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山春雷
楊星火
第二章、拉薩風云突變
(注:本文中,L=賴;M=嘛;P=叛;f=分;D=獨;i=立;S=獅。由此給大家閱讀帶來不便,敬請理解!)
十一、譚冠三和達L的六封信
達L3月11日的來信,靜靜地放在譚冠三將軍的寫字臺上。這是達L喇M親筆寫的,交阿沛.阿旺晉美轉送來的。字里行間,充滿了憂慮不安。信的全文如下:
親愛的譚政委同志:
昨天我決定去軍區看戲,但由于少數壞人的煽動,而僧俗人民不解真相追隨其后,進行阻攔,確實無法去訪,使我害羞難言,憂慮交加,而處于莫知所措的境地。你毫不計較毫,送來的信出現在我眼前時,我頓時感到無限的興奮。
f動的壞分子們正在借口保護我的安全而進行著危害我的活動。對此,我正設法平息。幾天以后,情況安定了,一定同你見面,你對我有任何內部的指示,請通過此人坦率示知。
達L喇M親筆呈
信中的此人,指阿沛阿旺晉美。
譚冠三把達L喇M的信連看了三遍,反復思考、分析。對達L的處境,他既深深同情又為他耽心。的確,他是被“f動的壞分子們”包圍了,不知所措。這些f動分子的頭目,就是嘎廈政府的噶倫索康、柳霞、夏蘇、帕拉以及P軍總司令功德林扎薩等。看來,及時地給達L寫信,告訴他有關情況,盡力爭取他,團結他很有必要。想到這里,譚冠三立即提起筆來,給達L寫了第二封信:
達L喇M:
現在f動分子竟敢肆無忌憚,公開地狂妄地進行軍事挑釁,在國防公路沿線及羅布林卡北面的公路修了工事,布置了大量機槍和武裝f動分孑,已經十分嚴重的破壞了國防交通安全。
過去我們曾多次向嘎廈政府談過:人民解放軍負有保衛國防,保衛國防交通安全的責任。對于這種嚴重的軍事挑釁行為,實難置之不理。因此,西藏軍區已去信通知索康、柳霞、夏蘇、帕拉等,請他們通知f動分子,立即撤除一切工事。并撤離公路。否則由此引起惡果,完全由他們自己負責。特此報告。你有何意見?亦請盡快告知。
此致
敬禮并祝保重
譚冠三
1959年3月11日
這封信由阿沛.阿旺晉美很快送去。3月12日早晨,達L收到了這封信,很快就寫了回信。全文如下:
親愛的譚政委同志:
昨天經阿沛轉去一信,想已收到了。今早你送來的信收到了。f動集團的違法行為,使我無限憂傷。昨天我通知嘎廈,責令非法的人民會議必須立即解散。以保衛我為名而狂忘地進駐羅布林卡的f動分子必須立即撤走。對于昨天前天發生的以保護我的安全為名而制造的嚴重離間中央與地方關系的事件,我正盡一切可能設法處理。今天早晨北京時間八點鐘,有少數藏軍突然在青藏公路附近鳴了幾槍,幸好沒有發生大的騷亂。關于你來信中所提到的問題,我現在正打算向下屬的幾個人進行教育扣囑托。
您對我有何指示或意見,請知幾坦率的示知。
達L
12日呈
看了達L及時的回信,譚冠三是喜憂參半。喜的是達L來信中聲言要解散“人民議會”,要f動分子撤出羅布林卡,怒斥f動分子嚴重離間中央與地方關系”……這些,說明達L的態度是正確的。憂的是達L目前已被P匪包圍劫持,他的話P匪不聽,他自己也沒有行動自由。事情正向達L信中所說的相反方向發展!圍繞在達L身旁的索康等人我。是一群老奸巨猾的政客。他們既有封建農奴主階級的狠毒殘暴,又有西方資產階級的虛偽詭詐。年輕的達L陷在他們手掌中,能不令人擔心,憂慮?
在這艱難危急的時刻,中央人民政府代表張經武和軍區司令員張國華都在北京;陳明義副司令員在內地軍事院校學習深造;王其梅副政委遠在昌都。能共商大計的軍區領導人只剩下鄧少東副司令員,詹化雨副政委;地方上的負責人還有周仁山書記,郭錫蘭秘書長。幾天來,他通過開會,個別談,多次和黨政軍負責人交談,征求他們的意見和建議。軍區副司令員阿佩.阿旺晉美,在嘎廈政府任嘉倫。由于他的特殊身份和對祖國的忠誠,幾天來,工作十分出色。譚冠三和達L的來往信件,自從嘉措林被扣留在羅布林卡后,全靠阿佩.阿旺晉美采用巧妙的辦法轉交。這兩天,社會上紛紛傳來流言,P匪妄圖殺害阿佩.阿旺晉美。為此,譚冠三曾請阿佩全家搬進軍區大院,確保安全。但是,阿佩.阿旺晉美說,他住在外面更有利于了解各方面的情況和做工作。
下午,情報部送來了一個緊急情報:在11日的偽人民代表會議上,以警衛達L喇M的名義成立了P亂軍事指揮機構,負責人是功德林.威薩堅贊、洛珠格桑等七人。羅布林卡成為f動分子的指揮中心。他們將藏軍、三大寺武裝喇M和鄰區逃來的P亂分子公開糾何在一起。組成武裝志愿軍。他們強迫征集18至60歲男性加入P亂武裝,同時,調集各地P亂武裝到拉薩集中。幾天之內,拉薩武裝P亂分子已達到7000人左右。他們加強了羅布林卡、藥王山、布達拉宮的戰斗工事,控制了羅布林卡北側到城區的公路和城區大部分街道房屋。敵我之間,犬牙交錯,相互分割,相互對峙。
看來,一場軍事較量,迫在眉睫,一觸即發了!
