有類似下面這位網友的經歷和感受:
圖:momo/小紅書,下同
本來想好好選件衣服,結果過于“熱情”的導購一頓推銷,打亂了原來的計劃,只好去網上買。
相比之下,優衣庫的購物環境就寬松、自由多了,不會有人緊追你問東問西,跟警察盤問小偷一樣:
拿我自己來說,我喜歡那些導購不主動、甚至沒有導購的店鋪。
如果我真有需要詢問的問題,自然會找店員咨詢,不喜歡導購尾隨我,更別說一直問個不停,乃至監視我。
優衣庫的導購,“形同虛設”
很多網友在優衣庫都有類似的購物體驗,倒不是說給人多么美好的上帝感,只是自在自然,想看什么,就看什么,想試哪件,就試哪件,想買什么,就買什么,絲毫不用擔心被導購 騷擾 打擾。
有人說優衣庫的工作人員主要工作就是疊衣服 :
還真的,每次試了好幾件衣服,不買一件,都感覺愧對疊衣服的店員。
有人說優衣庫店員一邊疊衣服一邊對空氣喊“歡迎光臨”:
我特別喜歡這種把我當透明人的感覺,就一直當我不存在吧^_^
有人聯想到了屈臣氏的主動導購:
有人覺得歡迎光臨都有點干擾:
還有人夸優衣庫店員的真誠:
真誠是永遠的必殺技。
有人說不喜歡導購是因為不喜歡被打量和預判需求:
有人說討厭超市的尾隨式導購:
有人說宜家的體驗也很好,輕松自在:
有人說不敢去only,導購寸步不離:
有人說導購一直跟著,讓人尷尬:
誰說不是呢
還有人說HM也不錯:
有人認為導購沒用:
有人表示沒有導購,購物無壓力:
有人說喜歡優衣庫的無理由退換貨拯救了選擇困難癥:
有人說有的女裝品牌實體店導購過于兇猛:
有人說有的品牌導購甚至在試衣間搞推銷:
有人說不喜歡購物時被裹挾:
i人表示,不需要熱情服務:
導購像是尾巴:
甚至還有人感覺優衣庫甚至躲著自己:
以上這些網友都無一例外地喜歡輕松自在的購物環境,不喜歡導購,尤其不喜歡那些過于主動“熱情”的導購。
在我看來,沒有過于主動推銷的導購,至少是優衣庫成功的因素之一。當然,別的方面,衣服質量、價格、退換貨等政策也很重要。
為什么感覺 優衣庫沒有導購?
其實優衣庫并非完全沒有導購,只是其導購的服務方式,與傳統服裝店有所不同,主要表現為不會過度主動地緊跟和推銷。
當然優衣庫這么做也是有原因的:
契合品牌定位:
優衣庫將自己定位為 “日常服裝便利店”。
其目標是為消費者提供像在便利店購物一樣便捷、自在的體驗,讓消費者能夠自主地挑選商品,快速找到自己需要的服裝,而無需過多的導購干預。
適應商品特點:
優衣庫的商品以基礎款為主,款式簡單、百搭,產品信息相對清晰易懂。
消費者通常對基礎款服裝的需求和喜好比較明確,不需要過多的專業指導就能做出購買決策。
提升購物效率:
減少導購的干預可以讓消費者更高效地購物。
消費者可以自由地在店內穿梭、挑選,不受他人打擾,節省購物時間,尤其適合那些生活節奏快、購物目的明確的消費者。
控制運營成本:
減少導購數量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人力成本。
優衣庫通過這種方式,將更多的資源投入到產品設計、生產和供應鏈管理等方面,以保持其產品的性價比優勢。
至少我從一個普通消費者的角度看,被動式導購,對優衣庫和消費者來說,都是一件好事,屬于一舉多得的雙贏舉措。
尤其是優衣庫推出了自助式結賬之后,這種類似“無人購物”的體驗,簡直不要太爽。
人們為什么不喜歡導購?
