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喬】從長江日報獲悉,1月8日,武漢市第十五屆人民代表大會第五次會議開幕,《政府工作報告》提交審議。報告回顧了2024年工作,提出了2025年重點工作。
報告指出,武漢今年經濟社會發展主要預期目標是:地區生產總值增長6%左右,城鎮新增就業25萬人以上,居民消費價格漲幅2%左右。
據【越喬】了解,2023年武漢全市地區生產總值(GDP)為20011.65億元,2024年武漢GDP預計超2.1萬億元。
以下為武漢市《政府工作報告》2025年重點工作:
加力擴圍實施消費品以舊換新政策,促進綠色消費,持續釋放汽車、家電、家居等大宗消費潛能
推廣武漢十大伴手禮、十大名菜、十大名點
培育100個智慧商店、智慧餐廳、智慧商圈,打造18個直播電商集聚區。加快開發數智診療、家用機器人、新一代低空飛行器等消費產品
建設武昌濱江天街等3個消費新地標,引育5家高端酒店,設立市內免稅店。新建50個“一刻鐘便民生活圈”,新開品牌連鎖便利店200家以上。積極發展首發經濟,新引進各類首店300家以上
推進2400個億元以上項目、1050個十億元以上項目、90個百億元以上項目建設。深化投資項目績效綜合評價改革,謀實謀好“十五五”投資項目庫
打造漢正街、漢口北內外貿一體化基地。積極發展服務貿易、綠色貿易、數字貿易,推進服務外包示范城市、國家特色服務出口基地建設
拓展新興市場,支持推動企業“抱團出海”,積極參與高質量共建“一帶一路”
二、在提升創新體系整體效能上聚勢突破,著力打造具有全國影響力的科技創新中心。
加快建設漢江國家實驗室科研總部和實驗園區,支持在漢全國重點實驗室建設。加快建設東湖科學城,爭創東湖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
推動武創院等新型研發機構高質量發展,支持武漢顛覆性技術創新中心加快建設。大力發展研發產業,引育企業研發中心、研發型企業100家
新建創新創業特色街區(小鎮)、創新園區(樓宇)100萬平方米以上,新增省級以上眾創孵化載體30家
支持在漢高校“雙一流”建設,推動校地共建科創產業園
深入實施“學子聚漢”工程,吸引留漢來漢就業創業大學畢業生30萬人以上。扎實推進“武漢工匠”計劃,優化實施武漢英才計劃,創建國家高水平吸引集聚人才平臺。
三、在發展新質生產力上爭先善為,著力構建體現武漢優勢的現代化產業體系。
推進國家信息光電子、數字化設計與制造創新中心建設,爭創國家新型工業化示范區
培育壯大新興產業。新增人工智能創新平臺5家、市級核心產業園3個,開通低空飛行商業航線10條以上、城市治理類航線1000條以上,建設“航天+”示范產業園3個以上
開展“人工智能+”行動,培育壯大量子科技、先進半導體等13個細分領域,爭創國家未來產業先導區
加快打造全國科技金融中心,積極探索科技型企業知識價值信用貸款模式,新增上市企業8家以上
加快打造全球碳交易注冊登記中心、全國碳市場中心、全國碳金融中心
辦好第八屆設計雙年展。建設天河國際會展中心,支持籌辦中國會展經濟國際合作論壇。
建設東湖開源社區,籌建開源創新中心,打造武漢工業軟件園。推動育幼、家政、康養等生活性服務業品質化多樣化發展
推進城市數字公共基礎設施應用體系化標準化。爭創全國首批“萬兆先鋒”城市。推進國家“車路云一體化”應用試點
壯大數字經濟核心產業,高質量建設國家人工智能創新應用先導區、“5G+工業互聯網”融合應用試點城市,部署20個垂直行業大模型及應用,小米科技園二期、金山武漢總部、達夢中國數據庫產業基地投用。實施數字經濟應用場景“揭榜掛帥”項目10個
