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到年底,反思、總結和復盤或許是每個成年人 to do list中的必備一項。
而為來年立下flag,同樣是迎接新年必不可少的一項儀式感。
說人生似乎太過宏大,但我們日積的跬步恰恰構筑了人生這宏大敘事的基底。
但至于路上遭遇了哪些、走向何種結局,一切還要看主角的“造化”,畢竟劇本是由自己書寫的。
而之于人到中年的我,近年來越來越覺得,人生這場“戲”無非就是一道集合加減乘除的混合運算。做對算式的順序,至關重要。
01 “加減乘除”構筑的人生
未成年時期,加法是主旋律。
童年和少年時代,我們的核心任務就是去探索未知的世界,既包含人與人的世界,也包含人與自然的世界,以此來獲取我們對世界的基礎認知和判斷。
所以,好奇心是這一階段自驅力的主要來源。那么對應的,保護好孩子的探索精神,而非知識灌輸,是做加法的重點工作。這當然少不了家長的引導、鼓勵以及節奏的把控。
幸福健康的童年可以讓一個人的未來更有韌性和自信。而適度留白,則是保護孩子好奇心與求知欲的不二法則。
但顯然,在內卷升級和升學壓力之下,當下的孩子們很難有一個放空的周末。他們早早就被各種補習班、興趣班和教輔習題填滿,被焦慮的家長們裹挾前行。
到了青年階段,乘法占據了人生算式的C位。
青年是人一生中精力最旺盛、牽絆最少、也是最自由的時期。
他們是整個社會的生力軍,有著充足的試錯成本和年齡優勢;同時他們也沒有被各種經濟上和人情上的債務所綁架,可以擼起袖子、甩開膀子大干一場,為“如履薄冰”的中年構筑護城河和資源池。
說白了,這就是一個原始資本積累的階段。二十多歲時的人生,上沒有贍養父母的負擔,下沒有養兒育女的重任,大部分人也沒有被房貸套牢。
經濟上一個人吃飽全家不餓,時間上更是一抓一大把,事業上則是剛剛開始,沒有沉沒成本的壓力。
所以,很多事情想到了一定要去做、去嘗試、去學習,千萬不要明日復明日。因為等到了成家立業有娃后,你會發現,家庭瑣事會牽扯你極大的精力。
大家可以看看,如今在直播帶貨、知識付費、技術創新等新興行業,干得風生水起、甚至實現財富自由的,都是年輕人。
他們正是最大化了乘數效應,在尚未被固化的新興行業,將學識、技術及經驗資源進行排列組合,創造出高收益。
而人到中年,無論是主動還是被動,都應開始化繁為簡,用減法為自己的生活構建安全邊界。
我們先來看看大部分中年人的“基本盤”。
中年、中產、中層,可能是很多人80后的生存狀態。
看似好像是生活優渥、積累了一些財富;但其實是上有老、下有小、后面還背著房貸。
看似好像在職場和行業里積累了一二十年的經驗,建立了一些人脈和資源;但當時代的潮水退去,他們只能繼續裸泳。
因為如果離開這個行業,沉沒成本實在太高;再說也沒有哪個新行業愿意接納這些職場老炮,提前退休更是萬萬不可能。
所以,職場中的中年人是最“抗造”的,主打一個罵不還口,只求茍住。
這正是中年職場人的真實寫照。
與此同時,被“乘法”榨干的身體已經不允許中年人像年輕人一樣爆肝、拼命了。
所以中年人只能開始做減法:減去無效社交、杜絕無用內耗,減少負債和杠桿率,集中精力和資源建立職業壁壘,同時擠出更多的時間陪孩子、陪父母、陪伴侶。
最后,走到老年,除法成為這一階段的“人生主線”。
披荊斬棘了一輩子,到了老年,人生也迎來了一次大掃除和大清倉。摒棄所有華而不實的人和事,更加專注于自己,享受安穩平實的老年生活。
02 老齡化構筑的“減法社會”
一個人的人生是如此,一個國家的發展又何嘗不是呢?
