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語
日前,北京師范大學中國公益研究院慈善研究中心發布中國公益慈善2025年五大趨勢,中國公益慈善2024年十大進展也同步發布。
發布指出,2024年,“支持發展公益慈善事業”被寫入中共二十屆三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 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決定》,體現了黨中央對公益慈善事業的高度重視。
修改后的《慈善法》正式施行,中國慈善法律政策體系進一步完善,志愿服務、慈善信托、慈善捐贈取得不同程度的進展;應急慈善、社區慈善和個人求助有法可依,取得重要進展;互聯網技術繼續賦能慈善創新;慈善區域合作和國際交流深化。
展望2025年,慈善事業進入價值提升和結構調整期,呈現五大趨勢。
來源:南方周末。本文作者系北京師范大學中國公益研究院慈善研究中心王明媚、周佳如、尹力子、趙延會、程芬
趨勢一:慈善的功能價值融入中國式現代化建設
慈善事業進入法律政策進一步完善、監管進一步加強、行業進一步自律的高質量發展期。這也是進一步認知慈善價值、凝聚社會共識的時機。
慈善事業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重要組成部分。在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進中國式現代化建設的大局中,公益慈善的社會和經濟價值將更為凸顯。
慈善是社會價值的重要載體。
第一,探索社會創新。慈善力量發現社會問題,以試點或小切口探索社會問題的解決思路,采用新的技術方法,創新工作機制,進而推動系統性變革。
第二,豐富精神文明。慈善服務、愛心捐贈等慈善行為,將仁愛、互助、與人為善的中國傳統慈善文化價值觀,與公益、利他、志愿等現代慈善理念相結合,有助于弘揚慈善文化,提升社會價值認同和文化凝聚力,豐富精神文明。
第三,健全社會治理體系。通過社會組織治理、社會力量參與城鄉基層治理體系建設、志愿服務體系建設、社會工作體制機制建設等,慈善在促進社會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方面也將發揮積極作用。
慈善將發揮更顯著的經濟功能。
第一,形成社會服務產業。中國進入社會服務的量質雙重需求提升期,慈善力量作為政府和市場之外的社會服務重要提供主體,將有更廣闊的發展空間。其服務的領域覆蓋民生、公共文化、生態文明建設、鄉村振興、國際交流等中國式現代化建設的方方面面,形成巨大的社會服務產業。
第二,創造就業機會。慈善在成為社會服務主要提供主體的同時,將吸納大量就業,形成龐大的社會服務隊伍。
第三,推動共同富裕。通過提供廣泛的社會服務,慈善將創造更多直接經濟價值,向服務提供者進行第一次分配。通過擴大捐贈、志愿服務等,慈善將深化第三次分配的功能,進一步調節社會財富分配格局,促進社會公平正義、推動實現共同富裕。
趨勢二:步入“慈善+”時代,慈善趨向專業化、精細化發展
隨著慈善事業覆蓋的領域日趨擴大,要解決的社會問題也日益復雜化,帶動慈善服務價值鏈不斷延展,慈善行業趨向專業化、精細化發展。最明顯的體現是,慈善行業逐步與更廣泛的產業相結合,形成“慈善+金融”“慈善+科技”“慈善+家族傳承”等創新領域。
黨中央提出要做好科技金融、綠色金融、普惠金融、養老金融、數字金融五大領域。金融工作需要更好地服務民生需求,推動慈善與金融的交叉領域逐步成型。信托公司、保險公司、商業銀行等金融服務機構將慈善融入主營業務范圍。一方面,通過慈善信托、慈善保險等創新工具,為慈善事業提供資源供給。另一方面,為慈善機構開發專屬的財務管理產品,保障慈善資產的增值保值。
公益慈善與科技之間的融合態勢愈發顯著且深入,呈現出相輔相成、協同共進的嶄新格局。
一方面,慈善借助科技力量,能夠不斷優化服務模式、拓展服務范疇。修改后的《慈善法》要求完善互聯網公開募捐服務平臺和個人求助網絡服務平臺管理、建立全國統一的慈善信息平臺、加強慈善組織的應急信息共享,數字化慈善的需求進一步增強。信息技術相關主體逐步開發拓展慈善相關的數字化服務,既為社會公眾提供更快捷的慈善捐贈渠道,又為慈善機構提供更高效的管理、溝通工具。人工智能技術也在教育、醫療、環保等多個關鍵領域為公益服務質量的提升貢獻卓越力量。
另一方面,科技將吸引更多慈善資源涌入,加速自身迭代。二者攜手共進,為社會發展注入源源不斷的動力。