四、在打造區域發展新增長極上勇挑大梁,著力增強城市能級和競爭力。
高水平建設“兩江四岸”核心區,推動老漢口地區轉型和漢江兩岸聯動發展
支持東湖高新區建設科技創新策源和新興產業高地,打造“世界光谷”;支持武漢經開區加快建設車谷產業創新大走廊,壯大新能源與智能網聯汽車產業;支持長江新區加快建設陽邏國際港、科技創新港,構建“兩港驅動”發展格局;支持臨空港經開區加快建設國家網絡安全人才與創新基地、國家陸港樞紐,做強“中國網谷”
推動新城區融合發展。支持沉湖國際小鎮、金口長江軍事主題文化區等特色化發展,推動天河空鐵樞紐、航天新城等重點板塊
統籌推進武漢新城六大片區開發建設,推動“六橫五縱”道路建成通車,加快圈域產業協同發展
積極探索“飛地”、聯合招商、園區共建等模式。大力發展臨空產業,推進都市圈航空貨運一體化發展。推動光谷長江大橋等項目前期工作,開工建設武漢至黃梅高速公路武漢段,加快武漢樞紐直通線、武威快速通道天子山大橋等項目建設,建成通車沿江高鐵武宜段
促進武漢都市圈與襄陽都市圈、宜荊荊都市圈優勢互補、聯動發展。完善長江中游城市群四省會城市常態化會商機制,落實三年合作行動計劃,打造具有全國影響力的重要城市群
強化與京津冀、長三角、粵港澳大灣區等區域合作,加密漢滬、漢港等航空快線,積極參與中國碳市場大會
五、在全面深化改革和擴大高水平開放上勇于探索,著力打造更具競爭力的內陸開放高地。
高質量完成國企改革深化提升行動。加強與在漢央企合作,推動三峽集團總部基地建設
實施城市生活污水收集處理“廠網一體化”改革。開展工業園區“轉供電”綜合治理。深化開發區管理體制改革
完善“五個一”體系和機制,新增20項“集成辦”事項,推動100項高頻服務事項“掌上辦”、200項事項“承諾辦”
擴大國際科技交流合作,建設“一帶一路”聯合實驗室。打造國際交往中心。實施樞紐通道提升工程。打造海陸空三條絲綢之路重要節點
深化中小企業培育“七萬工程”,實施質量強企強鏈行動
推進江北鐵路香爐山站改擴建、陽邏港西港區多式聯運一期等項目建設,加快建設長江中游航運中心,爭創中歐班列(武漢)集結中心。聯動建設花湖國際自由貿易航空港,推廣前置貨站模式,建成民航(武漢)區域管制中心主體工程,打造國際航空客貨運“雙樞紐”
六、在轉變城市發展方式上破難攻堅,著力打造宜居韌性智慧城市。
打造龜北片、漢陽高鐵站片等特色功能片區和一元路、黎黃陂路等亮點區塊,加強沿江環湖臨山景觀塑造
改造老舊小區200個、危舊房169萬平方米,開展既有住宅加裝電梯1000臺。推進青島路等16片歷史街區保護利用。統籌推進解放大道沿線更新改造,實施東湖、湯遜湖、后湖等環湖單元建設項目
開工繞城高速中洲至鄭店段等5個項目,建成武天高速、京港澳高速湖北北段等3個項目
拓寬7條進出城通道,完成右岸大道北段等骨干道路改造
建成微循環道路100條,打通“斷頭路”30條。推進11號線四期、新港線一期等8個項目建設
新改建雨水污水管網100公里、外排泵站4座,建成綜合管廊10公里、海綿城市55平方公里
開展“四線一口”、100處城市小微公共空間、100條人行道綜合整治提升,加強460個共享單車停放點位潮汐調度,新增機動車停車泊位20萬個。推進一環內主次干道“機非分離”
新改建生活垃圾收集轉運站40座、分類收集屋400座。新改擴建城鎮公廁150座。建成全市停車“一張網”
七、在城鄉融合發展和鄉村全面振興上奮發有為,著力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
做強武漢現代農產品加工園,推進“一區一品”