在這形勢十分嚴峻的時候,黨中央、毛澤東主席及時地發來了電示。
毛澤東指出:“照此形勢發展下去,西藏問題有被迫早日解決的可能。西藏工委、軍區目前的策略,應是軍事上采守勢,政治上采攻勢。對達L本人,仍要多方做爭取工作。”
黨中央指示:“在軍事方面,應切實做好堅守防御的一切措施,隨時準備迎擊敵人的進攻。如果敵人在拉薩向你們進攻,而你們又能堅守一、兩個月或者更長一點時間,事情就好辦了。”同時,中央軍委下達命令,準備派三個師另兩個團入藏平P,待命行動。并命空軍四團全部投入作戰準備。
譚冠三立即召集鄧少東、詹化雨等軍區黨委委員及三大部負責人,傳達了黨中央毛主席的電示,研究了軍事防御部署和具體措施。政治上,通過各種渠道,宣傳群眾,團結爭取一切愛國進步人士,繼續做達L的工作。
會議直開到深夜。軍區黨委辦公室的燈光,一直亮到黎明。
同志們散去了。譚冠軍三正準備上床打個盹,鄧少東很快又進來了。據情報部報告,拉薩河南牛尾山渡口,敵人派了哨崗。傍晚,有牛皮船出現。
敵人要干什么呢?譚冠三和鄧少東互相用目光問著對方。
“莫非,他們在發動進攻以前,先要把達L劫走。譚冠三目光閃閃地分析著,推測著。
“有可能。”鄧少東點著頭。“咱們立刻把這個情況報告中央。”
“ 對。立刻報中央。牛頭山渡口,要加強崗哨,嚴密注意敵人行動。”譚冠三邊說邊拿起筆來,擬出發給中央的報告。”
給中央的電報上午發出去,下午就接到了指示。
中央指出:“對達L本人,仍多方做爭取工作。但是不要怕f動派把達L劫走。敵人這樣做,不論是否是達L本人的決定,對我們毫無壞處。”
毛澤東還指出:“如果達L及其一群逃走時,我軍一概不要攔阻。無論去山南,去印度,讓他們去。”
“為什么不攔阻呢?”金良平秘書不解的問。
譚冠三沉吟了片刻,回答說:“黨中央毛主席高瞻遠矚。我想,保護達L的安全,可能是一個原因。如果阻擊,子彈可就認不清誰是P匪,誰是神王了。對吧?
鄧少東、金良平不禁哈哈大笑起來。
為了最后爭取達L,3月15日,譚冠三在百忙中抽出時間,給達L寫了第三封信:
敬愛的達L喇M:
您11日,12日兩封信均敬悉。西藏一部分上層f動分子所進行的P國活動,已經發展到不能容忍的地步。這些人勾結外國人,進行f動P國的活動,為時已久。中央過去一向寬大為懷,責成西藏地方政府認真處理。而西藏地方政府則一貫采取陽奉陰違的態度,實際上幫助了他們的活動。以致發展到了現在這樣嚴重的局面,現在中央仍然希望西藏地方政府改變錯誤態度,立即負起責任,平息P亂,嚴懲P國分子。否則,中央只有自己出面來維護祖國的團結和統一。
你來信中說,對于以保護我的安全為名而制造的嚴重離間中央與地方關系的事件,我正盡一切可能設法處理。”對于你的這種正確態度,我們至為歡迎。
對于你現在的處境和安全,我們甚為關懷。如果你認為需要脫離現在被P國分子劫持的危險境地,而且又有可能的話,我們熱忱的歡迎您和您的隨行人員到軍區來住一個時期,我們愿對你的安全負完全的責任。究竟如何處置為好,完全聽從您的決定。
另外,第二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一次會議已決定于4月17日舉行。特此告訴您。
此致
敬禮并祝保重
譚冠三
1959年3月15日
這封信,既指出了當前形勢的嚴重性,又有對達L處境的體諒,對他的正確態度的鼓勵。同時還指出了一條幫助他脫離被劫持困境的大道。下一步棋子怎么走,就要看達L自己了。
3月16日下午三點鐘,達L收到了譚冠三的第三封信,并立刻寫了回信。這是達L給譚冠三的第三封信,也是最后一封信。
親愛的譚政委同志:
你15日的來信。方才三點鐘收到,您對我的安全甚為關懷,使我深感愉快,謝謝。
前天藏歷2月5日(公歷3月14日),我向政府官員等的代表七十于人講話,從各方面進行了教育,要大家認真參考目前和長遠的利害關系,安定下來。否則我的生命一定難保。這樣嚴厲地指責之后,情況稍微好了一些。現在,此間內外的情況仍很難處置。但我正在用巧妙的辦法,在政府官員中從內部劃分進步與反對革命的兩種人的界限。一旦幾天之后,有了一定數量的足以信賴的力量之后,將采取秘密的方式前往軍區。屆時先給您去信,對此,請您亦采取可靠的措施。您有何意見,請經常來信。
達L
16日呈
(注:本文插圖均來自網絡)
作者簡介:
楊星火:四川省威遠縣人。1925年生。國立中央大學化工系畢業。1949年5月參加中國人民解放軍。1951年隨十八軍進藏。曾參加修筑川藏公路、平息西藏叛亂和民主改革、中印邊境自衛反擊戰、邊防建設等。在西藏工作20年。中國作家協會會員。軍旅詩人。
后期整理:唐雪松(楊星火大女兒)。
作者:楊星火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