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工作是嚴肅的,學術研究也要腳踏實地,這是學校教育該給學生傳遞的基本認知,這對于學生未來的發展至關重要。
現實中有些科研工作者,在科研和學術中弄虛作假,善于包裝,其根源就在于浮躁和虛榮心,而這種心態的來源與早期的學校教育和家庭教育不無關系。
經常看到小學生的豪華簡歷,10歲左右的年紀,就已經了豐富的科研經歷,要么是包裝的結果,要么是家長的功勞,真正的天才畢竟是少數。
近日,一則來自浙江的消息引發了輿論的熱議:
一名小學生發明的六足機器人系統,并且還斬獲“新希望杯”2024年新昌縣青少年科技創新大賽一等獎,可隨之而來的是潮水般的質疑聲。
當地學校、科協、教育局迅速被推向輿論的風口浪尖,好在他們已表態接到反映,正在著手處理此事。
據了解,該獲獎項目是仿生六足機器人野外數據檢測及圖傳系統,光聽名字就“科技感”滿滿,顯得非常有含金量,與華為天才少年稚暉君似乎都有得一拼。
對此,有網友直言不諱:
搞這個研究生都能畢業了!
這般高大上的科研成果,與大眾認知里小學生的知識儲備、科研能力似乎存在著巨大的落差。
1月9日,當地教體局工作人員給出了回應!
工作人員表示,這個是已經舉辦多年的比賽,此次一等獎作品,是學生提出想法,然后在家長與老師協助下,完成的一個簡易小機器人,實際并沒有名稱聽起來那般高端復雜。
科研,從來不是一件輕而易舉的事。真正的科研工作,需要長時間知識的沉淀、無數次實驗的打磨,以及面對失敗時百折不撓的韌性。學術的高樓,是一磚一瓦、腳踏實地搭建起來的,浮躁之氣本就不該沾染。對于心智尚在發育、知識體系還在初步構建的小學生而言,更是如此。
看到這里大家應該就明白了,只是一種包裝,實際上沒有什么技術含量。
培養小學生對科研的興趣與愛好,無疑是一件意義非凡的事。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它能在孩子們幼小的心靈里種下探索未知的種子,或許日后能長成參天大樹。
當他們饒有興致地擺弄著簡易的實驗器材,好奇地觀察自然現象,這種純粹的好奇與熱愛,才是科研萌芽該有的模樣。
只是,一旦用這類高大上的虛名去包裝小學生的科研工作,危害是深遠的。過早地讓孩子陷入虛幻的科研“光環”里,他們很容易迷失,以為科研不需要深耕,僅憑一個亮眼的噱頭就能收獲榮譽。
長此以往,真正踏實鉆研的科研態度難以養成,等到日后面對真正的科研難題,習慣了“浮于表面”的他們,又怎能靜下心來,一步一個腳印去攻克呢?
此次小學生六足機器人獲獎風波,應該給學校和家庭提了個醒,我們既要呵護孩子科研的小火苗,培養他們的科研興趣,但也要腳踏式,切勿過度包裝,心浮氣躁從來都不是科研和學術的底色。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