完成300個以上中心村灣建設任務,新改擴建“四好農村路”150公里,提檔升級寄遞服務網點788個,新改建無害化衛生廁所1萬座以上,完成171個行政村生活污水治理,建設鄉村生活垃圾分類收集點300個
實施“四鄉工程”,促進城鄉要素雙向流動
壯大民宿、康養、休閑觀光等富民產業,培育發展集體經濟扶持村和進步村70個
八、在協同推進生態環境保護和綠色低碳發展上持續深化,著力建設美麗武漢。
堅定不移推進長江十年禁漁。創新“河湖長+林長”聯動機制。實施11個小流域綜合治理,建成環魯湖生態治理等項目,推動優化武湖、漲渡湖等蓄滯洪區安全功能,加快建設安全韌性現代水網
實施大氣污染治理項目500個,完成管網混錯接改造和缺陷修復1200處,新增污水處理能力15萬噸/日,基本實現全市域無黑臭水體。開展沿江1公里化工騰退地塊土壤污染治理專項行動,完成“無廢城市”建設任務
建設綠色低碳先行城市。創建國家綠色貨運配送示范城市。實施綠色低碳產業發展三年行動
拓展碳普惠應用場景,推動產品碳足跡管理,發布綠色低碳發展“武漢指數”。建設東西山系山林步道,新改建綠道105公里。加快建設百里長江生態廊道,實現三環內江灘全線貫通,打造世界級城市江灘公園
九、在加強文化資源保護和推動文化創新發展上擔當使命,著力推動文旅高質量發展。
加快建設長江國家文化公園武漢段,提升盤龍城國家考古遺址公園功能,推動萬里茶道申報世界文化遺產。加快建設武漢戲曲藝術中心,積極申辦第11屆中國京劇藝術節和第33屆中國戲劇梅花獎評選活動
加快建設武漢圖書館新館、廣電全媒體中心、武漢文學館。創新運營城市書房、文化驛站等新型文化空間100個,推動重點博物館、圖書館延時開放。舉辦惠民演出、展覽150場以上。開展送戲下鄉、文藝演出進景區等活動1500場以上
高標準建設知音文化旅游區,創建4A級旅游景區。加快建設“一橋兩山”文旅核心區,實施綠化景觀和公共交通“雙提升”,開工建設漢江慢行橋。創建東湖世界級旅游休閑度假區。推出長江研學、武昌古城、漢口里份等精品線路10條。打造10個商文旅體融合型示范場景
打造“電競之城”、“演藝之都”,建成運營武漢數字創意產業園。辦好節展賽會,建設“賽事名城”。開展大眾冰雪季系列活動
十、在保障和改善民生上用心用情,著力打造更具幸福感的人民城市。
新改擴建中小學校30所、新增學位3.5萬個
支持創建同濟醫院綜合類國家醫學中心,加快建設國家重大公共衛生事件醫學中心,推進武漢兒童醫院光谷院區等10個重點項目建設。引導優質醫療資源下沉基層,探索開展家庭病床服務
新建社區體育中心(廣場)30個以上,舉辦全民健身活動1200場以上,辦好第十二屆武漢市運動會,加快建設體育強市
建成15個托育服務綜合指導中心,推動托幼一體化幼兒園建設
建設青年社區28個,提供房源2萬套(間)以上,建成市級“一站式”大學生就業創業服務中心
新建老年人助餐點等城鄉養老服務設施120處以上,建設適老住宅120萬平方米,完成特殊困難老年人居家適老化改造1000戶以上
舉辦各類招聘活動600場以上,加強靈活就業和新就業形態勞動者權益保護。新增社會保險擴面38萬人次以上,加快推進低保城鄉統籌。籌集建設保障性租賃住房5.4萬套(間)以上
十一、在建設更高水平“平安武漢”上強基固本,著力筑牢城市安全防線。
新改建配電線路280公里,新增變電容量400萬千伏安,建設改造新能源汽車充電樁8萬個。開展822座城市橋隧安全檢測,新改擴建燃氣場站14座、燃氣管網300公里。打造20個社區應急服務標桿站
創新市域社會治理,推進1300個社區(村)開展共同締造試點。強化食品藥品全鏈條協同監管,守護“舌尖上的安全”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