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聲生不息·大灣區季》播到第六期,節目組努力在以各種主題打開觀眾的記憶閘門。
第六期,李宇春和周筆暢合體演唱《17歲》,再創一個20年再聚首合唱名場面。
對我而言,這期的不排名歌曲,反而最調動我的情緒,讓我全情投入其中。
因為不排名無壓力,反而輕松上陣、大方釋放、揮灑自如、創造出感染力最強的舞臺。
這期,我們就聊一聊,阮兆祥李思捷的熱場曲《monica》以及女隊的大合唱歌曲《分手總要在雨天》。
《monica》
《Monica》在這首歌誕生前,當時香港樂壇主要以抒情歌為主,《Monica》的誕生,打破了這一現象,從此帶來港樂勁歌熱舞的熱潮。
有意思的是,這首歌曲的歌詞也是異類,這種風格的歌詞一般都是今朝有酒今朝醉,或者是勵志催人奮進的主題,這首歌的創作人黎彼得反其道而行之,將《MONICA》的詞填為了失戀歌。
其實也并不是他故意為之,是因為黎彼得寫《MONICA》時恰好剛失戀,黎小田又要他寫一首開心快樂的歌,于是黎彼得就把自己的心聲寫了出來,講的是一個男人對失去愛人的追悔莫及。
這首歌發布之后,在香港樂壇引起了巨大轟動,以至于后來很多女孩取英文名都叫Monica。
看來成功的秘訣不是跟風墻頭草,而是另辟蹊徑、見路不走。因為人性天然好奇、喜歡不一樣。
當然這首歌的演唱者張國榮也獲得了人生中的第一首金曲,更是在當年譚詠麟橫掃各大頒獎典禮的時候,拿下十大勁歌金曲獎和十大中文金曲獎兩項大獎,從此迎來香港的“譚張爭霸”的盛世。
如今《聲生不息·大灣區季》舞臺,阮兆祥和李思捷穿著當年哥哥的服裝,又在舞臺上唱起這首歌,特別是這么有戲劇化的呈現,讓人們在驚喜之余,更是興味盎然。
特別是阮兆祥女裝裝扮的monica上場,被撕開衣服,穿著哥哥張國榮當年的那套服裝演唱時,形成舞臺一大高潮。
人們懷念哥哥張國榮,更懷念那個狂飆突進的年代,更對這首激情釋放的歌曲喜歡備至。這樣的氛圍,才是對經典名場面的致敬。
《分手總要在雨天》
這是我第一次聽《分手總要在雨天》,最熟悉的是張學友的國語版本《一路上有你》。
這首旋律一曲兩唱,全部都深入人心。《一路上有你》是暖色的,帶給人的是心靈的慰藉和情感的寄托;而《分手總要在雨天》是冷色的,是觸碰了內心最柔軟的地方,是情緒的共鳴。
這首《分手總要在雨天》唱的是有情人再次相遇的情愫和牽絆。由陳少琪作詞,片山圭司作曲,盧東尼編曲 ,收錄在張學友1992年5月13日發行的專輯《真情流露》中。
如果這首歌不是張學友來唱,它會不會成為一首流傳幾十年的經典?
在四大天王中,張學友成為了那個無可辯駁的首位,因為他的演唱已入化境。在歌曲理解上,表達上,都達到了登峰造極、無可挑剔。
比如說這《分手總要在雨天》,需要全情投入的同時,還要情感豐沛飽滿,讓人聽到欲哭無淚的狀態。將那有情人再次相遇的欲語還休,心潮澎湃都要在歌聲中表現出來,需要唱到極致才能打動人心。
虎嘯深山,魚游潭底,駝走大漠,雁排長空,都是因它們的極致。極致就是特色、極致就是唯一、極致誕生奇跡。一個極致可以打敗一萬個平庸。
同樣,《分手總要在雨天》在市場銷量上更是耀眼,在臺灣,香港,新加坡,馬來西亞等地都取得了非常炫目的成績。此張唱片發行后,傳媒界稱張學友為華語樂壇的銷量保證。
如今女隊們再次唱起這首《分手總要在雨天》,早已從男女之情上升到了與經典重逢之情,齊唱合唱,讓經典再次煥發生命力,也讓我們的情感隨這首歌再次洶涌。
雖然《聲生不息·大灣區季》主打一個懷舊,讓很多想聽新歌的人頗有微詞,但不可否認的是,老歌所喚起的情感力量,卻是新歌無法望其項背的。
它們就像一座座高聳入云的山峰,矗立于華語樂壇的群山之中。它們是一個個高標,期待有人攀登它、超越它、創新它。
同時,新時代的年輕歌手,也不必妄自菲薄,拿出舍我其誰的魄力,把音樂當作表達自我的功課,而非迎合聽眾的“行活”,終會讓人們看到誠意,聽到新意,開創出屬于自己的音樂天地,成就屬于自己的經典。
就像《monica》一樣改于標新立意,去單挑整個流行趨勢,于是成為了現象級的經典作品。
就像《分手總要在雨天》的演唱者張學友,將自己的特色發揮到極致,就會成為一代歌神,成為樂壇獨一無二的存在。
歲月流金,金曲旋舞,是靈魂的吟唱,歷史的回響,時代的圖譜。
而我們,沉浸這些歌聲中,亦可“永遠年輕,永遠熱淚盈眶”。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