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是短劇爆發式成長的一年。
據中國網絡視聽協會《中國微短劇行業發展白皮書(2024)》預估,2024年我國微短劇市場規模將達504.4億元,同比增長34.90%。預計到2027年,我國微短劇市場規模將超過1000億元。
根據電影數據平臺貓眼統計,截至11月末,2024年中國電影票房剛破400億元。業內預期電影全年總票房收入預計為470億元。相較2023年的500多億,今年的票房成績可以說相當慘淡。
2024年,微短劇的市場規模有望首次超過內地電影票房,逆襲登頂。
2024 年短劇用戶規模達 5.76 億人,占整體網民 52.4%,日活躍用戶達到 4 億,日均使用時長超過 30 分鐘,用戶滲透率和使用時長增長明顯。
報告顯示,在2024年的微短劇市場里,40歲到59歲的用戶占比高達37.3%,60歲以上的用戶占比也有12.1%,中老年人群體已成為微短劇市場不容忽視的力量。
反觀電影,2024 年 1~4 月,中國電影觀影人次共 4.22 億人次,觀影用戶以女性居多,趨向年輕化,小于 25 歲的用戶占比在 2023 年達到 32%。
對于電影票房來說,全球電影業都面臨流媒體平臺競爭等挑戰。據相關電影數據平臺數據,北美市場今年迄今的票房收入同比下降11%。電影相關的消費增長放緩,電影業持續面臨其他娛樂活動的競爭與擠壓。
電影票房因何流失
優質內容的缺失,實體經濟的冷淡,造成了電影院營收的下滑。
疫情后,人們的消費更趨理性,在娛樂支出上更加謹慎,不再盲目追求觀影。同時,流媒體平臺的興起,讓觀眾在家就能享受豐富的影視內容,導致去影院觀影的觀眾減少。
電影的質量也影響觀眾是否買單。部分電影雖制作成本高,但劇情和表演無法打動觀眾,缺乏深度與內涵,難以引起情感共鳴,使觀眾觀影熱情降低;電影題材、風格等同質化嚴重,缺乏創新,也導致觀眾審美疲勞。
微短劇在這個時機入局,前期積攢了大量經驗與資本,憑借時長短、題材多樣、傳播便捷等特點,吸引了大量觀眾。2023年微短劇集中爆發,并在2024年繼續保持強勁的增長勢頭,搶占了電影的部分市場份額。
達瓦科技的高巖預測,微短劇雖然受到了內容監管和同質化競爭,但更順應現在的經濟情況。微短劇和電影票房的數量差還將繼續拉大。
進擊的微短劇
現代人生活節奏快,傾向于利用碎片化時間獲取娛樂。短劇短小精悍,適合在零碎時間觀看,而電影一般較長,需要專門安排時間。大量觀眾被短劇吸引,導致電影觀眾流失和觀影人次下降。
今年以來,短劇呈現大爆發的趨勢,且向著精細化與正規化方向發展。
短劇多是通過手機或者Pad等移動設備里的在線平臺觀看。今年起,短劇開始步入電視頻道。據中國視聽大數據(CVB)統計,至2024年11月已有30余部微短劇在全國省級衛視播出,收視規模超5億戶次,取得不菲的收視成績。
東方衛視推出“品質東方微劇場”,從今年10月起到2025年1月,周一至周五每晚展播約30部優質微短劇,收獲大量關注。《天涯小娘惹》《趙小姐的日記》在“品質東方微劇場”開播后,在上海本地收視率分別為1.848%、1.206%,位列同時段地方衛視節目第一。
此外,國家多項政策出臺對短劇產業進行規范和監管,打破了短劇粗制濫造的固有印象。
自2024年6月1日起,國家對微短劇實施了分類分層審核管理,使得短劇的創作者和制作者更加注重品質化,杜絕粗制濫造現象的產生,同時規范了行業秩序和保護版權,形成良幣驅逐劣幣的趨勢,提升了整個短劇行業的水準。
除了政策推動,資本的大量涌入促使短劇行業井噴式發展。
短劇的商業化在加速,實際的收益讓資本加速涌入。短劇雖然制作成本相對較低,但也需要資本進入推動可持續發展。今年以來。越來越多的機構帶著資金加入短劇賽道,其中既包括投資機構,也包括影視機構、MCN機構和傳統的長視頻平臺。有的短劇APP上線不足一個月就獲3000萬投資,果派影視融資直接過億。
“互聯網產品肯定是更便利的,但電影和短劇是兩種不同的質感。短劇是快節奏的速成品,電影是有深度的長線敘事,兩者在題材上沒有可比性,我更贊成百花齊放,而不是取代的說法。”光盒動力的監制Heidi如是說。
短劇與電影行業各有千秋,它們在不同維度上滿足著觀眾多樣的需求。未來,隨著技術的發展與觀眾口味的演變,兩者有望相互借鑒、融合創新,共同推動影視行業邁向新的高度。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