上世紀50年代,國家實現了和平與穩定,政府鼓勵生育以恢復和發展人口。
同時,醫療條件有所改善,嬰兒死亡率下降,導致出生率大幅上升。這正是新中國成立后出現的首個生育高峰。
這一時期出生的人口在隨后幾十年中逐漸成為勞動力市場的主力軍,并對中國社會經濟發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在經過短暫的三年困難時期(1959-1961年),糧食短缺問題得到緩解,社會穩定下來,人們的生活水平逐步提高,加上計劃生育政策尚未全面實施,此后十年,我們又迎來了第二次生育高峰。
而這批1965年-1975年出生的一代,被稱為中國的“嬰兒潮”,每年出生人口都在2000萬以上。
而他們的青春所經歷的正是改開后的中國,急速飛馳、彎道超車的40年。
大家不難看出,過去這40年,我們國家一直在做加法和乘法。GDP總量也從全球排名第11躥升至全球第二。
這一方面與我們此前底子差、基礎薄有關;另一方面也與我們的人口結構有關。
1978年中國人口的平均年齡稍超21歲,而到了2020年,這一數字已經上漲到了38.8歲。
雖然,相較于全球其他主要經濟體,我們依舊年富力強。但毫無疑問,我們也確實從弱冠的20歲,步入到即將不惑的40歲,人生狀態是完全不同的。
大家都知道,中國經濟的逆襲主要源于大量年輕廉價的勞動力,通過低端制造業為中國賺得了第一桶金,積累了走向繁榮的原始資本。
但伴隨著世代的更替和國民平均年齡逐步進入中老年,已經發展到一定程度的國家也必然會跟著做減法,資產負債表擴大力度下降,經濟增速也自然下降。
近兩年,我國的新生兒出生數量已經從高峰時的超2000萬,下降到了不足千萬,幾乎腰斬。同時,中國已經正式步入“中度老齡化”社會。
據《2023年度國家老齡事業發展公報》顯示,截至2023年末,中國60周歲及以上老年人口29697萬人,占總人口的21.1%。
而當一個國家進入老齡化和少子化階段后,通縮和低利率將成為常態。理由很簡單,老年人除了醫療康養方面的需求,在其他方面的消費力幾乎為0。
無論是買房買車,還是教育旅游,老年人根本不需要。
如果一個國家進入老齡化社會,由于老年人的借款需求會下降,自然利率將會持續下降,最終迫使政策性利率走低。
是不是跟我們現在的情況有幾分相似。老年人為了養老和治病,會把勞碌一輩子賺到的辛苦錢都存下來,以備不時之需,所以消費的欲望和動機都不存在。
更要命的是,在深度老齡化這個階段,央行不論如何降息,都無濟于事,都難以激發借款需求。同時,通脹也因需求不足而持續走低,甚至進入通縮。
因為通常來講,老年人的收入和收入預期不如年輕人,這是通縮的主要原因。
經合組織的養老金替代率(即養老金占工資的百分比)平均水平為58%。也就是說,跟工作時期相比,退休后的收入下降42%。
03 做好人生這道數學題
如今的中國,正在進入中度老齡化。
但中國當前的養老金替代率只有41%,國際勞工組織建議養老金替代率最低標準為55%。這意味著中國老年人收入降幅超過一半。
同時,中國養老金的分布結構是極不均衡的。體制內養老金平均水平是城鎮養老金的2倍,是城鄉養老金的30倍。
在社會保障不足的情況下,每月拿著兩三百元養老金的農村老人們是不可能有啥購買力的。
而他們卻是中國21.1%老年人口中的“大多數”。
這也正是中國儲蓄率高的原因之一。雖然養兒不一定能防老,但提前儲蓄和防御性儲蓄卻可以。
好了,看到這里,無論是你正處于加減乘除的哪一個人生階段,你當下面對的“基本面”都是相同的:
即由于社會保障不足、市場預期不足,中國在進入中度老齡化階段后,居民開啟大規模儲蓄,投資需求、借款需求和消費需求隨之大幅下降。
需求不足又引發了一系列連鎖反應:生育率下降、就業市場萎靡、內卷持續升級。
我想,理清了宏觀大勢,琢磨透了人生軌跡,下一步該怎么走,你自然就會少了些許人云亦云、隨波逐流的迷茫;多了幾分看透世事、順勢而為的淡定。
美國后現代主義作家,蓋伊·戴文坡在小說《當我們不再理解世界》的扉頁中寫道:我們唯一的智慧是悲劇的,它總是到來得太晚,也只為迷失者所知。
愿大家都能在2025年保持思考、保持健康,做好自己人生的這道算術題。
更多精彩內容請關注公眾號:格致君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