近年來,隨著國民財富的不斷增長、精神文化的不斷豐富,高凈值愛心人士逐步把慈善與家族傳承結合起來,希望以慈善事業為紐帶,鏈接子孫后代的家族向心力。私人銀行、家族辦公室等財富管理機構,為高凈值人士開發帶有慈善屬性的家族理財產品,既解決家族的傳承需求,又為慈善事業提供了新的資源。
律師事務所、會計師事務所等服務保障機構,加大對于慈善領域的資源傾斜,為慈善機構、慈善項目、慈善信托等提供法務或會計等專業服務,保障捐贈人、慈善信托委托人、受益人的權益。此外,高校、智庫等研究咨詢機構,也投入到慈善行業研究中,為促進慈善事業的發展提供智力支持。
趨勢三:慈善和政府、市場的跨部門協同合作更加密切
從實踐探索看,為解決復雜的社會問題,提高資源的使用效率,慈善與政府、市場不斷拓展合作領域。比如在公共衛生領域,蓋茨基金會推動“共建式慈善”,支持中國企業開發的脊髓灰質炎、乙腦等疫苗通過世界衛生組織的預認證、擴大產能,并通過“開放獲取政策”,促進產能擴大和中低收入國家地區對疫苗的公平獲取。
在應急領域,騰訊公益慈善基金會捐贈15億資金,設立“抗擊新型冠狀病毒感染肺炎疫情綜合保障基金”,聯合41家國內外企業保障抗疫物資的供應、運輸和戰疫后備,聯合39家數字科技企業支持全國各地抗疫小程序開發,形成一個覆蓋全國、多主體共同參與的社會應急網絡。
應急管理部與多家慈善組織、電商平臺等探索救災物資保障的協同機制。在助殘領域,阿里巴巴公益基金會與殘聯、各級助殘公益組織聯合開展助殘行動,形成“政府引導、企業行動、社會組織參與、志愿者助力、殘疾人受益”多元助殘模式。
未來一段時間內,氣候變化、人口老齡化少子化、就業等將是全社會共同面臨的問題。災害響應、社區韌性建設、大病救助、公共衛生、養老、托育、教育、環境保護、文化發展等社會議題具有綜合性、復雜性,政府、市場、社會等單一主體無法完全承擔,需要跨界力量的合作協同,以系統性解決。因此,未來公共部門、企業和慈善力量的合作將更為普遍。政府提供兜底、基礎性支持,商業力量解決市場化的需求,慈善開展創新和精細化服務。
趨勢四:慈善力量助力建設氣候變化適應型社會
氣候系統變暖趨勢在持續。
中國是全球氣候變化的敏感區和影響顯著區。國家氣候中心數據顯示,2024年我國平均氣溫10.9℃,較常年偏高1.01℃,再創歷史新高。氣候變化加劇災害風險。在應對氣候變化過程中,不同群體和地區的暴露程度和抗災能力不均衡。老人、殘疾人、兒童、婦女和低收入者等群體,以及欠發達地區的人們更為脆弱,更加需要慈善力量的關注。
根據全球氣候資助報告,2023年全球減緩氣候變化資助總額達到93億至158億美元,同比增長20%。但全球減緩氣候變化資助占全球慈善捐贈總量依然低于2%。同時,僅有約十分之一的全球氣候資金用于氣候適應。
按照《國家適應氣候變化戰略2035》要求和建設“氣候變化適應型社會”的目標,國家疾控局、應急管理等13個部委在2024年9月聯合發布《國家氣候變化健康適應行動方案(2024—2030年)》,明確要“教育、引導、促進公眾踐行簡約適度、綠色低碳、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掌握應對極端天氣氣候事件的自救互救措施,提升公眾應對氣候變化與健康素養水平。開展氣候變化健康適應城市、鄉村、社區、重點場所(醫院、工業企業、托幼機構、學校和養老機構等)行動試點,總結可推廣的適應模式”。
未來,氣候變化和適應將成為中國公益慈善持續關注的議題,更多的慈善資源也將隨之投入其中。
趨勢五:社區慈善發展前景更加廣闊
《慈善法》明確支持發展社區慈善事業,鼓勵有條件的地方設立社區慈善組織,加強社區志愿者隊伍建設,為社區慈善的發展奠定法律基礎。隨著社會治理重心下沉,社區作為社會治理的基本單元,在防范化解社會矛盾方面的重要性日益凸顯。當下,各個公益領域在不斷向基層延伸,使得社區慈善的服務內容持續拓展,從傳統的救助困難及特殊群體,逐步轉變為向社區群眾提供涵蓋教育、文化、體育、環保和應急等多元的社會服務。
社區慈善具備“看得見”的特性,捐贈者能直接看到捐贈款項給社區帶來的改變,受益者就在身邊,這種“人人參與,人人受益”的模式更能激發參與熱情。同時,與國外相比,中國大部分慈善捐贈來自于慈善家和企業,公眾捐款占比較低且多用于社區之外,這反映出中國社區慈善蘊藏著巨大發展潛力。
未來,隨著公益事業從大范圍公益向社區慈善的轉變,社區成員之間的互助將成為主流,社區慈善將迎來更加廣闊的發展前景。
來源:善達網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