很多人不喜歡導購,也并非空穴來風。
過度熱情帶來壓力:
一些導購過于熱情,在顧客剛進店時就緊跟其后,不斷介紹產品,這會讓顧客感到有壓力,仿佛被 “監視” 或 “推銷”,從而影響購物心情,使顧客只想盡快離開店鋪。
專業度不足:
部分導購對產品的了解不夠深入,無法準確、專業地回答顧客關于產品材質、尺碼、洗滌方式等方面的問題,導致顧客對導購甚至店鋪產生不信任感。
只推貴貨或滯銷品:
有些導購為了完成銷售任務,不考慮顧客的實際需求和喜好,一味地推薦價格高或滯銷的商品,這種行為會讓顧客覺得導購只關心業績,而不是真正為自己服務,進而對導購產生反感。
放輕松:拒絕客體化,拿回自己的主體性
以上這些不喜歡導購的原因,都是商家角度。
我覺得人們不喜歡導購,還有一個更深層次的個人原因:人們在被審視的情況下容易緊張。
當顧客在購物過程中,有導購一直跟在身邊時,會產生一種被審視的感覺。
從心理角度來看,在這種被審視的情境下,顧客的自我意識會增強。就好像在舞臺上被聚光燈照射一樣,他們會格外在意自己的行為是否被認可,每一個挑選商品的動作、表情可能都會被自己放大,擔心導購會對自己的選擇做出評價。
例如,顧客可能只是想隨意瀏覽一下商品,但在導購的注視下,會覺得自己如果只是看看而不買,會讓導購失望或者受到導購負面的評價。
而且這種被審視的緊張情緒,還會干擾顧客正常的購物決策過程。
比如顧客可能本來對某件商品有點興趣,但因為緊張,不能像在無人關注的情況下那樣仔細地考慮商品是否真的適合自己,如思考這件衣服的風格是否與自己衣櫥里的其他衣服搭配、顏色是否符合自己的膚色等細節問題。
他們可能會匆匆放下商品離開,或者因為緊張而草率地做出購買決定,而這都不利于顧客獲得良好的購物體驗。
從心理學角度講,這種現象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被看作是客體化的表現。
客體化是指個體在他人的注視或評價下,自身的行為和感受被他人的眼光所左右,感覺自己成為了被觀察、被評判的對象,而不是作為一個自主的主體存在。
在購物場景中,顧客在導購的審視下,自身的購物行為和節奏被干擾,他們的主體地位被削弱,就好像自己變成了一個被他人(導購)審視的 “客體”。
所以,作為消費者,我們有必要拒絕客體化,放輕松,變被動為主動,拿回自己的主體性:
明確自身需求和目的:
咱們在購物前或者進入購物場景時,先在心里明確自己的購物目標。比如是要購買一件用于商務場合的襯衫,還是只是想看看有沒有適合周末休閑的牛仔褲。
這樣在購物過程中,即使有導購的存在,也能以自己的需求為中心,不被外界因素過多干擾。
例如,當導購推薦一些不符合自己購物目標的商品時,能夠堅定地拒絕,并且主動尋找自己真正需要的商品。
與導購溝通邊界:
作為顧客,咱們可以友好但堅定地和導購溝通自己的購物習慣。
比如可以說 “我想自己先看看,有需要的時候我會問你的”。
這樣既不會讓導購覺得被冒犯,又能為自己創造一個相對獨立、自主的購物空間,從而拿回購物過程中的主體性。
調整心態和自我認知:
咱們要認識到自己是購物行為的主體,自己的感受和需求是最重要的。
可以通過自我暗示的方式,比如在心里默念 “我是來為自己挑選合適的商品的,我有權利按照自己的方式購物”。
當我們把注意力從導購的審視轉移到自己的購物需求和感受上時,就能更好地發揮自己的主體性。
說一千道一萬,你才是自己生活的主角,盡管放心做自己。
畢竟你是花錢買東西,不是買罪受。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