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巴國兵器
巴國史就是一部戰(zhàn)爭史,巴人曾經(jīng)參與牧野之戰(zhàn),建國后周邊強敵環(huán)伺,連年與蜀、楚、秦交鋒,故巴人“天性勁勇”,男子都是戰(zhàn)士,男性墓中普遍陪葬兵器,兵器是巴國青銅器最具代表性的類別。
巴國的兵器主要有四類:劍、矛、戈、鉞。
由于地處大山大河之中,不能車戰(zhàn),所以巴國沒有用于車戰(zhàn)的超長兵器。
(一)、劍
巴國的劍基本都是柳葉劍,其特點為:形狀像柳葉,刃平直,有中脊,身莖連鑄且無明顯分界,扁莖無格無首,莖上多有穿以裝置手柄。劍身短而寬薄,從部有血槽,劍身下部常裝飾有虎紋、手心紋等巴蜀符號。
一般認為柳葉劍起源于西周早期的陜西寶雞地區(qū),傳入巴蜀后成為其最主要的兵器。劍身較短適合隨身攜帶,可以披荊斬棘,隨時投入戰(zhàn)斗。
扁莖部的穿(即孔洞)是用兩片木板夾緊后釘釘子,然后纏繩以固定手柄,早期一穿或兩穿都在莖中間,但這樣釘釘子木板容易裂開,所以設(shè)計成上面的穿偏向一側(cè),就更加牢固,從戰(zhàn)國早期起柳葉劍的莖部就都是此種形制的。
巴國有出土大小相次的成組的柳葉劍,學者認為可以“擲劍”使用,像用飛刀一樣,從廩君傳說中也可以看到巴族用擲劍的方式選擇君主。
1、獸面紋柳葉劍
這把柳葉劍年代較早,兩穿都在中間,比較短,柳葉劍發(fā)展也是后期更長。
2、斑紋柳葉劍
柳葉劍上還常常有斑紋,也稱虎斑紋,就是劍身上有均勻的斑點或條帶。斑紋是一種特殊的工藝,目前尚無定論,研究表明斑紋處錫含量高,有研究認為是熱鍍錫工藝及鍍錫后退火處理得到的。
兵器表面鍍錫后呈銀白色,更加美觀,還可以預防銹蝕。
3、虎紋銅鎏金柳葉劍
鎏金工藝出現(xiàn)于春秋晚期,是將純金和汞(即水銀)按一比七的比例混合成金汞,加熱到400℃使金融化到汞中,倒入冷水中制成金泥,涂抹到器物表面,然后烘烤,使汞蒸發(fā),金就留存在器表。
這把劍通體鎏金,但時間使很多金脫落了,所以成為現(xiàn)在的樣子,紋飾為虎紋等巴蜀符號。
(二)、矛
巴蜀矛多為弧形窄刃,刺身呈柳葉狀,圓弧形脊,一般裝上木柲bì長度在2~3米,最有地方特色的是骹qiāo兩側(cè)附一對弓形耳,故稱弓耳矛。
人首紋銅弓耳矛
很多巴蜀銅矛上面帶有巴蜀符號。這件矛的巴蜀符號很有意思,上面像是一艘船,下面是勾連云紋,再下是雙角和人頭,這樣組合的巴蜀符號當時必然有其文化含義,現(xiàn)在則很難解讀。
(三)、戈
戈是古代常見的長兵器,又稱“勾兵”,外刃可以推杵,前鋒可以啄擊,內(nèi)刃可以鉤殺。戈主要用于車戰(zhàn),與戰(zhàn)爭相關(guān)的字多是“戈”字邊的,戰(zhàn)國中晚期后車戰(zhàn)不再是戰(zhàn)爭的主要形式,戈也就沒落了。
巴蜀地區(qū)的戈形制多樣,三角形援的戈有地方特色。
巴國戈的特點就是很多裝飾有虎紋。
展廳里有多件精美的虎紋戈,劉昊宇老師繪制了上面的紋飾,畫的很棒,分享到這里供大家欣賞。
(四)、鉞
巴國的鉞與中原的鉞相比明顯不同,它的外形像一個煙荷包,因此被稱為煙荷包形鉞,也叫舌形鉞,這些銅鉞長度大多在10厘米左右,實用性不強,大致是用于祭祀的法器或者陪葬的明器。
王銘舌形銅鉞
巴蜀符號舌形鉞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wù)。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